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
內容摘要:閱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根據語文學習特點和我校學生實際,我設計了切合實際、豐富有效的閱讀積累形式,引導學生在語文的世界里盡情翱翔,收獲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關鍵詞:閱讀 積累 思考措施 收獲
朱熹流傳千古的讀書詩《活水亭觀書有感》生動地告訴我們:由小小方塊字集成的漢文書籍,就像一面巧奪天工的“水鏡”,它清澈深邃,閃耀浮動,能夠映照出自然和社會的“天光云影”,通過閱讀鑒賞,可以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思想活水”。
而通過“閱讀·積累”教改實踐,我對前兩句詩有了新的體會,我覺得,引導學生閱讀美文積累語言、思想,就如打開了像“半畝方塘”樣的一面鏡子,里面映照出的風景就如“天光云影”一般美不勝收,令人欣喜。
閱讀和積累,是個老話題,也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
一.關于“閱讀·積累”的思考
(一)語文學習的本質特征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文無它術,惟勤讀而多為之自工”(歐陽修)……從古到今,語文學習與閱讀是唇齒相依的,不重視長期、大量的閱讀積累是無法學好語文的。
唯有多讀書、多積累,才能使我們的語文學習找到突破口。
語文學習需要慢功夫,語文成績和能力提高都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而是要水滴石穿,潛移默化。因此/語文教學要想“有效”,就必須既重視提高課堂的“效率”,也注重課后閱讀積累的“效果”。
(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關于閱讀教學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同時明確強調初中階段應完成260萬字的閱讀量,并且積極倡導:“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只有廣泛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積累,才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想快反而慢,欲速則不達。
(三)學生課外閱讀與積累的現狀
詩圣杜甫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是,由于電影、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的深入普及,學生的課外閱讀與積累大受影響。再加上初中生的學業負擔偏重,特別是到了初三階段,大量的習題訓練占據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廣泛閱讀。
二.引導“閱讀·積累”的措施和收獲
談到閱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教育創始人朱永新教授的一段話: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他認為學校教育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如果一個學校的教育將這個問題解決了,主要的教育任務就完成了。
(一)閱讀:引學生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去
激發閱讀興趣
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不是讓學生“讀書”,而是讓學生“想讀書”,也就是引起學生讀書的熱情和積極性,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幫助學生樹立起閱讀的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機遇。
如果把語文老師比作牧羊人,我想我們應該“放學生到水草最豐美的地方去”,而不是把他們禁錮在語文課本內,練習冊內,模擬試卷內實行圈養,語文水平的提高靠老師講、學生記就能完成是不現實的,必須得在大量的閱讀中去揣摩,去濡染。
保證信息源
①提供充足的課外讀物。學校圖書室的書常年閑置,學生難以借閱,現在克服困難堅持每月為學生借閱一次。同時利用寒暑假時間,提倡學生假期大量閱讀。這樣定期借閱,既保證讓館內圖書發揮作用,又保持內容的相對穩定。學生互相交流所借圖書,又擴大了閱讀空間,提高了藏書使用率。
②編訂教師推薦文集。為豐富閱讀教材,根據學生課外閱讀與語言積累現狀,我精選名家名作推薦給學生。編輯的最美文系列主要是想實踐“閱讀課程化”的教學目標,著名作家茅盾說過:“課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幾本課本,談不到多,要大力開展課外閱讀。”
最美文系列的編制以主題為線索,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作家,更多的作品,注重經典閱讀的引導。
這一系列總共分為六個主題:《日暮鄉關何處是——故土難離》《恰同學少年——青春年華》《此情可待成追憶——摯愛親情》《江山如此多嬌——錦繡河山》《一枝一葉總關情——自然物語》《江山代有才人出——千古風流》。
每一個主題編排時,都設計了短小精致的序言。如第一編《日暮鄉關何處是——故土難離》,序言是:當有一天我們背起行囊,踏上通往理想的征途,家園就成了我們心靈的棲息地,每一次回首,我們都能從那里找到溫暖和力量。無論你飄得多遠,都有一根線牽著,那就是故鄉情。里面的文章包括宋長征的《老瓦,鄉村湛藍的羽毛》劉川北的《親親,我的麥子》《種在鄉間的年》等等。
