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艷 黃溶冰
[摘要]為了更好地實現高校圖書館服務對象面向1990年以后出生的“網絡一代”的轉型要求,本文對網絡一代的特征進行了分析,指出網絡一代與圖書館的傳統讀者在學習和借閱習慣有很大的不同,也對高校圖書館提供的實體和虛擬學習環境的形式有很大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因地制宜、需求導向、虛實結合、以人為本四方面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再造原則,以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學習共享空間;網絡時代;高校圖書館;再造
[中圖分類號]G2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4)11-0096-03
近年來,學習共享空間(Ieaming Commons,簡稱LC)的興起引起了圖書館館長們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關注,開放學習共享空間已經成為一些大學圖書館的服務潮流。當前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1990后的一代人,他們也被稱作“網絡一代”,只有認識到“網絡一代”的特點及需求,才能更好地建設學習共享空間,吸引“網絡一代”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各種資源。
1、從信息共享空間到學習共享空間
1.1 信息共享空間
IT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圖書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包括Web的快速興起、網絡的普及化、電子期刊的主流化、參考書的數字化、多媒體資料日益盛行等。這些新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的營運提供了很多新的發展契機和多樣化的營運模式。自上個世紀末,在歐美圖書館界就產生一種新形態的營運模式——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IC),它的出現為圖書館的讀者提供了一個整合的數字環境,可以在一個地方(或場所)方便滿足讀者的各種需求。
IC的最早萌芽是電子閱覽室,在這個階段,圖書館開辟出一定的館舍空間,配備臺式計算機,安裝好各種軟件,建立電子資源庫,供用戶使用。通過建設電子閱覽室,圖書館開始提供初步的電子信息資源服務,突破了單一紙質館藏的局限。隨后電子閱覽室從一個由讀者完全自行操作的孤立空間,逐漸與圖書館其他服務和設施融合,變成圖書館內一個開放和提供各種服務的場所。1992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開發了一種命名為“信息拱廊(InformationArcade)”的服務,這種服務以培育讀者信息素養,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為目標,并很快得到圖書館界的認可,IC也因此首次被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一般將IC定義為一個提供“一次滿足的環境(One-stop Shopping Envi-ronment)”,在IC內,讀者可以使用圖書館所有的資源(或資料)、軟件、參考服務、IT技術支持,還有設備和空間來支持單人或小組的作業形式。
Beaagle在1999年發布的《IC構想》一文中界定了IC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一種是獨特的在線環境,在該環境下,用戶通過圖形用戶界面可以獲得多種數字服務,通過安裝在網絡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時檢索館藏以及其他數字資源,此類IC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復雜的搜索、幫助和獲取搜索結果功能的綜合網站。另一種是新型的物理設施或空間,能夠在整合的數字環境下管理工作空間并提供服務,這種空間可以是圖書館的一個部門、一個樓層或者一個獨立的物理設施,它構成了一種新的信息環境,并在第一種模式基礎上增加了圖書館館員和新的服務。
1.2 學習共享空間及其構成
21世紀初,IC的理念得到深入傳播,同時,為了強調圖書館對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直接支持的重要性,一種新的思維開始加入到IC中,認為不應將重心放在IT技術或數字資料上,而應該將焦點放在如何輔助教學和幫助學生學習上,于是開始出現了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簡稱LC)的理念。關于LC,Beagle認為:LC主要聚焦的不僅是幫助學生管理信息,更是幫助他們管理學習;不單強調計算機、軟件和多媒體支持的獲取,更強調一系列項目和服務在學習任務中支持學生。Heitseh&Hollyt進一步指出,LC是這樣一個中心,它提供地點、空間、策略和資源以協助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LC應該由學習者擁有而不是教師或圖書館館員擁有。
一般而言,LC(或IC)一般包括如下構成要素:
(1)場所
