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曄(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無錫214061)
淺論民辦高校教師尊重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華曄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無錫214061)
教師是民辦高校辦學資源中不可替代的要素,但師資隊伍欠佳的先天不足性制約了其人才培養質量。教師尊重管理是民辦高校文化孕育出的教師人才延攬載體,也是民辦高校辦學文化內涵要素之一。積極探索和實踐教師尊重管理辦法,是民辦高校引導、激勵教師安心于民辦教育的可行路徑。
探索與實踐教師尊重管理民辦高校
民辦高校具有自籌經費、自主辦學并受市場調節的特性,在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轉型、市場人才需求的規格和層次不再單一的背景下,被激發出較強的辦學生機與活力,但師資隊伍不強的先天不足注定了民辦高校存在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人才需求規格不對稱的問題。積極探索和實踐教師尊重管理辦法,營造留人施才的氛圍,搭建教師發展的可持續平臺,留人、更留人心,提高教師資源利用的效率和質量,以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提升民辦高校社會影響力和信譽度。
民辦高校需要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但核心是價值觀留人。民辦高校的辦學價值觀表現在民辦教育文化要素里,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驅動。教師尊重管理就是民辦高校文化孕育出的教師人才延攬載體,也是民辦高校文化價值取向的要素之一。
1.界定。
所謂教師尊重管理就是在民辦高校文化背景下,以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為本,敬重教師的個性差異,重視教師的綜合實際能力水平,信任和平等相待在校任職的每一位教師,鼓勵教師發揮個性才能的一種管理機制。換句話說,教師尊重管理是在為教師提供和諧、寬松、安全、有為的工作環境和氛圍的基礎上,以如何激勵教師、開發教師能力為視角,提高教師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的管理實踐平臺。
2.特征。
教師尊重管理的基本特征,其一,尊重人。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是教師尊重管理的核心。教師尊重管理強調不但知人之表,更知人之內創力、潛力,有效掌握和清晰教師的基本情況、個人特長、知識水平、能力質量等要素;其二,寬容人。創造寬松環境,使教師工作、心情舒暢。對教師不求全責備,但需教師有勝任民辦高校工作的資格和創新發展能力;其三,管好、用好人。因人而異、注重差異,發揮教師的特點、特長和專長,使教師在民辦高校的教學平臺上充分施展個性能力。
3.目標。
教師尊重管理的目標是,把教師資源管理科學化作為民辦高校辦學發展戰略的重要增長點,挖掘教師的教育教學的創新潛力,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師能力資源利用效率,造就一批能獨當一面或多面的“專家型”、“雙師型”或“教管兼備綜合型”教師。
教師尊重管理的內涵就是站在尊重教師的角度,厘清教師的能力水平,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勢,保護和提升民辦高校教師的職業聲望,改變教育領域和社會對民辦教師職業的評價和認同,進而提高民辦高校社會影響力和信譽度,以及民辦高校辦學發展的生命力。
1.尊重教師,首先尊重其個性能力。
教師尊重管理根據學校發展戰略的要求,是有計劃地對教師資源進行科學合理配置。一是尊重的招聘。所謂尊重的招聘是指,教師招聘時,關注優秀實用、德才兼備、真才實學的教師,看好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教師;二是尊重的使用。所謂尊重的使用是指,起用能人,發揮其特長,注重教學的實力和實效,挖掘教師的教學創新潛能,突出個性能力優勢,鼓勵個性張揚;三是尊重的考核。所謂尊重考核是指,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做到知人、知事、知心,重能力質量、重工作效果,把合適的教師安排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其特長優勢。
2.合理調配,人盡其才。
調配教師到適合的崗位是教師尊重管理的一項藝術性的工作。根據教師的個性特點和能力特長,堅持能者上庸者下原則,本著教師學以致用、才以能論、適才適用、發揮特長的思路,按照課程需要、專業性質需要、或人才培養的需要,調整“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調配匹配的教師到其稱職崗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盡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需要注意的是,調配教師的密度和幅度比例要適當、教師之間的關系要融洽、崗位職責要勝任,有利于提高教師工作績效和滿足民辦教育質量要求。
3.尊重人與尊重實際能力相結合。
教師尊重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尊重實際。尊重管理側重運用人性化管理方法,搭建教師的尊重管理平臺,協調人與事的關系和處理人與人的矛盾。教師尊重管理設校內稱評聘,或低職高聘,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激發教師的潛能,實現教師尊重管理的終極目標——通過尊重管理的教育和培養,使教師受益于到尊重管理的魅力和功力,快速變成為熱愛民辦高等教育工作、愿意任勞任怨的專業骨干教師、或專業帶頭人,為民辦教育創造服務社會的價值,或給民辦高校帶來豐厚的經濟創收。
