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錚
【摘 要】“錯誤反映學習過程”的觀念,一直是偏誤研究的核心思想,也是偏誤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價值所在。本文以《新標準漢語》(初、中級篇)為研究教材,以泰國南邦皇家大學漢語系學生為研究對象,把論文的著眼點放在《新標準漢語》(初、中級篇)中動詞的考察上,分析了學生在學習動詞時出現的偏誤類型及原因,以期能對對外漢語偏誤研究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習得 動詞 偏誤類型 偏誤成因 分析
偏誤分析理論是第二語言教學的核心理論之一,而動詞是句子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的核心,同時也是泰國學生學習漢語詞匯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泰國學生習得漢語動詞的偏誤進行分析。
一、選詞方法與語料來源
(一)動詞的選詞方法
本文以《新標準漢語教材》(初、中級篇)中的動詞為研究對象,以《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中“初級階段詞匯”和“中級階段詞匯”以及《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的動詞為研究標準,選取了以下177個動詞:
愛、辦、抱、奔、變、撥、扯、穿、吹、打、帶、到、等、瞪、調、掉、懂、堵、對、放、分、縫、浮、負、干、搞、掛、過、喝、橫、花、畫、懷、還、換、患、會、寄、減、見、講、交、叫、接、借、進、舉、開、看、考、拉、裂、留、買、賣、拿、弄、怕、拋、噴、騎、起、請、娶、去、認、刪、傷、生、數、睡、說、死、送、算、提、挖、玩、忘、問、嫌、想、笑、寫、姓、要、有、栽、遭、找、占、治、轉、賺、走、租、坐、做。(98個)
幫助、保管、比賽、表演、參觀、參加、參謀、顫抖、出發、傳播、傳說、打攪、打算、代替、導致、登記、等候、發現、發展、翻譯、分布、負責、復習、感覺、感冒、告辭、告訴、工作、供應、好像、歡迎、回答、加入、監視、講究、獎勵、交代、結束、解決、介紹、進行、經過、警告、覺得、開發、開始、考試、了解、旅行、培養、佩服、認識、申請、深入、使用、收集、思考、送行、縮短、討論、提高、提醒、同意、完成、維護、顯示、消滅、休息、修建、修筑、宣布、學習、以為、知道、制定、制作、囑咐、注意、阻止。(79個)
(二)偏誤分析語料來源
本文偏誤分析的語料共收集到泰國南邦皇家大學漢語系大一至大四學生的偏誤句802句。收集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調查試卷和作業收集到的語料。第二種是通過與學生進行交談、學生作文收集到的語料。
二、泰國學生學習漢語動詞偏誤類型
(一)詞語偏誤類型
1. 遺漏
(1)單純動詞使用的遺漏
學生表達中需要使用,但還沒有完全掌握時,便會出現遺漏。
例如:老師講課很好,我(遺漏“學習”)不太好,我(遺漏“上課”)不太聽。
(2)與其他動詞連用時出現的遺漏
某些句子的動詞,從語義上來判斷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泰國學生在表達時由于對句義及動詞的意義和語法功能認識不清,會遺漏掉另一個動詞,產生偏誤。
例如:你報名(遺漏“參加”)籃球賽了嗎?