通常占據圖書館一層或多層的空間。
(2)一般圖書館服務
參考、流通、目錄檢索、書籍預約、館際互借、文獻傳輸等。
(3)網絡環境
各種電腦設備,如個人電腦、掃描儀、打印機和多媒體設備等,同時也提供有線和無線網絡。
(4)各種常用軟件
文書軟件、簡報軟件、繪圖制表軟件、OCR軟件、多媒體處理軟件、統計分析軟件等。
(5)協同學習空間
可以支持小組討論、小組報告或小組作業的需求。
(6)整合式環境
所有設備、空間、人員和服務人員密切整合,以形成一個便利的環境。
(7)以圖書館為中心
雖然LC可能包含其他單位的人員或服務,但不論從空間、服務或人員等角度,圖書館仍然是學習共享空間的主體和中心。
2、“網絡一代”及其特點
2.1 “網絡一代”的內涵
當代的大學生被稱作“網絡一代”——即1990后的一代人,他們一出生就面臨著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對于他們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活方式。美國哈佛大學網絡社會研究中心針對“網絡一代”的行為特征,提出了一個新的的概念——Digital Natives(數字原住民),而將1970后或出生更早的人群稱為Digital Immigrant(數字移民),因為對于1990后或出生更晚的這一代人來講,互聯網不僅僅是工具,而是整個世界,他們經常掛在網上,哪怕是上床睡覺,他們的博客仍然開放,仿佛這個人的“虛擬人格”始終醒在網上。endprint
2.2 “網絡一代”的特征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從幼年起就伴隨高科技成長的“網絡一代”的特點和風格,IT技術給這一群體帶來了行為方式上很多新的特質,也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一代在學習方面具有如下特點:
(1)天生數字,由于網絡一代從小就接觸和使用各種數字設備(如電腦),因此數字科技對他們一如母語般自然和喜歡使用,并且樂于嘗試新科技;
(2)喜好視覺和動態,網絡一代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有豐富視覺和動態的界面或環境,不太喜歡文字界面;
(3)時時連接,喜歡透過如手機和交際網絡,隨時和他人保持聯系;
(4)多任務,網絡一代喜好一心多用或同時做很多事,例如一邊上網搜尋資料,一邊上網聊天;或者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音樂;
(5)體驗式學習,網絡一代喜好從做中學,喜歡以互動有趣的方式來學習;
(6)小組工作,網絡一代學生喜歡和同伴一起討論、學習和工作,較少直接尋求老師的協助;
(7)搜索引擎依賴,網絡一代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Coogle或Baidu,在很短時間內他們就會搜索到足夠多的信息。
LC在大學圖書館中的流行要早于“網絡一代”的入學時間,但人們在討論這兩種現象時,經常將他們看作刺激與反應的關系。造成這種聯想的原因很可能是LC與“網絡一代”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網絡一代喜歡數字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而LC恰恰能夠提供豐富的技術和數字內容。大學圖書館越能促進數字、技術與學術、專業之間的聯系,就越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教育和就業準備。大學圖書館需要仔細考慮如何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將物理空間、技術、服務和內容與“網絡一代”用戶的教育需求和學習風格相聯系。
3、適應“網絡一代”的學習共享空間再造
學習共享空間的興起引起了各國圖書館館長們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關注,在加拿大、美國、英國等一些國家,開放學習共享空間已經成為大學圖書館的一種服務潮流。而在中國,學習共享空間的建設正方興未艾。一些圖書館館長認為自己很了解當代大學生在LC中需要什么樣的空間、技術和服務,但實際上,圖書館在其LC規劃過程中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根據服務對象的學習習慣進行再造,滿足學生而非圖書館館長所認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多數圖書館館長通常和學生不是同一代人。結合國內外的成功案例,我國高校圖書館在發展學習共享空間時應注意如下原則:
3.1 因地制宜的原則
學習共享空間建設中都應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個模式”或“一刀切”,應根據自身的校情、館情以及資金預算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布局。實際上,世界知名大學學習共享空間的建設并沒有一定之規,例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采取整體新建方式,總投資1600萬英鎊,委托知名建筑師事務所進行設計,五層樓的空間分別是辦公和進餐區,大廳學習區,絕對安靜學習區,自帶電腦學習區,公共討論區,共有1300個座位,500臺PC機,10萬冊本科生常用圖書教材,實行7×24小時全天開放。而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則采取部分改建方式,是在原“資訊坊(In-fomaation Space)”基礎上進行的整建工程,總投資不超過100萬英鎊,在“讀者優先、影響最低”前提下,圖書館先后搬遷了采購、編目、期刊及系統4個不需要直接接觸讀者的技術服務部門,騰出的空間按照學習共享空間要求裝飾改造后,向師生開放。
