陸云峰
(南通市通州區教育科學研究室,江蘇 南通 226300)
作為中國語文教育的精髓,素讀追求的是一種本色的閱讀,力求引導學生在靜謐的閱讀心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內在思想,并與作者在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上達成共識,以此豐富閱讀體驗、豐厚知識內涵、豐盈精神世界”[1],培養學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應有的語文素養。作為敘事文本中寫人的文章,“名人小傳”在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些文本以古今中外“名人”的影響力,為學生呈現了一位位個性鮮明并具有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的名人形象,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地受到“名人”的熏陶和感化,在與“名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豐盈精神世界,提升人格品質。因此,在這類文本的教學中,可以借助素讀的基本理念——“直接指向閱讀文本,深入文本領會原旨,樸素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本的真實意境,積累并生成優秀的語言文化”[2],以素讀文本的方式走進名人的世界里,喚醒文字中的偉大靈魂,并與這些偉大的靈魂相擁,感受語言文字獨特的熏陶魅力,生成個體精神世界里的名人夢想。
作為傳統教材中的經典名篇,《詹天佑》一文在新課改后依然被人教版、蘇教版、滬教版等多版本教材同時收錄,說明了這篇名人小傳的寫作風格、人物精神已經被大多數教材編寫者認同。作者呂行華的文字樸實,寫作的風格鮮明,全文極具感染力,是一篇難得的“名人小傳”范本。之所以被大部分教材編寫者選用,主要基于這樣三個原因:一是選材精當,中心明確,緊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個主題,選取了幾個典型事例來凸顯人物形象;二是寫作方法鮮明,全篇以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為主,既從正面寫了詹天佑的語言、行動、心理等,又從側面寫了外國人及其他人的反應和表現,烘托、反襯的寫法鮮明;三是人物典型,落實了課標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的課程理念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課程目標。
本文擬以《詹天佑》一課的教學為例,試圖在素讀理念的燭照下找尋一條“名人小傳”教學的路徑。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鐘,但我們必須牢牢地抓住文本的特點,將學生的心緒與文本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在一起,不斷地向文本靠近,向作者靠近,向文中的主要人物靠近,向教學旨趣靠近。素讀教學非常注重課堂導入的設計,將這一教學環節視作“引讀”。何謂引讀?即通過簡單的對話交流或者資料介紹,誘發學生對教學文本的向往。對話交流,就是喚起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或者閱讀經驗,將熟悉的經驗與生疏的文本建立起初步的鏈接,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陌生化距離;資料介紹,就是給學生呈現與作者寫作、文本內容直接相關的背景資料,打開文本的結構之門,讓學生在課的一開始便對文本、對人物產生期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對話交流還是資料介紹,教師都應是這一過程的主導者,都必須在課的一開始就營造一種文本匹配的教學情境和課堂生態,并在此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強化這樣的教學情境與課堂生態。
“引讀”提倡課堂導入的簡潔與直接。面對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學內容,“引讀”可以有不同的設計。對于“人物小傳”這類文本而言,可以采取三種引讀方式:一是背景呈現,創設一定的情境,直接展示相關背景,讓學生對人物生活的時代有一定的感受或體驗,為輕松地走近文本、了解人物做好鋪墊;二是扣題質疑,讀題生疑,疑中猜旨,讓學生對“名人”之所以“名”產生濃厚的閱讀期待;三是課前探尋,有些文本在時間或空間上離學生生活的當下距離較大,忽地拿起文本也一下子難以了解,這就需要搜尋與人物相關的資料,進行材料閱讀,形成初步感知。這三種引讀方式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于課堂閱讀主題的形成,直指教學文本的主要教學意蘊。
師:孩子們,古往今來,我們有許多了不起的中國人。老師想向你們了解一個人,這個人被我們永遠懷念和敬仰著,他的名字叫——(板書“詹天佑”),大家了解他嗎?誰能用一句話來介紹詹天佑。
生:詹天佑帶領了一些工程人員建成了我國的第一條自修的鐵路。
生:詹天佑是我國最著名的工程師,也是第一批留美學生。
生:詹天佑還是我國杰出的、偉大的工程師。
生:詹天佑是在第一批公辦的留美學生當中獲得博士畢業學位的。
師:大家知道得可真不少。一提起詹天佑,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條鐵路,這條鐵路就是——(生:京張鐵路;師板書“京張鐵路”),京張鐵路始建于哪一年?(生:1905年;師板書“1905”)孩子們,今年是2015年,是京張鐵路肇建一百一十周年,我們國家將會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此時,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的想法是,詹天佑是中國人的驕傲,應該受到我們的愛戴。