(3)與動詞重疊有關的遺漏
動詞重疊是現代漢語中的一種重要的語法手段。也是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難點之一,也是偏誤產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你思考(遺漏“思考”),這句話到底語法是什么。
2. 誤加
(1)單純動詞的誤加
先看例句:我去參加舉行(誤加“舉行”)活動。
以上例句中出現的兩個動詞表達的都是同一語義內容,也就是說雖然這兩個動詞的義項既有交集又有不同,但在該句中義項卻基本一致,所以只需要用其中一個動詞,就可以完整地表達出句義。但學生對這兩個動詞的義項認識不清楚,而將它們累贅地羅列在一起,造成動詞語義重復。
(2)表達句中潛在語義造成的誤加
先看例句:現代社會的重要話題注意(誤加“注意”)之一是減肥。
以上例句都存在一種潛在語義,“現代社會的重要話題”也就是現代社會大眾所“注意”的話題。學生由于對動詞義項含混不清,而造成偏誤。
3. 誤代
(1)動詞與動詞的誤代
①與單雙音節有關的誤代
音節數目不同,意義相近的動詞數量很多。很大一部分單雙音節近義詞的差別是在與前后詞語的音節搭配上。漢語詞語在連詞成句時,一般要根據上下文詞語的音節來選擇搭配,但學生卻常常不注意這些問題而產生偏誤。
例如:女朋友讓我懂(懂應改為懂得)什么是愛。
②語義相近的動詞的誤代
意義相近的動詞很容易發生混用現象。
例如:愛——喜歡
他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我愛(愛應改為喜歡)極了。
“愛”和“喜歡”都表示對人、對事物有感情和感興趣,但“愛”的程度比“喜歡”更深,同時,“喜歡”讓人愉快、高興的意思。所以,例句中,應該用“喜歡”而不是“愛”。
(2)動詞與副詞、形容詞的誤代
與動詞混用的副詞、形容詞中,有些詞語的意義很相似,但用法卻不相同;有些是單純的形容詞,但詞的形和義都與動詞接近,可是語義、語法都不能與賓語搭配,學生由于沒有掌握這些動詞與形容詞的用法區別,產生偏誤。
例如:我很恐怕(與副詞“恐怕”混用,應改為“怕”)老師。
(3)動詞與名詞的誤代
很多動詞具有名詞的用法,有些還是兼類。比如說,幫助:他幫助我修電腦;感謝他的幫助。但絕大部分動詞和名詞的語法功能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混用。混用后就可能產生偏誤。
例如:我經常思想(與名詞“思想”混用,應改為“想”)著你們呢。
(二)搭配偏誤類型endprint
1. 與主語有關的偏誤
與主語有關的偏誤主要出現在遺漏主語或小主語上,因為一些動詞動作性弱,動作發出者的信息往往不重要,容易在語言表達時被忽略。
例如:明天要考試,所以今天不去玩。(遺漏主語“我”)
2. 與謂語有關的偏誤
與謂語有關的偏誤主要表現為謂語使用不當和回避能愿動詞上。
例如:春蘭對考試有很多關心。(謂語使用不當:有很多關心)
這件事我也(回避能愿動詞“會”)注意的。
3. 與賓語有關的偏誤
與賓語有關的偏誤主要表現為賓語的缺失和賓語使用不當上。
例如:我們的系主任很多事都講究(缺少賓語“原則”),不會心軟。
你拒絕回答嗎?(賓語中心詞“回答”使用不當,應改為“請求”)
4. 與狀語有關的偏誤
動詞與狀語有關的偏誤有三種,與動詞不搭配、副詞語序錯誤、句式錯誤。
例如:我睡覺的時候,媽媽悄悄(動詞與副詞不搭配,悄悄應改為靜靜)地看著我。
特別我喜歡唱中國歌。(副詞語序錯誤)漢語正確句:我特別喜歡唱中國歌。
我知道你們有多我擔心。(句式錯誤)漢語正確句:我知道你們有多擔心我。
5. 與補語有關的偏誤
在教學過程中,補語系統是一個教學難點。由于泰語沒有“補語”這一語法成分,從而導致了泰國學生在使用漢語結果補語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偏誤現象。
例如:我想上(補語“上”使用不恰當,應改為“起來”)我還沒交作業。
我小的時候我不太漂亮,現在我變(缺少結構助詞“得”)很漂亮。
三、泰國學生學習漢語動詞偏誤產生的原因
(一)母語的影響
1. 泰語詞義的負遷移
漢語和泰語同屬于漢藏語系,但是漢語屬于歐亞語族,泰語屬于壯侗語族,它們的詞義范圍、詞義側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泰國學生在尚未完全掌握一個漢語詞語的時候,往往用自己的母語對應詞的詞義去生搬硬套漢語詞義。
例如:泰語中的“???”表示具有某種能力和技能能夠完成某事,即表示漢語當中的“能”“會”的意項,而在漢語當中,“能”表示具備某種能力做某事;“會”表示懂得怎樣做或有能力做(多指需要學習的事)。所以泰國學生比附母語“???”的寬泛的義項去使用漢語的“能”和“會”,就會造成兩者的混淆。
例如:這些漢字他都會(會應改為能)寫對了。
他能(能應改為會)說漢語、英語。
2. 泰語語法規則的負遷移
(1)狀語位置不同引起偏誤
總體上說,漢泰的狀語位置成“對折”的狀態,但從細微著眼,也不太“對稱”。
漢語與泰語副詞位置的不同,也就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偏誤。
例如:我去常常。(泰語:?? ?? ?????)
