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利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北京 100026)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共同構成的英語課程總目標,既體現了英語學習的工具性,也體現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學生發展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1]可見,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是落實英語課程的核心。筆者認為,包含以上五個方面的英語課程總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日常課堂教學目標實現的基礎上。換言之,日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定能推動總目標的最終實現,而英語課堂中批判性思維問題的巧妙設計與實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最大限度地帶著深度思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對提高中學英語課堂的實效性和實現英語課程的總目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在思維過程中能夠區分事實與觀點,在論據中找到瑕疵,發現不合邏輯之處,評價證據,以及說出是否存在因果關系。[2]由此看來,批判性思維實際上就是對所看到的東西的性質、價值、真實性、邏輯性及因果關系等方面所做出的個人判斷和理性分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不僅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目前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教育環境,關注課堂中的問題設計與實施,給學生提供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機會與氛圍,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引領他們進行獨立的分析判斷,不盲從別人的觀點。那么,批判性思維問題在哪些方面可以提高英語課堂實效性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把興趣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機是英語課程總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就是說,教師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擔負起一個很大的責任,即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學習的興趣。批判性思維問題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只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去設計批判性思維問題,學生就會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所設計的活動之中,課堂實效也會隨之大大提高。
中學生在不久的將來就面臨選擇職業的問題,為了引導學生關注選擇職業的意識,筆者在講授人教版教材Book 6 Unit 5 Reading:An Exciting Job時,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
1.What makes the writer think that being a volcanologist is an exciting job?
2.Do you want to be a volcanologist?Why or why not?
火山學家是一項充滿危險的職業,而作者用了exciting來形容它,體現了作者的冒險精神,也突顯了西方人的價值觀。這兩個問題緊密聯系,不僅解讀了文章的主旨,還讓學生審視自己內心的想法并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這樣的問題真實并富有挑戰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診斷、自我評價的能力,促使他們在完成真實任務的過程中運用英語語言,同時,也可以讓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實施適當的成長引領。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文化意識目標的落實一直是薄弱環節。進行文化對比是教師挖掘文本內涵、進行文化教學的有效策略。教師不僅應當關注文化內涵中的語言、民風民俗、交往原則、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更要關注這些文化是如何在文本中體現出來的。當然,前提是教師要具備恰當的文化觀,即入鄉隨俗、求同存異的多元文化觀和相互理解、互相包容、彼此尊重的平等文化觀。人教版教材Book 3 Unit 1的 Reading: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是關于節日的話題,通過該話題的學習,學生不只是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慶祝節日的時間、方式及原因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學生應該從中學會理解和包容迥然不同的西方文化,同時,認真審視我國民族節日中的傳統文化,增強傳播傳統文化的意識。在本節課,筆者給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estival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2.What do you think of young people’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like Christmas in China?
顯然,筆者設計的以上兩個問題,均屬于批判性思維問題,學生通過進行文化對比,不僅對西方節日有了較深層次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加深對民族節日內涵的理解。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布魯姆把教育認知目標分成六大類,即識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及評價,其中分析評價能力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高層次表現。批判性思維問題能激勵學生做深入的、擴展性的回答,使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認真思考并進行分析和評價。所以,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評價能力貫穿于英語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應刻意去做的就是將蘊含在教學內容中的批判性因素挖掘出來,通過設計批判性思維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發展其創新意識,培養其分析評價能力。
筆者在講授人教版教材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的Reading部分 Elias’s Story時,為了引導學生探討本單元的中心話題“偉人的品格”,給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What great qualities do Martin Luther King and Nelson Mandela have in common?在學生整理思路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回顧兩個偉大人物所做的事情及其成就,還要找出他們的共同之處,對他們進行評價,最后,得出如下結論,他們的偉大就在于,他們不考慮個人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人類平等自由而奮斗。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現在負責,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負責。學生在中學階段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為此,教師要通過批判性思維問題,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中學生特點的英語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并達到可持續發展。學生在回答批判性思維問題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整理、歸納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自主開拓學習渠道,自覺評價學習效果,加強自我調控,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為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模仿和背誦是學好英語的一個有效途徑。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模仿和背誦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筆者每學年都要安排一些課時作為唱歌課、戲劇表演課和演講課,內容包括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the Merchant of Venice,the Necklace,I have a Dream,TED Speeches等。對于這樣的歌曲、劇本和演講,筆者幾乎完全拋開了知識點和語法的講解和訓練,在學生中開展英語唱歌、演講、短劇表演大賽。在準備過程中,他們在聽錄音、模仿、背誦等方面,精益求精,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之后,筆者總會提出類似如下的問題:Can you illustrate some effective methods to learn English?學生順理成章地總結出模仿和背誦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在課程改革和大數據的背景下,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者、解釋者、他人價值的強加者、外在的專制者,而應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激勵者、對話者、轉化者、引導者及資源提供者。這種教育情境的形成需要構建良好的師生學習共同體,開展帶有批判性的對話,把思想和智慧的碰撞拋入每種可能性的集合之中,沒有人擁有絕對真理,每個人都有質疑的空間和權利。
人教版教材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基于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改編的劇本。這篇課文之所以一直入選高中英語教材,是因為其本身是一部體現批判性思維的作品。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筆觸勾勒出當時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潮。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帶著以下五個問題進行閱讀:
1.Why did the two brothers choose Henry for their bet?
2.What happened to Henry with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in his hands at the restaurant?
3.When Henry handed the note to him,why did the shop assistant change his attitude?
4.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lay?
5.What do you think of such proverbs“Money talks” and“Money is everything”?
通過回答以上五個問題,學生可以歸納出課文的主題,即對金錢至上社會的評判。在研討的過程中,學生實事求是地講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針對第五個問題,學生在發表觀點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兩個辯論團隊。在辯論過程中,雙方均積極思考、熱烈發言,設法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辯論使學生明晰是非曲直,根本不用教師去講解“金錢并不是萬能的”這樣的大道理。
綜上所述,教師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英語課堂的實效性,而英語課堂中的批判性思維問題的設計與實施是其實現的前提。此類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并且,學生在討論和辯論過程中,可以加深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要想設計出高質量的批判性思維問題,一方面,教師需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愛好,理解他們地所思所想所做;另一方面,還要與時俱進地學習,吸收更多緊跟時代的知識和信息,為設計批判性思維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2]Angela M,O’Donnell,Johnmarshall Reeve,Jeffrey K.Smith.2009.Education Psychology[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