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怡
貴州省桐梓五中
初中歷史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
張姝怡
貴州省桐梓五中
目前,歷史教師根據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45分鐘的課堂里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頗,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對策
目前,歷史教師根據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45分鐘的課堂里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頗,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意見。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新課改在課程實施時要求體現出“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為特征的發展性特點。因此,有時認為一堂課如果沒有“合作、探究”的教學設計思路,就不是一堂新課改下的好課,在教學時,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時候也來個“自主探究”。在聽課者看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活動也許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氣氛也比較活躍,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做秀,完全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認知規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種新的理論,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本身的需要。事實上,新課改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課堂上所有問題全由學生自己解決,也并不意味著要全由學生來談論問題,而老師就成了旁觀者,這樣會給學生造成壓力過大,也讓老師認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了!在課改中,過多地在形式上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準備資料,所有的時間過多,最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忽視了所教知識是否落實,是否被學生理解或內化。新課改不是課堂非要熱熱鬧鬧,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們在追求形式多樣化的同時,還要注重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的傳授。
新課改并不是完全摒棄講授法,講授法中教師精彩的描繪,縝密的分析論證,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有專家認為,知識傳授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在中小學教學中講授法永遠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滿堂灌”與“死記硬背”。注重參與合作體驗,探究并不是取消講授,也不應是用探究發現學習來取代講授,很多老師都把“少講”或“不講”作為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與要求。
那么,新課改下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要不要講呢?我們應該給“講”一個什么樣的名分?首先,講肯定是要講的,沒有老師必要的講授,學生是很難自己理解的。不過,新課改下課堂教學中的“講”和過去應試教育下課堂教學中的“講”相比起來,確確實實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構建和教師價值引領相統一的過程,就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引領仍然是必要的。當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去想;當學生思路狹窄時,教師要啟發他們拓寬;當學生迷途時,教師要把他們引上正路;當學生無語時,教師要為他們鋪路架橋;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有必要創造性地挖掘傳統教學手段在現代教學中的教學價值,煥發傳統教學手段應有的生命活力。
新課程試行幾年來,一些教師對課堂討論法存在著誤解,認為師生間的一問一答就叫“討論”,哪怕學生僅僅念書上的答案或鸚鵡學舌,按教師講過的回答。這是把談話法當作討論法。另外,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不少教師滿足于得出唯一答案的討論,或習慣于提出問題后,盡可能把學生的討論引向教師預設的統一結論。
我認為,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教師要注意一下兩點:
1、精心設計討論題目。
討論題不同于一般的問答題,需要教師研究學生思維的已有水平和可能發展水平,研究教學的需要和教材,精心設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需要討論的問題不能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或是課本上已有答案的知識,是需要學生發揮集體的智慧,合作完成的。教師在設計討論題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則:(1)目的明確;(2)設題科學;(3)表達明確;(4)難度適當;(5)結合教材,又要給學生以思維余地。討論題的設計需要教師認真鉆研和精心把握,這是搞好課堂討論的前提。
2、要引導學生充分討論。
許多老師在授課時自認為學生扎在一起,熱熱鬧鬧就是合作探究、參與教學了,其實不然,學生在一起討論的怎么樣?是否充分,結論是否恰當,討論的時間是否充足,這些都會影響討論方法的運用是否合理。總之,我們要合理運用“討論法”教學,要發揮出它應有的效果。
此外,不能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形式而忽略“板書”教學的獨特功能,也是我們應當注意的。限于篇幅,不在展開談了。
[1]樊雪飛,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 年01期
[2]王慧萍,回眸歷史橫看東西養正固本重信念——初中歷史創新教學的思索[J],新課程導學;2014年09期
[3]張亞靜,淺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年01期
[4]黃毅虹,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