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摘 要:創設情境是學習者實現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根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需求,創設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情感的共鳴,激活學生的道德判斷、道德推理,從而使學生將教師傳授的道德知識同化、順化、內化為個體道德。
關鍵詞:情境;問題;表演;辯論;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130-01
建構主義認為,“創設情境是學習者實現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學習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根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需求,創設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情感的共鳴,激活學生的道德判斷、道德推理,從而使學生將教師傳授的道德知識同化、順化、內化為個體道德。
一、創設問題情境,啟迪思維,發展認知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培養發展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動力。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識的活動,啟迪思維,促進認知發展,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
如在學習《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一課第一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長期停滯落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么?2、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了什么?3、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不需要中國?4、怎樣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系?5、我國應怎樣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
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種懸念,激發起他們濃厚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去深入思考,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提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巧設表演情境,激發情感,加深道德體驗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前要巧設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表演情境,使其身臨其境獲得真實的情境體驗,并在這愉悅的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激發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認識。
如在學習《友好交往禮為先》一課第一框“禮貌顯魅力”時,我創設了一個“買書”的小品表演情境:生甲走到書店柜臺前大聲地對營業員說:“喂!快給我拿本《西游記》。”一旁的生乙則說:“阿姨,請你給我拿一本《讀者》”。營業員阿姨先把書拿給了生乙,說:“同學,這是你要的《讀者》,請拿好。請問還要買其它的書嗎?”“謝謝阿姨,不需要了,阿姨再見!”見營業員沒有理睬自己,生甲發火了:“我先來的,為什么不先給我拿?”……三位學生聲情并茂的表演,把其他同學都帶入了創設的情境之中,誰對誰錯,一目了然,自然地引發一場關于“應如何禮貌交往”的大討論。通過討論,同學們切身感受到了禮貌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規范,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學生的道德認同。
三、利用辯論情境,以辯激思,催生明理導行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針對教材的某一主題,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如問題討論、知識競賽、問題辯論等活動。通過辯論,既可以讓同學們對知識進行全方位、深入的思考,又可將靜態的道理變得生動而有意義。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升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在學習《同濟攜手共進》中第二框“男生.女生”時,我組織學生開展“男生與女生的交往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的小型辯論會,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都紛紛參與進來。“我認為男女生親密交往弊大于利,對于求學階段的我們來說,男女交往過密必然會影響學習!”“我認為男女生交往利大于弊。例如,在學習上可以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更有利于學習;而在生活上,又可以彼此照應,何樂而不為呢?”“我們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各方面的思想都還不夠成熟,如果男女生交往過密而產生一些感情因素,后果不堪設想。”“你指的是早戀嗎?我個人認為只要男女生彼此間有分寸的交往,這個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再說我們總不能因為曾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否認男女之間存在友誼吧?給自己、給別人一個機會,別老是那么敏感!”這位同學的發言引起了一陣掌聲和歡笑聲,也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鳴:男女同學間的交往是學校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能讓我們獲得更加豐富的友誼,既鍛煉了交往的能力,也能相互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個性。
四、再現生活情境,回歸生活,升華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促進人的價值生命實現的活動性綜合課程。這就決定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必須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去感覺、體驗、領悟,才能指導學生行為實踐,促進知識內化,升華道德情感,達到知行的統一。
如在學習《愛在屋檐下》一課第三框“難報三春暉”時,我設計了“一封特別的信”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把心里的話向爸爸、媽媽訴說。這樣,讓思想品德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去感受家庭中的親情,體會父母的愛心和付出。同學們回想起了父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傾注的點點滴滴,也聯想起日常生活中自己對待父母的一幕幕……通過討論與講述,學生深切地感悟到: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教育,是親情的自然流露;子女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的彰顯和發揚。自己與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種親情!
實踐證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真實的情感和態度,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在師生“交互共振、共同成長”中,達到“知”與“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