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群
【摘 要】師資隊伍建設是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落腳點。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缺乏科研及教學中堅力量、青年教師缺乏發展晉升空間、缺乏與公辦院校教師平等競爭的環境等主要問題。為加強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政府主管部門應提高民辦高校辦學準入門檻,重質不重量;應有扶持民辦高校教師成長的政策心態和舉動;應加強保障民辦高校教師權益的監督檢查。
【關鍵詞】民辦高校 師資建設 內涵式發展
師資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重要資源,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未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中國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這一目標的實現顯然離不開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投入。然而對于學校數量占據全國高校總數近1/3,在校生數量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總數1/5的民辦高校,其教師群體的生存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無論是現有的上層制度設計還是基層的管理保障,都無法滿足民辦教師群體對尊嚴感、歸屬感和足夠的發展空間的需求。作為中國夢的筑夢人,教師必先有夢,才有可能帶領學生共同圓夢。促進民辦高校師資建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
一、師資隊伍建設是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落腳點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民辦高校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獲取了其未來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就是以高等教育的內在發展因素為其發展動力和主要源泉的發展模式。它的核心特征并非是盲目地興建新校區、不停地擴大辦學規模,而是在現存高校數量與適度增加的規模基礎上,通過內部的體制創新、結構優化,努力發掘高校現有潛力,從而實現高等教育規模、質量、效益等的統一協調發展[1]。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創新的辦學體制、先進的辦學理念、靈活的辦學模式都是其內涵式發展過程中的先天優勢,而師資隊伍建設困難二三十年來一直制約著民辦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由于民辦高校特殊的辦學機制,特別是其非國家財政性的經費來源,各高校在初創階段均將主要精力投入于對準確的學校定位、先進的辦學理念、充裕的辦學經費的追求上,對于師資的建設培養,以能夠滿足甚至只是應付日常教學為限。這種情況,一方面與頂層設計對于民辦高校的制度安排不合理甚至是缺失有極大的關系。例如,《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的“民辦學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缺乏具體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與各民辦高校的實際管理運作團隊犧牲教育規律以換取學校短期發展有莫大的關系。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從這個角度看,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無疑應當成為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落腳點,他們不僅關系著一所學校是否能有長期發展的持久耐力,也關系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二、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民辦高校來說,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應該具備以下特征:一是專職教師數量穩定,專、兼職教師比例合理;二是中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有相當比例且年齡結構合理,形成師資梯隊;三是教師道德素質較高,知識水平、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過硬[3]。但在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實際建設過程中卻暴露出種種問題:
1.缺乏科研及教學中堅力量
從民辦高校教師的基本構成看,其師資隊伍主要由公辦院校退休教師、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或研究生、兼職教師和小部分具有較高學歷和職稱的骨干中青年專職教師組成。除兼職教師以外,民辦高校專職教師師資年齡、職稱結構呈現出明顯的“沙漏形”,通俗地說就是“老的老,小的小,高的高,低的低”。
在民辦院校各學科充當學科帶頭人的通常是來自公辦院校的退休返聘教師。這批教師一般都具有幾十年的教學科研經驗,學科知識豐富,科研能力較強。但退休教師,由于其組織人事關系與民辦高校并無直接聯系,對于民辦高校而言,他們是純而又純的“被雇傭者”,除與酬金相適應的勞動以外,校方沒有能力對公辦退休教師提出歸屬感、責任心以及對學校未來發展的使命感等任何要求。退休教師雖大都憑良心做事,量力而為的工作態度,但是學校未來發展與這一群體的無關性也導致了退休教師不可能擔當科研與教學中堅力量的現實。
缺乏科研及教學中堅力量,根本原因還是由于教師梯隊尚未形成。民辦高校,由于長期以來在社會上低人一等的辦學地位,導致無法吸引高質量人才,中堅力量的培養實質上只能依靠本校青年教師自身成長。民辦院校的青年教師,雖然近年來學歷層次明顯上升,但由于專職教師隊伍較小,缺乏科研與教研團隊支持,長期處于孤軍奮戰的狀態,以“吃老本”的方式開展科研教學,其發展的可持續性極其堪憂。
2.青年教師缺乏發展晉升的空間
對于青年教師而言,一旦其決心投身教育,他的忠誠便自然分成了兩個部分,即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其所屬學校的忠誠。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主要依靠每位青年教師的師德操守來維系,而對于所屬學校的忠誠則主要取決于青年教師在該學校未來發展晉升空間的大小。在這一過程中,青年教師成長的要求與民辦高校能夠提供的條件之間存在兩個基本矛盾。
