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媛+高金龍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高中地理教學如何設計與操作必修教材中的“活動”。結合該主題,針對魯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教材中“洋流”部分的“活動”實施了設計與操作,記錄了課堂操作的過程,以此進行小結與反思,肯定了“活動”對學生地理學習、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提高的積極作用,同時也簡述了“好活動”設計中在案例選取上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地理 必修教材 “活動”探究 設計與操作 結論與反思
2003年我國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在實施建議部分明確說明地理教師要積極探索和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①。所以說,地理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這首先對教材的編寫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而對活動探究的操作與設計者教師提出了高要求。
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冊教材共有“活動”141處,其中必修1共45處,必修2共51處,必修3共44處,這足以看出教材十分重視養成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重視落實教學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那么,如何設計與操作“活動”?是整合地理教材和生活素材?是細化成具體的可操作性小問題?還是選取與“活動”呼應的案例教學?這些都是催生研究的問題,為此,我堅持在教學中大量應用“活動”,在實踐中摸索其操作與設計方法。
“水圈和水循環”一課屬于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第三節,共有活動4處?!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實驗)》對本課明確列出了兩個要求:一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二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師設計與操作教材規定的“活動”,要達成既定目標。
【教學現場】
活動1
1.讀圖2-3-6(圖略),說明洋流流向和盛行風向之間的關系。
2.讀圖2-3-7(圖略),觀察中低緯度大洋東、西岸洋流性質的差異,歸納洋流流向與洋流性質的關系。
3.讀圖2-3-7(圖略),分析南緯40°附近海區洋流的分布與北半球同緯度海區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設計與操作
探究學習:讀圖2-3-6和2-3-7,結合P50-51段落,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①讀圖2-3-6,分別說明北赤道暖流的流向與東北信風帶、西風漂流的流向與西風帶有怎樣的關系?你能再舉例嗎?說明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之間的關系?
②讀圖2-3-7,中低緯海區,分別說明大洋東岸和大洋西岸的洋流性質是什么?試著分析說明納如何依據洋流流向判斷其性質?
③讀圖2-3-7,南、北緯40°附近海區洋流的流向相同嗎?若不同,分別說明其流向?并從海陸位置出發,闡述產生差異的原因?
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是本課的重難點內容,一般是以畫圖、讀圖和析圖等過程來進行初步認識和深入鞏固。對于學生而言,教材原先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高度的歸納性,很難快速有效的進行解決。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門檻,接近其“最近發展區”,在該活動設計中,我在每個問題前都設置了一個具體化,前后遞進的鋪墊小問題。比如,問題①由北赤道暖流流向與東北信風帶的關系入手,聯系到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之間的關系;問題③通過比較南、北緯40°附近海區洋流的流向,引出其產生差異的原因,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活動2
假如要使一個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亞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亞沿岸,漂流瓶應在哪里投放?簡述其可能的漂流路徑。
設計與操作
分組合作:神奇的“鴨子艦隊”
①創設情境:展示文字材料“鴨子艦隊”。
②情境設問:作為一名“追鴨族”,你能描述出鴨子的漂流路線圖嗎?
③自我點評:配圖“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和“鴨子艦隊漂流路線”。
④出謀劃策:不久前,法國政府因為法國西部海域遭受石油污染向西班牙政府提出嚴正交涉。你能說說這一新聞背景下蘊含的地理知識嗎?你能提出一些減少國家間摩擦的可行性建議嗎?
神奇的“鴨子艦隊”
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強烈風暴,一個裝了2.9萬只黃色塑料玩具鴨的集裝箱墜入大海摔裂,所有玩具鴨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只龐大的“鴨子艦隊”。
在最初三年中,其中一批約1.9萬只鴨子走完了6800英里的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路程,沿途經過印尼、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6英里。
另一批大約10000只鴨子沒有跟隨“大部隊”,而是向北漂去。1993年,當它們漂流到白令海峽時,“鴨子艦隊”被凍在寒冷的浮冰里。在隨著浮冰緩慢地向北極方向漂流了2000英里之后,這支北上的“鴨子艦隊”開始南下。當浮冰開始解凍后,這些鴨子終于得以解脫,向美國東海岸漂流了2000英里。
該活動設計的問題①②③雖然仍是復習鞏固了洋流的分布規律,但是由于選用的材料主角是最近熱門的、有著明顯兒時記憶的“小黃鴨”,所以既沒有脫離學習的主題,又增加了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新穎性,明顯達到了調動課堂氣氛和鞏固教學目標的目的。問題④的設計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可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建議,拓展其地理思維的廣度。
【結論與反思】
從地理課堂“活動”探究的設計來看,本課涉及到兩個活動,每個活動都以具體小問題的形式呈現,共應用了兩種探究方法,活動1應用了循果導因探究法,活動2則應用了假設探究法,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點,通過主動降低學習門檻來增強學生的探究信心和能力,教學過程也更加流暢。從地理課堂“活動”探究的操作來看,本課針對四個活動分別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分組合作的形式,過程中也選取了一些熱點素材,比如說“小黃鴨”。
地理探究方法是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本質和本質聯系,從而發展探究能力的一種方法②。教師能有效設計與操作“活動”探究,不僅可以達成教學三維目標,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交流、思考、應用、創造,形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注釋】
① 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② 崔超英.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活動探究”的方法淺議[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03:23-25.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