漢語正確句:我常常去。
(2)能愿動詞位置不同引起偏誤
漢語的能愿動詞都是放在謂語前面,而泰語的卻有前有后。學生掌握不好常常出現偏誤。
例如:他說漢語會。(泰語:??? ??? ??????? ????)
漢語正確句:他會說漢語。
(二)漢語規則的影響
1. 漢語動詞相近的詞形、詞義的影響
漢語動詞中的近義詞很豐富。這些意義相近(有些詞甚至詞形也很接近),搭配和用法卻有細微差異,是很多泰國學生的學習難點。在筆者調查的語料中混用率較高的動詞主要有以下幾組:想—了解—思考—知道—感覺—覺得、說—問—講—叫—討論—宣布—告訴、做—制定—制作、修建—修筑、復習—學習、去—出發、考—考試、買—賣。這些近義動詞,不僅詞性相同,而且意義相近,只是在用法和搭配上有著細微差別。如學生已經掌握了“想”“說”“做”,再看到“思考”“講”“制作”時,很容易將先前那組詞的用法泛化到后面這組詞上去。
2. 漢語詞語音節的影響
漢語的詞語在連詞成句時,為了能與前后詞音節的韻律搭配和諧和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同樣的意義,有時雙音節詞是要簡化成單音節詞,有時又必須用雙音節詞。比如“他說的話我沒記”。“他的話我永遠不會忘”。這里的“記得”“忘記”簡化為單音節詞,而下面例子中動詞卻是不能簡化的,需要使用雙音節詞。
例如:我記(記→記得)你常說的一句話,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堅強。
我常忘(忘→忘記)老師的話。
(三)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認知因素的影響
1. 簡化策略的影響
簡化策略是指學習者故意減少他們認為的目的語冗余部分,用對他們來說比較簡省的表達方式來代替復雜精確的表達方式。這一策略有助于彌補交際手段的不足,但也因此產生出一些始料不及的弊端。
例如:看到那么多人愛(愛—崇拜)周杰倫我感到很吃驚。
采用簡化策略后學習者的漢語表達會相對減少一些偏誤。但如果放任自流,最終產生的后果是使學習者出現“化石化”的現象,漢語水平停滯不前。
2. 回避策略的影響
回避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對某一語音、詞匯或者句式感到沒有把握時,就盡量避免使用。動詞的語法功能比較復雜,用法也是豐富多樣,在詞匯量有限又急于表達的情況下,學生會對沒有掌握的動詞或者搭配用法采取回避策略。
例如:每次我想打人的時候,然后,想(遺漏“想”)我的媽媽,想(遺漏“想”) 我的女朋友,就不打了。
3. 認知綜合因素的影響
偏誤產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人腦對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影響,這些都會導致偏誤的產生。比方說在句中已有一個動詞的時候,學生在使用另一個動詞時就會受到前者語義語法的干擾,從而產生偏誤。
例如:媽媽懷孕的時候,想(遺漏“要”)一個男孩,但是我是一個女孩。
四、結語
動詞是泰國學生產生偏誤較高的一個詞匯范疇,本文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泰國學生學習漢語動詞時的偏誤類型及成因,動詞的誤代是主要的類型,偏誤率為 37.91%。偏誤的成因中母語的影響與目的語規則的泛化是主要的成因。在今后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偏誤類型及成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偏誤分析理論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魏紅.面向漢語習得的常用動詞帶賓情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劉浩松.第二語言習得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M].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5]朱麗云,郭克琴,吳堅.實用對外漢語重點難點詞語教學詞典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 [D].北京:語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