3.2 需求導向的原則
學習共享空間的建設應以讀者(高校師生)為中心,注重挖掘讀者的潛在需求并積極地拓展圖書館內外的各種資源來為讀者服務。一方面在籌建和設計時,要通過實地調研和現場訪談等方式來了解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平時工作中要觀察和分析讀者行為,積極引導讀者表達他們的需要;同時,通過定期下發調查問卷等方式,收集讀者關于學習共享空間的評價和建議,根據需要予以完善和改進。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發現,許多大學生不愿意在圖書館進行小組學習是因為獲得這項服務的程序過于煩瑣。了解情實際況后,工作人員改革了遞交書面材料的傳統方式,開發了一個網上預定流程,預約人可以通過校園卡,自助使用小組學習室及預約時申請的相關資源,整個預約過程僅需3~5分鐘時間,大大方便了學生們的研修。尤其是預約用戶需要圖書館提供專題資料時,可事先提供所需書目清單,由學科館員負責收集文獻并登記,使用結束后文獻轉回閱覽室。由學科館員驗收后歸架。這種近距離了解學生需求的務實作風,使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建成后一直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
3.3 虛實結合的原則
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雖然各大學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名稱各異,服務內容也有所差異,但基本構成是一致的,可用一個三層模型來描述,即實體層、虛擬層和支持層。簡單地理解,三層模型分別對應圖書設備的硬件環境,高速便捷的網絡環境和管理運行的服務環境,由于圖書館自身的資源亦是有限的,因此在建設運營過程中就需要以學校整體而非圖書館為中心來對學習共享空間進行布局。但無論采取何種策略進行規劃建設和資源整合,都必須以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協作式”學習環境實現無縫對接為最終宗旨。例如,臺灣師范大學的“SMILE”多元學習區,不僅體現了以“微笑”為讀者提供滿意的服務標準,而且實際上SMILE分別是5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即:S:信息檢索(Searching),M:多媒體(Multimedia),I:參考咨詢(Infor-rnatJon),L:休閑(Leisure),E:數字學習(E-leaming),“SMILE”多元學習區實質上是一個涵蓋以上五大服務層面的實體與虛擬共享空間,是一個集英文教學、素質教育、圖書情報、教材制定、案例研究于一體的資源中心。
3.4 以人為本的原則
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學習共享空間健康運行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正如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藝術與工程圖書館館長Michael在該館學習共享空間運行10周年的總結時所指出的“學習共享空間管理中最大的挑戰來自于怎樣組建一個結構合理的人力資源系統來實行我們的目標”。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人力資源包括:圖書館內部的各類館員(學科館員、流通館員、參考咨詢館員等)以及圖書館外部的各類支持人員(IT技術員、指導教師、學生助理和服務人員等),由于學習共享空間本身是一個多邊的服務同盟,因此不僅要求各類參與人員具備相關的專業勝任能力,同時還要求各機構、各部門保持有效的溝通與協調,以人為本,實現各類資源的無縫集成。例如,美國羅杰·威廉姆斯大學(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圖書館,在借鑒18所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經驗后,在該校圖書館一樓改建了自己的學習共享空間,其在管理上有兩個特色,一是圖書館館員與學校的rr機構工作人員并肩工作;二是安排經過嚴格培訓的學生擔任助理館員。由于工作人員的服務十分貼心而周到,學習共享空間開放僅半年,圖書館的訪問人數就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
4、結語
“網絡一代”大學生也被稱之為“千禧一代”、“Y世代”或“數字原住民”一代,他們從小就生活在IT和互聯網的環境下,因此在行為特點和學習習慣方面表現出與上一代很大的不同。LC自誕生以來已經成為圖書館到館服務的重要陣地,它以讀者為中心,支持學習、促進協作和共享的服務模式體現了圖書館的現代服務理念。“網絡一代”對LC提供的信息化服務擁有天生的親近感,針對“網絡一代”數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IC及其服務應根據用戶實踐需要而與時俱進,并保持一種鼓勵“打破常規”思想的文化和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