生:我的想法是,京張鐵路在我國鐵路史上是一座豐碑。
生:我也這樣想,詹天佑為中國人爭了光,我們應該永遠紀念他,并把他的精神發揚光大。
……
師:聽了大家的想法,老師有了這樣的疑問:一條鐵路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我們中國現在建了那么多的鐵路,為什么京張鐵路受到大家的關注呢?就讓我們到《詹天佑》這篇課文當中尋找答案吧。請打開課本,默讀課文,一是注意將生字詞讀準,二是邊讀邊尋找,作者重點向我們介紹了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哪幾件事情?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講,“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3]。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學生對“名人”相關資料的獲取已經十分便捷,這不僅僅反映了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高低,更是體現著學生在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歸類時的信息處理能力。作為名人,“詹天佑”三個字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符號,更是一種民族精神與民族氣節的代名詞。面對網絡上海量的關于“詹天佑”的信息,學生遴選出的是“詹天佑是我國最著名的工程師,也是第一批留美學生”,“詹天佑是在第一批公辦的留美學生當中獲得博士畢業學位的”。可以看出,學生是具有對網絡信息進行甄別、處理與提煉能力的。當然,其他兩位學生的回答是建立在對文本的課前預學基礎之上的,“第一條”“杰出的”“偉大的”等關鍵詞的捕獲,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母語的一種自覺與自主。
素讀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在引讀環節,更加強調由教師拋出或由學生通過質疑得出主要問題。在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必須聚焦主要問題,將學生引導到本文學習的閱讀主題“一條鐵路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我們中國現在建了那么多的鐵路,為什么京張鐵路受到大家的關注呢?”,并借此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將原初形成的對詹天佑的碎片式的認識,逐漸歸結到閱讀主題中來,力求讓學生在閱讀主題的探索中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人物鏡像。
初讀是學生真正接觸文本、真正走進“名人”世界的第一步。那么,以什么樣的姿態第一次接觸課文呢?《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同時,在“教學建議”中也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其中,默讀是體現學生有無獨立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現代素讀提出用“靜謐的心態”閱讀的根據。在學習理論中,“動”與“靜”的結合,是保證學習得以順利進行并使學習具有高效率的保證。歡聲笑語,人聲鼎沸,是當下一部分閱讀課堂的一個怪現象。可以想見,在對文本還處于陌生化狀態時,學生的朗讀必然是不順暢且缺少語感的,相互間的討論也必然是膚淺的甚至游離于文本意義圈之外的。因此,初讀時唯有以“默讀”的方式,才能讓學生對文本懷有敬畏之情,才能消除閱讀中的障礙——通過查閱掌握生字詞的讀音,通過反復揣摩了解特殊句段的讀法。
當然,初讀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在于此,還需要學生帶上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任務——整體感知文本。作為敘事性作品,“名人小傳”大都以幾個典型事例來凸顯人物形象。因此,在初讀這類文本時,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寫了幾件事情,以此來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提煉概括的能力。如何概括?這是初讀反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訓練的一項重要語文能力。在“名人小傳”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文本,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學會用一句話、一個短語、一個詞以至一個字來概括“一件事情”,做到意思明確、表達準確、敘述流暢。
師:看著大家靜靜讀書的樣子,真不忍心打斷。請讀好的同學用最簡潔的語言把課文中寫的幾件事情概括出來。
生:課文一共寫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務,開始勘測路線。
師:你是用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概括的,能把你這句話濃縮一下嗎?
生:詹天佑開始勘測線路。
師:濃縮成四個字。
生:勘測線路。
師:好的,你把“勘測線路”這幾個字寫到黑板上。寫在這個位置。特別注意他寫的“勘”字是否正確。(生板書后)大家繼續說,還做了什么事情?
生:開鑿隧道。
師:非常簡潔。把這四個字寫在旁邊。請同學特別關注“開鑿”的“鑿”字他是怎么樣寫的。課文還向我們介紹詹天佑做了什么?
