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深奧 張瓊苑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棟梁,他們的素質如何,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關系到其一生的興衰榮辱。因此,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加強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視。
【關鍵詞】心理健康 思想教育 大學生 策略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含義
隨著科學文化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心理因素對于健康和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在重視生理健康的同時,對心理健康的關切程度也與日俱增。沒有疾病僅僅是健康的最低要求,一個人只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都處于完滿狀態,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學校、家庭、社會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針、對策。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高素質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事實說明,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許多成功人士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那些事業失敗、人生挫折的人,也往往是心理素質比較脆弱,經不起困難、挫折乃至失敗的挑戰和考驗。必須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要求
當代中國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期望值較高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欲望非常強,但社會閱歷比較淺,心理發展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改革措施的實行,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紛繁復雜。
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進一步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產生的困擾和沖突,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為養成、心理健康等各個層面全面展開,使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補充、互相促進。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1)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大學生已經開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識已基本確立,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每個大學生都應增強心理衛生意識,了解心理衛生的知識,而不應使自己在這方面存在盲點。了解心理衛生知識,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健康心理的鑰匙,在必要時就可以進行自我調節。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許多大學生是第一次離家獨自生活,一時間似乎得到了許多的“自由”。不過,如果濫用這種“自由”,或隨心所欲,或負擔過重,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節奏,都會導致精神損傷。因此,盡快地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當務之急。
(3)保持健康的情緒。情緒對于心理健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幾乎每一種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緒上的表現。穩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使人心情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樂趣與信心。相反,如果一個人情緒波動不穩,患得患失,喜怒無常,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中,而自己又不會調節和控制,就會導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機,甚至精神錯亂。大學生情感豐富而沖動,就更應學會保持健康的情緒。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去愛。建立良好而真誠的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徑。大學生都是同齡人,共同點較多,人際關系比社會上單純。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減少心理上的不適感,實現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豐富的營養的,最重要的營養就是愛。愛不是抽象的,它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
2.學校、家庭、社會要為當代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1)學校方面。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在哲學、社會科學課中特別是思想理論課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課堂心理健康教學必須結合實際,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多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積極引導大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于從根本上消除心理障礙。
(2)家庭及社會方面。家庭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關系,樹立良好的家庭期望,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尊重和理解當代大學生的獨立和民主意識;要適當創設挫折情境,使其掌握應付挫折及自我心理調節的技巧。社會要加快教育民主改革,保持社會穩定;加快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會心理環境,從根本上保證當代大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四、結語
現代社會,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社會環境變化及其身心巨變加深了他們的心理矛盾,使得其心理、行為問題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數增加。許多學生因經受不住在別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壓力和挫折而產生極大的挫折感、高度焦慮和抑郁,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也將會迎來重重挑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