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友軍(宜興市周鐵中學,江蘇宜興214261)
課堂提問:撥動學生思維琴弦的工具
蔣友軍
(宜興市周鐵中學,江蘇宜興214261)
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檢查學情、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還有助于教師調節教學進程、活躍課程氣氛、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生成。本文就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應注意的原則、提問角度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課堂提問存在問題提問原則提問角度
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那么學生就能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提問尤為重要。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深入,許多教師都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變原來的“滿堂灌”為“滿堂問”。雖然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但效果怎樣,值得商榷。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隨意性大,缺乏針對性。
教師對教材鉆研不透,提問未經設計,隨意提出。問題的設計應針對學生的思維難度,圍繞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問題必須明確具體,有鮮明的目的性,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以免讓學生答非所問。
2.問題流于層面,缺乏深刻性。
課堂上許多老師的提問多屬于認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問題,少有或幾乎沒有評價性、創造性問題。對于這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往往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問題本身缺乏新鮮感、驚奇感,也就談不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3.問題忽視學生差異,缺乏層次性。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要有效地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就必須重視學生間的差距,實現有差異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成功的機會。因此,問題的設計一定要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獲得成功,從而把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中。
4.問題預設太多,缺乏生成性。
課堂提問,并非真的是教師有疑問,而是一種“問題預設”,也就是在學生可能有思維難度的地方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因此,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可想象的。教師必須對整個教學過程有較翔實的預設,才能為學生帶來一堂精彩的課。如果在講課過程中,當學生有疑問提出時,教師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要求學生而不惜“果斷”切斷學生的思維,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教師要善于捕捉來源于學生的非預設性問題,開拓更廣闊的教學空間,創造課堂的風景[1]。所以,預設和生成是教學過程中需要處理好的眾多關系中尤為重要的一種關系。
對于傳統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從前的學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才能興味,一概不顧。專門勉強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新課改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就需要我們創設問題情境,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難度適宜,面向全體。
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課堂提問要切合學生實際、教材實際,讓全體學生參與,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提問中得到啟發,得到提升。問題太易,學生僅憑記憶即可解答;問題太難,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差距太大,課堂就會出現僵局或是成為少數幾個尖子生表現的舞臺。好的問題的難度應與學生現有知識結構有一定聯系又不完全一致,這樣學生可以憑借舊的知識儲備解決新的問題。這就像枝頭有誘人的果實,既非唾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才能夠得著。
2.啟發激勵,積極評價。
心理學認為:學習效果不僅與人的智力、學習方法有關,而且與學習者的心態有關。一個人如果處于興奮的、愉悅的狀態,那么他的思維就會活躍,就會有超常的發揮,接受外界信號的速度就會加快。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所提的某個問題疑惑不解時,教師的言談舉止含蓄而富有啟發,營造和諧愉快的氛圍,那么就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在輕松自如的情緒中主動探求知識,從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思維外,還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絕不能對學生不正確甚至有些幼稚的回答諷刺、挖苦,同時對有些具有創見的問題要持欣賞態度,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會心的微笑,都可以使學生感到被信任、被鼓舞,從而激發他們的熱情。積極評價可以促使學生敢于回答問題,積極參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也會沉浸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
3.開放拓展,活躍思維。
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多種途徑,課堂上,教師應創設問的空間。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好幾個,而不是唯一一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解決。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必過早地評價,可等學生提出所有答案后再分析、比較、評價。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也可以鼓勵學生大膽、主動質疑,培養學生敢說敢做的創新精神。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對一篇課文,教師可以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巧設疑問,把文章挖掘得很深很透。這樣固然不錯,但如果教師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作一些拓展延伸,是不是更好呢?這是發展學生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
美國教育學家斯特林·G·卡爾漢說: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要發展學生的思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注意提問的角度或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導入時提問。
一堂好課源于一個好問題。上新課時,尤其應注意導入的藝術性,好的提問可以引起學生渴求新知的強烈愿望。例如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可以采用設問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錢學森嗎?對,他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高級將領就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抵得上5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有這么強大嗎?今天,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人,他憑著自己的一張巧嘴不僅瓦解了國家的危機,還能化敵為友,這人是誰呢?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這樣的導入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2.重難點處提問。
課堂設計如果緊扣重難點,那么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把握好。一篇課文可以講解的內容很多,教師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抓,往往什么都抓不住。緊扣重難點設疑,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授《雷雨》一課時,可以和學生共同探究:“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實?”把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兩組,學生興趣高漲,在激烈的爭辯中問題很快就解決。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快樂。
3.矛盾處提問。
于漪老師曾說:“對立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如此。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2]抓住文中的矛盾點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教授《將進酒》一文引導學生體味李白的情感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詩人為何一面感慨“天生我材必有用”,一面說“但愿長醉不復醒”?你如何看待這種矛盾的思想?
4.比較中提問。
比較能力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體現。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綜合,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可以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他們思維的深度,養成思辨的習慣。例如可以比較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與《將進酒》中的“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在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上的異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詩文內容理解得更徹底。
也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比較。如教學《琵琶行》時,讓學生對白居易和琵琶女作比較,找到他們之間的相似點,就能很好地理解詩歌主旨。
課堂提問是一門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不僅可以檢查學情、開闊學生思路、啟迪思維,還有助于教師調節教學進程、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生成。它既是教師基本素質的體現,更是教師教學觀念的體現[3]。
[1]楊九俊,王一軍.讓創新思維在課堂飛揚.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9.
[2]于漪.歲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
[3]趙國忠.透視名師課堂管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