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指出:“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在循環往復中推動每一個循環內容向前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將所學的基本知識內容運用于音樂實踐活動,學會創造性地學習思維和培養獨立的學習能力。以研究性的教學模式,主導學生學以致用,讓理論服務于實際,這是現代教育中創新教育的終極目標。
視唱練耳課程是一門理論兼具技能的基礎專業課程。前蘇聯音樂教育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評價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組織并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訓練其積極地將聽覺運用到創作表演實踐中去”。在課程訓練中,我們需要加強和重視實踐性的原則,在教學內容中,注重音樂表現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讓教學活動在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狀態中能夠與校園、社會相聯系,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有機鏈條,完善音樂教育體制。因此,舉辦視唱音樂會,是展示視唱教學效果的一種獨特形式,作為課程教學內容的延展,它能夠更好地提高和完善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和操作的能力,為學生實踐經驗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平臺。
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需要加強和提高的不僅是專業技能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課程教學中的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關于視唱練耳課程的學習,教師強調的不只是知識化、技能化的吸收,以啟發、開發、激發學生學會體驗音樂、表達音樂、創作音樂為目的,才能獲得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基于此,以視唱音樂會作為一個新的載體,通過深入了解、探尋高師學生的學習特性,以此體現豐富性的審美價值、實用性的育人價值和功能性的社會價值。
從國內外課程理論研究中,關于課程目標的制定主要有三種取向,分別是:行為目標、展開性目的和表現性目標。首先,傳統的視唱教學關注點在于學生的理論層面、技能知識的課堂學習,而教師通過訓練學生把課堂中所學到的各種知識要素進行處理、加工、提煉,以藝術實踐表現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是行為目標具體化的表現。其次,在進行音樂會的排練活動中,學生通過發現、思考、總結自身的課堂學習問題,在實踐中進行糾正和解決,是訓練展開性目標能力的有效途徑。最后,學生以表演的方式把作品呈現在舞臺上,充分體現了表現性目標的教學價值。
高師視唱教學的基本原則是建立在以教育學、教學論為理論依據的基礎上,其中所包含的寓教于樂原則、實踐性原則、民主性原則、探索性原則等在音樂會的實踐活動中將得到很好地運用和發展。(1)寓教于樂原則,通過音樂實踐,培養學生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提高知識的技能和藝術的表達能力;(2)實踐性原則,音樂會從形式到內核,充分統一了實踐性的原則,并進行了有力的論證;(3)民主性原則,視唱音樂會的舉辦,包含了非常多的環節和細節工作。從音樂會的策劃、節目的選擇到正式演出,從節目內容的創編、樂器和道具的選擇與制作,從演員服裝的設計、燈光音響的調度及節目主持,整個過程都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民主性。學生將和老師一起,以遵循老師的創作意圖為前提,協同合作、共同完成;(4)探索性原則,“有創新才有發展,只有勇于探索才能有所創新”。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樂于探索的態度。在音樂實踐中,教師將打破傳統課堂的基礎教學模式,以多樣的形式、創新的手法、新穎的內容為視唱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實現其創新價值。
以湖南省為例,目前省內的大部分高等師范院校視唱練耳課程設置的時間一般為一年半至兩年,每周為2—3課時。所用教材包括許敬行、孫虹編著的《視唱練耳》(一、二、三、四冊)、朱詠北、熊偉主編的《視唱練耳普修教程》以及廖小芒主編的《基本樂科——試唱卷》等。學生群體包括省內與省外兩大類型。因此,學生剛入學時,程度差異較大。省內絕大部分學生一般從初、高中開始學習音樂知識,在高三階段進行近半年時間的密集性強化訓練,學習程度主要在一升一降以內,簡譜、五線譜讀譜,首調唱名法為主。省外學生根據各省藝術高考中視唱層次的要求不同,有一定的差異性。其中,較好的省份如山東、湖北、浙江等地,較弱的省份如河南、甘肅、海南、安徽等地。