第一,青年教師成長的長期性與民辦高校要求學科建設的速成性發生了激烈的矛盾。民辦高校發展離不開學科建設,但學科建設卻未必需要青年教師。在民辦高校的初創階段,對學科建設的迫切需求使得民辦高校來不及等待青年教師成長。你不成熟,校外有的是成熟的學科建設者,只要花錢聘用,一樣可以速成打造。特別是一些公共文化課程,只要課能開起來,有沒有學科建設都無所謂。在這種情況下,專職青年教師成為一支單純維持日常教學運行的隊伍,只要學校覺得有必要,隨時可以從校外聘請學科帶頭人來領銜本校的教學科研,青年教師的成長變得可有可無。
第二,人力資本投入與固定資本投入之間產生激烈矛盾。資金是卡住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在這個瓶頸上,人力資本投入往往不得不給固定資本投入讓路。此外,如果青年教師通過自身努力實現了本身學歷或科研上的長足進步,達到了職稱晉升的條件,此時對于民辦高校,則意味著人力使用成本上的“漲價”,因此,民辦高校一般缺乏人力資本投入的熱情。一些民辦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依然處在傳統人事管理階段,其主要工作也只是計算工資、管理檔案等,遠遠不能滿足青年教師對成長的要求。endprint
3.缺乏與公辦院校教師平等競爭的環境
平等競爭的環境,一是指平等的科研環境,二是指平等的評價環境。
就科研環境而言,此處的平等,并非是指校與校之間絕對的平等一致、絕對相同的重視程度、絕對相同的投入力度,而是指民辦高校在創造最起碼的科研環境上都存在困難,科研投入嚴重不足。一些非校內重點學科的科研經費長期得不到保證,不能滿足教師最基本的科研條件。且民辦高校教師普遍一人身兼多職,除教學科研本職工作以外,日常的行政工作,包括對兼職教師的服務占據大量業余時間。面對上級主管部門布置的工作,公辦院校有一個團隊可以分工完成,而有的民辦高校部分學科只有兩三名專職教師,面對接連而來的各類比賽、活動,民辦高校教師雖有熱情,也只能疲于應付。因此,無論是科研經費還是科研時間,與公辦院校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就評價環境而言,雖然教師一直是備受尊重的職業,但是人們對民辦高校還是存在著各種偏見。民辦高校受其社會地位、辦學資源等條件限制,很難招錄到高考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因此在生源方面處于劣勢。所以民辦高校被先入為主地判定為教學質量低于公辦院校,加上民辦院校科研條件有限,民辦高校教師與公辦院校教師尚未較量就仿佛已高低立現。在科研項目立項評審的過程中,民辦高校所得份額一般都無法與其占高校總數三分之一的實際比例相協調。這雖然與民辦高校實際科研能力的確普遍低于公辦院校有極大的關系,但若任其發展,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質量差距必將進一步拉大,民辦高校教師的發展前景必將更加堪憂。
三、對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
面對“無投入、無團隊、無成長”的現實,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的是“無選擇”的弱勢處境。學歷尷尬,成果寥寥,團隊薄弱,導致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即使不滿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當自身成長的夢想被現實擊碎,試問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用什么去澆灌學生們的夢想?《學記》有云:“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有夢,學生才有夢。針對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現狀,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1.提高民辦高校辦學準入門檻,重質不重量
民辦高校創辦的時間過于集中,數量過大,招生規模發展太快。幾年之間,全國范圍內涌現出幾百所民辦高校,在校學生數超過百萬,需要多少教師?我國政府和社會顯然沒有這方面的準備。由于沒有自己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民辦高校對教學質量的控制顯得力不從心。如果放任這種狀況繼續下去,既難以穩定教學秩序,也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控制民辦高校的數量,整體提升民辦高校的辦學水平,有利于獲取社會對于民辦高校的認同,優化民辦高校教師的生存環境。
2.政府部門應有扶持民辦高校教師成長的政策心態和舉動
民辦高校教師的教育者身份,是法律所賦予的,他們代表國家和社會從事培養人的工作,因此,政府對民辦高校教師隊伍負有培養和建設的責任。在公辦院校,政府對于教師培養的責任隨著經費投入而轉移到了高校層面,在民辦院校,這份責任絕不應該由于辦學性質的私立而有任何消減。當民辦院校無力承擔教師培養職責或承擔不理想的情況下,在民辦與公辦教師教學科研能力距離較大的現實下,政府部門應有意識地予以扶持,來體現政府部門的此項責任。比如上海市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協作組就是一個有益且有效的嘗試。但這樣的組織在民辦高校范圍內十分有限,絕大多數學科還處在各自為戰的狀態之中。
3.加強保障民辦高校教師權益的監督檢查
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對民辦高校的考察、視察,應深入實際,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對于某些學科專項經費的落實情況,不要以填表、匯報代替檢查。應多聽取教師的聲音,諸如教師的工作職責范圍、工資、福利待遇、業務培訓、職務聘任等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多和投資者或舉辦者溝通,能解決的應督促學校給予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也應盡量列入計劃。
民辦高校師資建設問題在整個中國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也許并不是重要問題,甚至在民辦高校未來發展的議題中也未必是最首要和最緊迫的問題,但這卻是一個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影響深遠的問題。有的時候,權力可以放,但責任不能放,民辦高校師資建設就是鮮明的一例。
【參考文獻】
[1]李楠,許門友.內涵式發展趨勢下的高等教育[J].教育評論,2013(1).
[2]李瓊.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張鈺.論民辦高校人力資源工作的特殊任務[J].中國校外教育,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