生:還向我們介紹了詹天佑設計路線。
師:設計路線。好,也請寫上去。
作為篇幅較長的課文,《詹天佑》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讀順讀暢的難度增大了,而且是如何在初讀的過程中厘清文章的脈絡,知曉文章的大概。教學中,我們既不能讓學生在初讀時就“走馬觀花”“草草收場”,也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學生讀的時間,讓學生深陷在長文中進行碎片式的閱讀,首尾不能相顧,文本不能整體感知。因此,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給出適量的時間讓學生靜靜地讀文,默默地思考,慢慢地總結,在靜讀中學會利用已有的學習策略,比如查閱字典、互文對比,將課文讀通讀順;給學生一個屬于自我的空間,與文字進行最直接的也是最樸素的接觸。
初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本,需要的是平心靜氣。素讀提倡在初讀時不僅僅是解決生字詞的認讀——“注意將生字詞讀準”,而且需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讓學生掌握初讀文本的基本方法——“邊讀邊尋找,作者重點向我們介紹了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哪幾件事情?”學生在初讀中感知“事件”對于表現“名人”偉大人格的作用,實現閱讀教學的第一個重要任務——課文寫了什么。
“素讀”強調對文本關鍵詞句段的“潛心涵泳”,關注的是對語言文字進行素面朝天的品讀和感悟——讀懂了什么。在“名人小傳”的教學中,因為文本直接指向于對“名人”的解讀與“接近”,所以必須通過對具體描寫人物的詞句段進行細細品讀,感受語言文字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獨特表達方式。“品讀”,可以是對某一詞句的反復誦讀,以感知人物形象;亦可是對這些詞句的對比閱讀,感受在刻畫人物時用詞的精確與巧妙;也可以是對關鍵詞句的揣摩感悟,以力求對人物“通體澄明”的認知。這樣的品讀,是對課文中動人情節的重點關注,以點帶面,逼近文本主旨。
肖復興先生強調,細節是決定能否寫出好文章的關鍵,有了細節文章才有底氣,細節是文章生命的細胞。因此,在誦讀涵泳環節,我們更多的是要讓學生的閱讀指向于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在對細節的反復誦讀與品味中獲得語言文字中蘊藏的信息。同時,誦讀的樣式要避免單一化的齊讀,要提供給學生多樣化的誦讀,特別是要給學生個性化誦讀的機會,教師要在學生個性化誦讀的基礎上適時介入,以引領學生的解讀始終在文本寫作的意義圈之內,防止遠離甚至偏離文本主體價值的解讀。
師:孩子們,在1905年到1909年這近一千四百天里,詹天佑在修筑鐵路的過程當中,一定有許多的細節讓我們難以忘懷。請細讀課文4-6自然段,詹天佑在修筑鐵路中的哪些細節,讓我們深有感觸?邊讀邊找到這些細節并劃下來。
師:好多同學都用符號留下了讀書的痕跡。誰來說說哪個細節給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什么?
生1:“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標桿,背著經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構圖。塞外常常是狂風怒號,黃沙滿天。一不小心就有墜入深谷的危險。”我覺得,作為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一定是領導,應該是坐辦公室。然而,他卻親自到基層,和工人一起去修,非常敬業,完全投入了這個工作中。
師:你抓住了關鍵詞,并聯系生活理解課文,非常好。
生1:我從這一段可以感覺到詹天佑身體力行,不怕危險,與工人們一起修筑鐵路。
師:這叫同甘共苦!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融入我們的感受。(生齊讀句)
師:好,我們繼續交流。
生2:“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我從這兒感受到詹天佑非常愛自己的祖國,不想讓別的國家譏笑自己的祖國。
師:你讀出了他的愛國情懷。課文說詹天佑在修筑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從文章里邊找一找。
生2:鐵路要經過許多高山,不得不開鑿隧道。其中居庸關……
師:簡單地說,開鑿隧道是很大的困難。還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3:八達嶺長,居庸關高,很難開鑿隧道,所以……
師:你說得很簡練。八達嶺長,居庸關高,長和高概括了這兩座山嶺的特點,真會讀書。
生4:在鑿井的時候,由于井底下的氧氣不足,所以他們很難進行施工。
生5:我還從高山深澗、墜入深谷、攀山越嶺、狂風怒號這些詞語讀懂了困難。
師:讀著這些詞語,你的腦子里仿佛浮現出哪些畫面?