視唱音樂會舉辦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加深、提煉、拓展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豐富視唱教學形式。因此,從作品內容的選擇到節目形式的安排等,視唱音樂會做了幾點因素考慮:(1)切合師范學生視唱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特點;(2)充分體現和展示師范學生服務中、小學大眾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3)兼具師范性與專業性的雙重特征,務求視唱作品質量。
筆者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已經成功舉辦四場視唱音樂會,獲得了省內多名專家的肯定和一線專業教師的支持,反響熱烈。通過音樂會工作的開展,學生們對于基礎音樂課程的學習有了新的認知和了解,為將來從事中、小學音樂藝術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作品內容的選擇兼顧中、小學課程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作品包括:中國民歌,兒童歌謠,卡農小曲,節奏情景劇與視唱音樂劇等。根據聲部組合,可分為:(1)單聲部視唱作品,如《小夜曲》、《乘著歌聲的翅膀》等;(2)雙聲部視唱作品,如《念故鄉》、《祁東小調》、《卡農小曲》等;(3)多聲部視唱作品,如《小河淌水》、《春姑娘》等;(4)節奏情景劇與視唱音樂劇,如《三個和尚》、《灰姑娘》等。
其次,作品風格與技術的定位,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雙重特征。包括:(1)作品中的移調、轉調練習,如《小河淌水》、《小騎兵》等;(2)作品中的卡農技巧練習,如《卡農小曲》、《小河淌水》等;(3)作品中復調性樂曲練習,如《野玫瑰》、《雪絨花》等;(4)作品中和聲性樂曲練習,如《圍著五月樹的輪舞》、《枝葉落紛紛》等;(5)作品中的無伴奏樂曲練習,如《Tantum Ergo》、《卡農小曲》等;(6)作品中自彈自唱樂曲練習,如《至音樂》、《小夜曲》等。
另外,作品形式的編排借用奧爾夫教學體系“聲勢”的原理,結合“情、聲、景”等要素,加以創新設計。如:《視唱小曲》里面以四首小曲串聯而成,每一首小曲風格迥異,調性不一,同時非常簡短,平均時長不超過四分鐘。如果以單一的表演方式進行演出,在舞臺上形式呆板,曲目連接也會稍顯生硬,更無法準確傳達樂曲所包含的內在情感和音樂情緒。通過情景動作的設計與創編,完成作品的二度創作與場景表演。
最后,視唱音樂劇的場景表演特征,即通過單純的視唱旋律結合臺詞說白、舞蹈律動、戲劇表演等視覺藝術表演,以劇目的形式創編而成。以視唱音樂劇的創編為例,腳本以《灰姑娘》故事為原型,經過重新加工改成四幕的小型視唱音樂劇。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在達到視唱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進行角色的體會與人物場景的表演。(1)聲部組合的多樣化,在音樂劇目中,有男、女生獨唱、合唱、重唱、一領多唱等形式,同時還有女生組的伴唱,配合和烘托人物的表演和場景的變化;(2)人物唱段的情感表達,角色的性格刻畫、心理描繪、言行舉止等都需要服務于劇情的需要,讓劇情與音樂得到完美的結合;(3)燈光效果的運用,以不同的燈光轉換與追燈的使用,來配合與協調幕間的交接與劇情的發展。
傳統的視唱課堂教學活動以視唱旋律的技能訓練為主,比如讀譜的流暢訓練、音準的精確反應、節奏的準確判斷力等。視唱音樂會以新穎、獨特的教學形式,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條條框框。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態度積極,學習主動,把平時在課堂中所忽略的基本訓練要點、難點,能夠積極、主動去學習和練習。比如學生在實踐中,利用課余時間在網上查找相關的音響資料和文字資料,并對自己所表演的作品進行認真和細致的訓練,同時在排練中學生會相互交流與討論,進行自評和他評的互動學習等。同時,通過音樂會的展示形式,培養學生學會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體會音樂、理解音樂、創作音樂、享受與駕馭音樂的能力,這既是視唱音樂會朝向審美與實踐雙向維度發展的前行目標,又是視唱教學工作的核心價值所在。
總而言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教學理論存在的前提是實踐。音樂課程根據其自身的特殊規律,即以實踐為導入,開啟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審美體驗,這是普及大眾音樂教育的核心價值與意義所在,也是視唱音樂創新與發展的基本方向。
[1]劉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蓉.附中視唱練耳教學特點.與音樂最親密的接觸——全國視唱練耳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武漢音樂學院,2007.
[4]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