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

長期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著一個非常吊詭的現象:一面是股民面對萎靡不振的大盤對證監會怨聲載道,另一方面是證監會“五加黑白加二”工作強度下的滿腹委屈,工作辛苦程度有目共睹。
盡管證監會全名為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其基本職能也為按照法律法規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營,可現實中本應履行法定監管職能的證監會,卻將大部分工作重心放在了股票發行審核上。
中國的股票發審制度為核準制,可目前的核準制卻是以“核準之名,行審批之實”,與香港實行已久的核準制在性質上有著千差萬別。
證監會主導的核準制是一種實質性的審核,相當于替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進行“選美”,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部門是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即發審委。發審委負責替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是否符合發行條件,上報的材料是否合規,企業是否有發展潛力等等。但在市場化的指導思想下,企業是否具有投資價值,應該由投資人自行判斷,并不需要發審制度來為其保駕護航。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實質性審核占據了大部分精力的證監會在履行監管職能上必然不盡人意。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較好,而資本市場問題卻頻頻發生,股票市場更是丑聞不斷,都與監管方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工作重心的錯位,使得證監會長期處于吃力不討好的境地,也就無怪乎通宵達旦的證監會面對市場質疑與股民指責時會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如果注冊制改革僅僅是降低上市門檻、實現注冊備案等紙面上的改革,而最終不能進一步推進監管轉型。所以改革的重點是必須建立有效地監督管理體制,具體實施分兩步走:
第一步,實現監審分離。未來發展的第一步就要改革目前監審不分的舊格局,審核權利下放到交易所,證監會保留否決權,交易所的核準從“實質性審核”調整為“程序上審核”,并簡化核準形式。同時應逐步取消發審委,重新定位證監會和交易所的關系,從而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
第二步,加強監管。如果實現監審分離,那么證監會等政府部門將會有更多的精力來進行監管活動,加強對違規造價行為的懲罰力度,提升信息的公開透明度,增加造假行為的機會成本,切實保護好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證監會一方面要對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繼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進行肖鋼主席提出的監管轉型,讓證監會回歸監管本位,如此才能最終實現中國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