同一主題編排時我們也爭取做到古今中外、不同體裁兼顧,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如《恰同學少年——青春年華》系列,選擇了培根的論說文《論青年與老年》,席慕容的散文《那一輪月》、詩歌《青春》,王蒙的詩歌《青春萬歲》,梁啟超的《中年中國說》五篇文章,選擇錯落有致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③編訂學生推薦文集。同伴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了讓學生能分享閱讀成果,交流閱讀心得,更為了激發學生的信心,讓活動持久有效地開展下去,我引導學生編訂太陽語文集。此次活動的開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閱讀活動的大踏步前進。
同學們推薦了周國平的《做一個終生讀者》、《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習慣了失去》,林清玄的《時到時擔當》、《一心一境》、《常想一二》等意蘊深刻的文章,并撰寫了推薦語。
三.積累: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在《勸學篇》里這樣告誡我們。沒有日積月累,就沒有學生的語文功底。
結合學生實際,我設計了幾種語言積累形式,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介紹其中的主要的幾種。
①閱讀積累卡。課外閱讀任務布置下去后,在多數情況下,往往成為一紙空文。如何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有效地完成課外閱讀目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課外閱讀積累卡。
學生讀課外書常常是走馬觀花,多數是匆匆瀏覽一遍就算完成任務。但要完成閱讀積累卡,就必須經過認真閱讀、思考。這樣把讀與寫有效結合,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表達能力。
定期舉行閱讀積累卡的評比展示活動,班級張貼和學校宣傳窗的大面積展覽激發了他們的閱讀積累熱情,“表揚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再次得到了印證。
②言語心聲。為了使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能走向深入,除了閱讀積累卡,我還特意設計了“言語心聲”系列,即由老師、學生共同提供美文,請學生閱讀后,用幾句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積累思想。
例如:請學生閱讀《勇敢的宣言》一文,寫下自己的“心聲”。
要求:結合短文,用一句話談談你的心得體會,注重“精誠、精練、精彩”。
學生言語心聲示例:
誰也無法打敗笑容。(金佳瑜)
一個人在于不斷地經歷困難不斷的戰勝困難,笑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哪怕是面對困難,就是一種歡樂的精神,要用微笑面對生活(王金標)
面對困難,我們要笑著面對,即使流淚,我們也要笑著流淚。因為笑是一種力量,讓我們永放生命的精彩。(宋嘉蓮)
③課前3+3。第一個3是課前齊讀美文,文章由學生自己選擇推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個3指的是每日輪流的名言警句賞析。我引導學生在每節課前輪流在黑板右方固定位置板書自己最喜歡的名言警句,注明作者,并在全班同學面前談對這句名言的理解,其他同學在其演講后,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全班齊聲朗誦加深印象。長期積累希望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思想素養。我想,“一日不多,十日許多”,學生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效果。
④小組循環閱讀。為了讓學生增強閱讀的興趣,營造人人閱讀,人人積累、從思考的良好氛圍,我嘗試著采用小組循環閱讀方式。按照上中下均衡搭配的原則,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四五人,進行循環閱讀。每位學生輪流推薦美文,在閱讀后撰寫推薦語,并且還需認真研讀上一位同學推薦的文章,做好讀后感。在循環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拓寬了閱讀視野,還加強了同學問的讀書交流,達到共同提高。而且這樣以閱讀、積累促寫作,以寫作促閱讀、積累,使閱讀、積累、寫作三者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效果良好。
積累是個耗時費勁的差使,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只能慢火熬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積累到一定量才會發生質變,收獲驚喜。
但是古語有云:磨刀不誤砍柴工。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沒有捷徑,也許有時“笨辦法”,才是“有效的好方法”。相信積累到最后,學生廣泛涉獵,儲藏豐富,定能厚積薄發,收獲語文學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