民辦高校的辦學文化是其辦學戰略的靈魂,其內涵要素是經歷了長期的磨難,由辦學經驗與社會需求銜接和融合,孕育出自有的辦學特色、個性和風格。教師尊重管理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教師要在民辦高校任職穩定、可持續,就要設置好個人在教師尊重管理運作中的定位。
1.環境適應力要增強。
面對民辦高校新環境,教師從開始的不知所措到主動地認識環境,再主動地調節心態,教師必須意識到獨自單體在民辦高校環境適應性的重要性,積極探討和提高適應民辦高校環境的方法與技巧。所謂環境適應力是指教師從事專業知識授課時,或學生實驗實訓帶隊時必須具備的生理、心理、能力素質特征,使得專業課性質和特點與教師教學能力和特長相吻合,激起教師的興趣,使教師高水平地勝任職崗工作。環境適應力還包括校企合作的適應力。校企合作的環境適應力強調要點是工作效率高、無事故傾向、能力和特長正常發揮、熟悉環境速度快、工作技能勝任等。
2.人際關系要融洽。
人際關系彰顯著教師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系的親密性、融洽性、協調性的程度。民辦高校的人際關系是教師之間在彼此交往的工作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對教師來說,剛剛入職時,會滿腔熱情,期待通過個人努力能形成一個上進的新局面,經過一段時間,各種不適應要素會撲面而來,搞清楚、弄懂、學會民辦高校人際關系處事技巧是新教師立足之基礎。長期的人際關系不適應將會增加教師能力質量風險系數。學校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教師必須不斷調節自己的思維判斷和適應方法,妥善應對民辦高校環境下的人際關系和人事關系及其他不確定的情況,確保在教師尊重管理機制下平安、穩定地工作。
3.專業教學能力要提高。
所謂教師教學能力就是在教師尊重管理機制的環境下,教師勝任本職工作、教學水平優越、教學質量突出、改革創新能力較強,所做出的成績得到同行、學校、上級主管、家長、社會的認可和贊譽。同時,要避免教學水平弱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短板、教學能力不能提質和創新,沒有增值空間等等。教師一定要防微杜漸、事事做好、注重細節、關注小事,減少不應該出現的能力敗筆,不添加個人能力質量風險系數。教師在校任職的過程是自身能力成長的過程,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民辦高校教育發展規律,更新理念、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增強在校任職期間的適應力和應變力。
教師尊重管理的價值就是管理人性化,營造留人施才的氛圍,搭建教師發展的可持續平臺,留人、更留人心,讓教師有機會實現自我價值。筆者認為,能夠留住人才、管好用好人才的民辦高校,是一個有凝聚力、充滿活力、有發展前途的學校。
1.樹立正確的信任競爭——能力質量競爭。
一般來說,在職場內信任競爭就是能力質量競爭,然而有些民辦高校的信任競爭存在“爭寵”的現象。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任職,教師的生存風險隨信任減弱而增大,信任減弱的原因不是能力質量差而是“爭寵”失敗,多數教師都厭惡這種無德無能的“爭寵”混日子的伎倆。其實,靠“爭寵”取得學校董事會、舉辦者的信任,是民辦高校教師群共同蔑視的行為。教師對民辦高校的信任指標是校方的制度規范性、評價正確性、待遇合理性。規范的民辦高校對教師的認可和信任指標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好、教學實力強、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有優質的效果、教改和科研創新能力優異等,還有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能與學校同心同德的思想意識。教師要取得民辦高校的信任,應該靠實力,即有寬泛的專業知識、獨特的教學能力及教學創新方法。
2.學校與教師相互尊重,增強教師的歸屬感。
教師尊重管理不但體現著民辦高校對教師的尊重,還包含著教師對學校的尊重:一是尊重民辦高校文化。民辦高校的自籌資金、自主經營、教師無編制、師資質量不佳、人才培養受市場調控等因素能豐富民辦高校文化內涵。教師到民辦高校任職,就要盡快適應其環境,與學校同心同德,自覺維護學校利益和形象。只有真誠對待學校,才能產生尊重的共鳴。二是善解民辦文化的機制和制度。教師在民辦高校管理機制中工作,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教師要學會寬容,不要斤斤計較。民辦高校與教師雙方都是平等的主體,具有同等的地位,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應體現出平等共處、相互尊重的關系。筆者認為,只有學校與教師相互尊重,才能增強教師歸屬感,教師才能一心一意為學校盡力工作。
3.尊重教師的合理薪酬需求,更能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合理薪酬是教師的基本需求,也是教師工作的一種有效動力。滿足教師的薪酬需求,是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發教師智慧,增強教師對學校歸屬信心的有效手段。合理科學的績效工資能有效地激勵教師的工作“上進心”,績效工資和績效考核可以幫助教師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自我提升,促進教師本職工作上臺階,以便獲取更大的利益。如果讓教師參與績效考核的制定、執行、監督等工作,便能增強教師的自信力和歸屬感。此外,構建使教師可做出突出的績效載體或平臺,提供給教師晉升職稱、進修學習、提拔重用的機會,更能激勵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大膽改革常規教學,凝練教學創新能力并能脫穎而出,成為教學骨干或專業帶頭人。
[1]左彩梅.淺談民辦高校教師的人性化管理.大眾商務,2010(8).
[2]黃向敏.民辦高校教師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5).
[3]徐學綏.人本理念在民辦高校教師管理中的體現.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