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祥
新課程標準改革實施以來,課堂教學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升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對社會與自然事物的熱愛及責任感,開發創造美好生活的意愿與能力。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美術,教師在布置美術課堂作業方面的研究,對于美術教師實現學科創新與教學創新,促進教學改革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豐富美術作業的形式
關于美術作業的形式,上面我們已經做出闡述,傳統的作業形式,美術教師使用的頻率是最高的,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適當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不能為了“公開課”而上好一堂課,也不能片面地追求效果,實行整堂的“游戲課”,靈活的“再創造”新的美術作業形式,是所有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設置作業的形式要在廣度和深度上下苦功,諸如,《光的作業》中,要大膽地嘗試,不怕麻煩,學生和老師將共同成為探索者、合作者和學習者,既提高學生的開拓能力,又溝通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二、善待美術作業成果
新課標中強調:“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作業在每學期結束的時候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美術作業難以長時間保存,或被扔掉,或被處理,一來學校沒有地方長期保存,二來如果是參賽也會因為各種限制難以實現,因此,筆者認為美術作業凝聚的是學生的汗水,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在教師之間溝通和說明,共同完成諸如:學校公共場所、外墻裝飾、學習園地等地方的裝飾,學生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場所出現,更容易引發學生熱愛學習美術的興趣。還可以教授學生簡單的裝飾方法,將優秀的美術作業定期進行整理,然后讓同學們相互贈送,留作紀念,贈送給父母或朋友等,相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美術作業的生命力再次得到延續。
三、區分美術作業的“游戲”和“學習”
在低年級的美術課堂中,美術作業的游戲性較高,是由于低年級的學生認知發展的程度還不高,游戲在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在初中的美術課堂中需要教師認清這一差別,在不適合游戲的年齡階段就需要設置其他的項目來引導學生的發展,逐步將學生視為一個成長中的人,如若作業的吸引度不夠,則可參考加入視覺元素和聲音元素來增加作業的層次,具體性要多于抽象性,這也是美術作業質量提升的一個因素。
四、優化美術作業的評價
每個學生的美術作業都會有其特別之處,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優點,能夠強化審美個性的發展,學生作業也有不足或者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教師的幫助。
面對過去批改作業的習慣,“打分數”、“作比較”、“不斷鼓勵”都非常不利于作業的正確評價,因此需要評價的方式多樣化、評價客觀化、形式豐富化,可以參考采用的形式有“一對一”面談、“細節”評價和“整體”評價、學生自評等,其中有的方法是親身實踐過的,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如:細節評價讓學生能夠重拾信心,評價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各種方式的靈活使用,不是一下全都用上,一來時間上不允許,再者重復中效率難以提高,需要結合教學實際,有針對地來使用,如果一種評價體系能夠保證學生的持續發展,那么該評價就是有效的,要用長遠的眼光來衡量一種評價方式,注重多元化評價的同時也應注意必要的教學要求應該在美術作業中完成,以此來獲得必要的美術知識和能力,保持特色的同時,又能保障知識的獲得。
五、美術作業能夠經受時間的檢驗
美術作業在長期累積中,學生會形成很多的美術作業,通常情況教師只把好的或者優秀的作業收集和整理起來,或拿去參加比賽,或者進行展覽,作業的設計不僅是為完成某種目標而設計的,更是為了在教育中進行美術文化的學習、美術素質的養成、創新精神的培養。但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在美術課的教學中長期的努力,每一次的作業,每一次的提高,都可以通過課堂作業體現。為此,美術教師除了設計好美術作業之外,更應關注美術作業的整理和創新,讓美術作業能夠煥發新的生命力,比如定期歸納每一個學習階段的作業,把類似的作業再重新拿出來,或者讓學生自己保存,進行一個回顧,還可以在原來作業的基礎上,把能夠于現在或當前有聯系的作業進行重新制作,相信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結合不同的活動內容,加以改造,學習的持續性得以體現,這無疑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