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湘昱
【摘 要】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線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經濟管理軟件實踐課程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倡學生在“做”的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實現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本文就任務驅動法在經濟管理軟件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任務驅動 經濟管理軟件 教學
一、引言
《經濟管理軟件實踐》是我校開設的一門主要以講授SPSS、EXCEL為主的實踐課程。課程的布局呈非線性,知識點的分布為網絡型,之間不存在嚴密的邏輯關聯,運用這些軟件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會涉及多個知識點。因此,傳統教學方法中按部就班、從易到難完成的老套路,容易把課程講死,把學生講煩。該課程是門操作課,旨在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應用創新能力,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會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創新,對此很多教師采用題海戰術,但這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又消磨了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如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任務驅動法概念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曾提出過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其基本觀點。“任務驅動法”這種教學理念就符合這種理論。
“任務驅動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它強調學生要在真實情景中的任務驅動下,在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會話的氣氛中進行學習。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與探索創新精神。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動的位置。教師是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解到各個教學任務中;能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完成一個個任務的過程中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培養和拓展。 因此,將任務驅動法與經濟管理軟件實踐課程的教學相結合,是一項有意義的教學嘗試。
三、任務驅動法在經濟管理軟教學改革中的實踐
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四個步驟,即創設情境、設計任務;提出問題、引入任務;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評價總結、完成任務。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對《經濟管理軟件實踐》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情況進行闡述。
1.創設情境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教師需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更加直觀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展能力。
在本章節,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大模塊:資料收集、資料整理。這些模塊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取得資料的實際可行性,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例子,設計一系列的真實任務,比如,對下沙高教園區大學生的消費狀況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對學林街商鋪的經營狀況的數據收集整理;對本系國貿、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在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取得的成績進行收集整理。
2.確定問題(任務)
在創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問題(任務)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問題,問題的解決為新舊知識的銜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征。
例如在方差分析章節,教師要求學生收集四個年級的大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的數據,設計問題如:這是什么類型的科研設計?此問題是讓學生從理論上分析辨別科研設計的類型。顯然,在研究設計上此為觀察性研究,是從四組人群分別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觀察資料,測量某項指標進行比較,欲推斷它們的總體均數是否相等。可以按完全隨機設計的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分析。
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強調發展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例如上例中問題要得到解決,學生會發表各種自己的看法,會涉及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如何對數據管理,即如何輸入到SPSS軟件中?這就涉及數據的錄入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該案例在SPSS中需要設計反應變量x和組別變量g。如何進行方差分析前提條件的檢驗?如何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的檢驗?如何看方差齊性和正態性檢驗結果?若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如何進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結果如何解析表達?若經方差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如何用SPSS進行進一步的兩兩比較?結果如何判斷?若不滿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該如何處理?這就涉及兩方面問題:① 如何改善方差分析的條件?即涉及數據轉換的問題,如何進行數據轉換?② 如何用非參數方法進行檢驗?結果如何解析表達?如果用非參數方法進行檢驗有統計學差異如何進行兩兩比較?結果如何看?
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在任務引入后,學生要著手解決的子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組為單位圍繞任務通過頭腦風暴、資料查閱等多種方式探索研究。endprint
4.效果評價
評價是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有機組織部分,也是學生能否完成任務的關鍵,完成任務后,可以先進行小組內部互評,查找自身不足,然后實行小組之間點評,指出對方的優點及改進建議,最后由教師根據任務實施的過程狀況進行合理的點評。教師的評價要遵循多樣化原則。注重每個環節的閃光點及評價的全面性,先肯定再糾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其產生成就感,保持良好的學習勢頭,同時還應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以便讓學生系統地掌握新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讓任務完成得更有意義。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四、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結合筆者教學實際情況來看,要保證該教學方法的順利實施,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任務設計是關鍵
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在任務的設計環節,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吃透教材、吃準大綱、明確目標、胸有成竹。選擇任務時既要考慮問題的針對性,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同時還要與真實情景接近,從而使任務的執行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2.教師角色的轉換
“任務驅動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形成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全面素質的提高,是對傳統教學的發展,比較適合軟件類課程的教學。任務驅動法運用在SPSS、EXCEL教學中,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實際任務”中完成教學活動。不僅僅要“授之以魚”,更強調“授人以漁”,促使學生熟練掌握好這些應用型軟件。
3.強調教師的協同學習作用
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積極鉆研并設法解決問題,但因為個人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缺陷和對任務的不熟悉,往往很多學生還沒開始做就已經感到“手足無措”。這時指導教師應該積極巡視教室情況,遇到個別問題單獨輔導,遇到普遍問題則拿出來全班講解。這樣,讓每個組的成員都感覺到任務是可以不斷解決的,不會打擊其學習熱情。所以老師的協同學習作用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吳寧.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統計學課程中的應用[J].統計教育,2007(12):27-28.
[2]姚曉君.任務驅動法在《統計學原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7):197-198.
[3]朱云霞.“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2(5):11-13.
[4]梁小曉.Excel教學中任務驅動法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9(12):578.
[5]趙穎.任務驅動法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27-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