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張杏花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創設出好的課堂開頭,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情緒飽滿的主動去接受新知識。導入的方式有很多種,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情景導入,設疑導入,懸念導入,游戲導入。
關鍵詞:興趣;導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202-02
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隨著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對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也有了新的認識。他們認為好的語文課應是“龍頭鳳尾,虎背雄腰”,即導入新課、主體學習、結課語這三部分缺一不可,而且必須都要有亮點。在語文課上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方法,同時還希望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享受到身心的愉悅之感。這對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就好比一臺戲的序幕,如果設計安排得有藝術性,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每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如果忽視導入,同時也失去了一次絕佳的教育時機。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況呢?原因就在于,還有相當數量的語文教師沒有意識到導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導入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調集注意。作為維持心理活動正常進行的一種積極的伴隨狀態,注意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始終指向并集中于學習活動中。教師準確、巧妙地導入新課,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前的活動轉移到新的學習活動上來,而且還能使注意集中并保持下去,以順利地完成這堂課的學習。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大腦皮層上的有關區域便形成了優勢活動中心,對所注意的事物專心致志。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對周圍其他干擾的抑制力越強,這時人對事物觀察得最細致,理解得最深刻,記憶得最牢靠。
2、激發興趣。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并伴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學習興趣是語文學習活動中最直接最活躍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對于維系注意力,增強理解與記憶,激發聯想和創造思維,喚起情感體驗,使他們精神振奮,欲罷不能的感覺。
3、啟迪心靈。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導入,會撥動學生的心弦,調節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4、給予享受 。優秀的導入設計其美學價值不容忽視。教師用優美而充滿激情的語言營造情境,再現形象,必然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震動,也必然會使他們體驗到審美的歡愉。既然導入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的導語才能自然貼切地把學生導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氛圍中呢?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結合教學實例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實踐和體會。
一、情境導入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物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新課開始時,教師要千方百計去創設情境,醞釀氣氛,讓學生觸景生情,誘發出某種情感。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讓他們盡快進入課文角色,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學課文中,許多文章文筆清新、意境優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敘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可借助電教手段,創設出課文情境,激起學生樂學的情趣,使他們帶著愉悅的情感步入課文的意境。如《鄉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繪的是鄉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動的多彩的畫面。教師可根據鄉村傍晚時間的推移,設計出投影片。講課開始,先演示投影片,加之配樂朗讀,這時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夕陽染紅了半邊天,夕陽還探著半個臉,最后一縷晚霞已隱去等三個不同時間的景物。學生耳邊聽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聲,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嬉戲聲,大人們的呼喚聲,牧童的柳笛聲,以及牛兒的哞哞聲……聲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虛擬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從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的詩意的畫境,它帶給了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的極大享受。這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二、設疑導入
古代學者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激發他們思考,然后帶著疑問進入新課。這種方法一般是從文章的題目上做文章,分析標題含義,引起學習興趣。這種方法,開門見山,簡潔明快,三言兩語就直切正題這是一種直接導趣,誘發學生好學的方法。教師直奔主題,能引起學生極大的求知樂趣。例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時,教師板書課題后,可提問:題中的“親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親人?從血緣關系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不是“親人”?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拎出理解全文的“綱”。這種導入利于學生質疑破題,直奔課文重點,著眼于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思維訓練,讓他們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
三、懸念導入
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的積極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使學生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機誘導學生去解決懸念,以求教與學達到最佳的結合點。一開課就給孩童設置疑障,造成懸念,可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激發思維興致,同時對兒童的學習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如教《赤壁之戰》一課時,先講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領八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想一舉消滅孫權,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當時孫權的軍隊才三萬,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卻被東吳打得落花流水,損失了一大半。曹操自己也帶著殘兵敗將,狼狽地從華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戰這一仗也就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有名戰例。那么,東吳究竟采用什么計策打敗曹軍的?希望大家讀完課文后能告訴老師。設置的問題,成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催化劑,將學生引入求知的學習境界。
四、游戲導入
在教學《聽講要專心》一文時,可采用游戲導入課題的方法。剛一上課,老師便提出做游戲的建議。游戲的名字叫《品嘗》。老師借鑒了著名的實驗,要求學生認真聽、看,看誰學得最像。老師首先拿出三只瓶子。一只裝滿汽油,一只裝滿蓖麻油,一只裝滿醋。老師說道:"現在請仔細觀察。"然后他給一個杯子倒入一點汽油、一點蓖麻油和一點醋。學生們靜靜地看著他時,他把三種液體混合在一起。隨后他豎起一個手指給學生看。接著他把手指放進杯子蘸了一下。幾秒鐘后,他把手指拿出來。”現在大家看著,”他說,"記住,你們要照我做的去做。”他把一個手指放進嘴里,嘗了嘗,微笑著,顯得很高興的樣子。然后他把杯子遞給學生,在全班傳遞。每個學生把一個手指伸進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進嘴里吸了一下。他們沒有笑,而是每個人都做了個鬼臉.。這混合液的味道太難吃了。當這個杯子最后傳回到老師手里時,他很不高興地說道:"很遺憾,你們中誰都觀察得不夠仔細。不錯,我是吮吸了一個手指,但是我放進嘴里的那個手指并不是我伸進杯子里的那個。”這樣就自然地揭示了課題《聽講要專心》。這樣導入使學生們興趣十足,也起到了組織教學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只要教師勤于動腦,肯于鉆研,新穎別致的藝術導入方法是不難設計的。但一定要注意導語的科學性、時間性,做到求變,有靈活性;求精,有概括性;求巧,有趣味性。要緊扣課堂教學中心,簡明、實用,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導入藝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 漪《給語文教學加點鈣》上海教育出版社
[2] 丘梅嬋《小學語文新課導入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