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鋼琴藝術的靈魂。在鋼琴教學中,不能僅重視對學生演奏技能的訓練,而是要將情感培養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才是對鋼琴本質藝術規律的遵循,才能獲得真正高質量的教學效果。鑒于此,本文結合實際,就鋼琴教學中學生情感的培養方向和途徑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鋼琴教學 ?情感培養 ?研究分析
一、情感在鋼琴藝術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活動和現象,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之所以強調在鋼琴教學中關注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是因為情感不但是鋼琴藝術的靈魂,更是貫穿于鋼琴創作、演奏和欣賞全過程的。從創作上來看,創作者在有了情感體驗,或受到了情感觸動之后,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創作技法,創作出了鋼琴作品。所以鋼琴作品乃是創作者情感的凝結。從演奏上來看,一方面,鋼琴演奏者本身是熱愛鋼琴藝術的。另一方面,在對作品進行分析時,能夠為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所感染,并結合自己的體會進行二度創作。從欣賞上來看,演奏者的二度創作,更像是一個傳遞者,將演奏者和創作者的情感傳遞給了觀眾,從而收獲了和觀眾的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在鋼琴藝術中,情感是無處不在的,近年來,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明確提出了“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因為包含鋼琴教育在內的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情感教育,只有以情感作為基礎,才是對鋼琴本質藝術規律的體現,才能實現鋼琴教學最終目標。
二、鋼琴教學的情感培養途徑
(一)培養學生對鋼琴藝術的熱愛之情
興趣和熱愛,是一切學習的源動力,并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但是長期以來,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對為什么要學習鋼琴、演奏鋼琴沒有正確的認識。以當下的中學生為例,他們學習鋼琴,并不是出于對鋼琴藝術的熱愛,而是將鋼琴視為了一個工具,希望其能夠在今后的升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種帶有強烈功利化色彩的認識無疑是片面。而且從鋼琴學習本身來看,作為一門有著豐厚魅力的藝術,鋼琴學習也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是一個長期、艱苦和的枯燥的過程,而且還會經常出現曲折和反復。以上兩個原因,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中,毫無興趣和情感可言。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起學生對鋼琴的正確認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態度要端正,教學情緒要飽滿,教學語言要風趣和生動,并多進行示范,以喚起學生的演奏欲望。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多聽多看,多參加一些音樂活動,并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也就是說,要真正發揮出音樂以情育人的特殊規律,充分展示鋼琴藝術特有的魅力,先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并引導他們將這種興趣轉為熱愛。與這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反而是次要的,當學生對鋼琴藝術有了更為長久的熱愛之情時,他們便會自覺克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難,朝著既定目標而不懈努力。在這個基礎上,再難的知識和技術也是不在話下。
(二)引導學生體驗鋼琴作品的情感
鋼琴作品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創作者情感的結晶。具體來說,當創作者受到了情感觸動之后,便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繼而將這種情感傾注到了一個個音符中。所以鋼琴作品本身是充滿情感的,而學生如果能夠對這種情感進行充分的體驗,則不僅能夠獲得對作品更為深刻的認識,繼而為演奏好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還能獲得真、善、美的感染和陶冶,獲得審美情感的豐富和審素養的提升。所以應該對作品的體驗環節有充分重視。具體來說,因為學生的年紀、閱歷和認識水平都相對有限,還是應該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首先是對作品的全面了解。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對創作者的個人信息、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主要內容和風格,進行全面的學習和了解,獲得對作品的整體認識。其次是對作品進行試奏。可以先由教師進行示范,然后由學生嘗試著進行演奏。在試奏過程中,要將之前的情感體驗融入到作品中去,并盡可能的表現出作品特有的音樂風格,經過一遍遍的熟練之后,便能獲得自己的演奏感悟和心得。以肖邦的《革命練習曲》為例,肖邦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的祖國波蘭,曾經屢次遭到外族的入侵,1831年,流亡于法國巴黎的肖邦,聽到了波蘭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義憤填膺的他徑直來到鋼琴旁,將自己滿腔的悲憤都傾注于指尖,創作出了這部作品??梢哉f,愛國之情正是這部作品的靈魂。教師可以以此為基點,引導學生聯想到中國的革命歷程,在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爭取獨立、民主、自由的革命歷程中,同樣有著數不清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而學生們通過文學、影視等方面的接觸,對此是并不陌生的,就很容易理解和感悟這種愛國情感,進而想要用鋼琴表達出這種情感。由此獲得了一種主動性的提升。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因為鋼琴具有技能性的特征,所以對于鋼琴的學習,是不同于一般文化課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接觸是尤為密切的,所以學生對教師的情感,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當下的教學實際中,很多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懼怕教師,厭煩教師,關鍵就在于沒有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和諧、融洽的相處,才能獲得互相信任、互相鼓勵,教學相長的效果。具體來說,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F代教育學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應該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多給學生以幫助和鼓勵,而不是枯燥的說教,甚至是嚴厲的訓斥。其次是教師形象的樹立。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鋼琴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所以教師要始終有飽滿的情緒,熱愛鋼琴藝術,熱愛每一個學生,才能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最后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只有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夠轉化學生的消極情緒,把學生培養為有著積極、健康情感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尊重每一個學生,從“愛”字出發,將愛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四)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鋼琴藝術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美術、文學、歷史等多種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換言之,就是演奏者文化修養越豐厚,就越能感受到鋼琴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之美。而在當下的教學實際中,多數教師都將重點放在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新的中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學科綜合的理念,就是意在讓學生從大文化的視角來認知和體驗音樂作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有意識的培養和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學習。比如德彪西,其是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被譽為是“一個人的流派”,而通過美術學習則可以知道,在美術史上也有一個印象派。兩者的名稱相同,絕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德彪西正是在與印象派畫家的交往中,對印象派畫作的鑒賞中,萌發了音樂印象主義的想法和追求。通過這種適當的引申,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又讓學生意識到了綜合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鋼琴藝術事業的整體發展,中國鋼琴學習者的數量越來越多,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僅是數量多還是遠遠不夠的,更要追求質量上的突破。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鋼琴教學中一直存有一些誤區,如將鋼琴視為是一個升學、找工作的工具、過分側重鋼琴技術訓練等,都使得情感因素的培養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殊不知體驗和表現作品的情感,繼而使自己和觀眾獲得美的享受和陶冶,才是學習鋼琴的最高目標。所以作為鋼琴教師來說,理應及時轉變之前的傳統觀念,采用多種方式和方法,關注對學生情感的培養,為中國鋼琴教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樊麗娜.情感運用在鋼琴演奏技巧中的作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01).
[2]孫舜華.鋼琴演奏美學的情感探析[J].雞西大學學報,2010,(02).
[3]楊賢忠.論鋼琴演奏中情感因素的技巧化[J].藝術百家,2010,(S2).
[4]段小偉.鋼琴藝術與“思維”[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5]郭林.談鋼琴演奏的情感體驗[J].黃河之聲,2009,(07).
作者簡介:
[1]趙丹:南昌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2]馬克實:南昌師范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