生6:我仿佛看到了塞外到處都是黃沙,詹天佑帶領一群工作人員,在懸崖峭壁上不分晝夜地工作。
生7:我仿佛看到詹天佑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伏案繪圖計算的身影。
生8:我仿佛看到了有的工作人員不小心墜入深澗的悲慘畫面。
師:同學們,詹天佑在修筑鐵路的過程當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
驚天動地的事件中往往有著“名人”不同凡響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正是作者為了表現“名人”的非凡業績而刻意為之的寫作手法。在修建京張鐵路的過程中,詹天佑的偉大在于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僅是以一名科學家的態度,更多的時候是以“身先士卒”的工程負責人的形象出現在施工現場。他的一言一行,將“愛國”與“杰出”交融在一起。要體會出詹天佑的“愛國”與“杰出”,必須帶領學生找到能夠反映詹天佑“非同一般”的語句來反復品讀與玩味。
素讀秉承的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經驗,注重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對文本中重點詞句段的“涵泳”和“誦讀”。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借助于學生在前閱讀中生成的問題,或者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在學生生成問題的基礎之上提煉出教學中必須解決的教學主題,將主題變成問題,讓學生帶著主問題再次走進文本,關注文本中最值得品讀的部分,在學生隨文批注后,及時進行展示交流,力求實現讀者(學生)、文本、作者乃至編者之間的意義共享和共識,以此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名人小傳”中的人物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的極佳教材,也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確立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素讀”強調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帶領學生在理解了人物形象后必須有一個“亮讀”的過程,即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主旨后,主動跳出文本,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地變得“敞亮”和“高尚”。
亮讀是文本閱讀的高級形式,是建立在文本誦讀和細讀環節之后的新體悟、新視察和新解讀,更是站在當下對文本所承載的內容與意趣的批判性閱讀。在這一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的點撥、糾偏和引領,幫助學生建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此將文本賦予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和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價值。這也正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提出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目標要求。
師:2005年10月12日,河北省政府在京張鐵路的青龍橋南口火車站,重新塑造了詹天佑的銅像。盡管我們沒能親眼目睹詹天佑銅像揭幕的那一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去彌補這個遺憾。假如那天我們目睹了詹天佑銅像的揭幕儀式,我想每一位同學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詹天佑爺爺說。來,孩子們,拿起我們的筆,先將要說的話寫下來。
(生寫話,師巡視)
師:好,孩子們,放下你手中的筆,把飽含著我們深情的話語向詹天佑爺爺傾訴吧。面對詹天佑的銅像,讓我們表達內心的一份真情。(和著音樂)
生1:詹天佑爺爺,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難,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我敬佩您的愛國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張鐵路時的堅定信念。我長大了,也要像您一樣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生2:在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外國報紙的嘲笑、蔑視面前,您毅然接下了這份重擔。狂風怒號、高山深澗沒能使您屈服。當鐵路提前兩年竣工的時候,不僅給了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更多的則是國人的歡喜。您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我們應該向您學習。
……
師:聽了你們對詹天佑爺爺的真情告白,老師想起了很多很多:今天,我們為什么要隆重地紀念京張鐵路的肇建,隆重紀念詹天佑?
生1:詹天佑爺爺他不怕艱難困苦,不怕高山深澗、狂風怒號,在鐵路上奉獻了自己的大半生。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因此我們要懷念他。
生2:因為這是我國第一條自修的鐵路。作為工程師,他為我國人民爭得了光榮,而且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師:是呀,這樣一個為國爭光的人,我們怎能把他忘記?我們一起來讀這首小詩:百年滄桑/可以改變很多很多/但,詹天佑用生命書寫的“人”字/永遠留在了華夏大地/紀念一條鐵路/是為了牢記一段歷史/緬懷一位偉人/更為了傳承一種精神/紀念一條鐵路/是為了/牢記一段歷史/緬懷一位偉人/更為了/傳承一種精神/但是不要/僅僅在特別的日子里/才將詹天佑想起!
向“名人”學習,往往是名人小傳類文本教學的目標之一。怎么學和學什么是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而一般的閱讀往往停留在“學習某某某的什么精神”上,是一種不涉及靈魂深處的狹窄的淺表性閱讀。《詹天佑》的文本信息中,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教學僅僅止于此,那就削弱甚至漠視了文本更深層次的教育意義。當然,要讓學生能夠讀透這層意義并從中汲取對其生命成長有價值的積極因子,還必須要有教師及時介入的巧妙引領。
在課堂教學的高潮之處,借助“讀寫結合”,來凝結學生的情感,讓“情”借助于文字來進行表達,這是一種“情動辭發”的自然閱讀生態;通過共讀一首小詩,來拓展文本的信息,生成一種偉大的民族情懷,讓學生知道,《詹天佑》一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為了紀念一個人,更多的是要傳承一種精神,銘記一段歷史。讓學生經歷這樣的一個樸素的閱讀過程,不是矯情做作,而是閱讀的必然走向和結果,這正是現代素讀的一種返璞歸真和必要超越。
素讀理念下的引讀、初讀、細讀和亮讀,讓學生一次次地直面文字,樸素地了解文本帶來的信息,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咂中,逐漸喚醒“名人”們的偉大靈魂。這樣的教學,不僅僅是“名人小傳”的教學策略,也是值得其他文本教學時借鑒的。▲
[1][2]陸云峰.素讀:閱讀教學的原點訴求[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