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順天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多向活動過程,其中學生的學占主體地位。如何讓學生更準確、更完整地獲取知識,并把這些知識轉化為技能,形成能力,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才能學有所獲,獲有所豐。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對學習要有興趣。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在人們認識和研究某種事物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如果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發豐富的想象和積極的思維,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并能在從事與它有關的活動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難,而不感到疲倦。小學生的積極性往往以自己的學習興趣為轉移。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勤奮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因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情景,去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穩定地發展。如,低年級學生上課經常分散精力,老師上課如果教法單一,學生就容易產生厭倦,失去興趣,所以一節課中教師要不斷變換手法,形式要多樣,動、靜交替。有時課堂上還要結合教材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如,教學第六冊“年月日”的閏年時,教師可先敘述一個故事:一只小鳥要去參加好朋友的生日宴會。好朋友已經十二歲了,可它只過了三個生日,這可來之不易啊,小鳥一定不能錯過這機會的。再讓學生想想,小鳥的好朋友為什么只過了三個生日呢?你能猜出它的生日是哪一天嗎?由此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導入新課。這是通過創設故事化的問題情景,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可創設游戲情景、生活情景等,來吸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如,教學第三冊“有余數的除法”時,老師出示一些花,這些花按照紅、黃、藍的順序排列,并用紙遮住,然后只要學生說出花的排序號,老師馬上就能說出花的顏色。試了幾次都正確,學生就覺得很奇怪,于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老師掌握了一個小秘密,只要同學認真學習新知識,很快就能知道這個秘密。這樣,學生就產生了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望,整節課都能全力以赴,饒有興趣地接受新知識。新課上完后,教師又將剛才的花改為按照紅、黃、藍、綠的順序排列,同樣用紙遮住,然后讓學生用剛學過的知識來猜一猜第幾朵是什么顏色,學生興致很高,整節課從游戲開始,又在游戲中結束。“奇”引“趣”,“趣”生“愛”,就這樣,老師創設新奇別致的情景,激發出學生“愛學”“樂學”的情緒,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教學時要注意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例如,教學“9+3=12”,在盒內擺有9個皮球,盒外擺有3個皮球。怎樣移動盒外的皮球,就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個皮球呢?學生通過動手擺,理解了“9+3=12”是利用湊十法進行計算的,從而理解了算理,變難為易。所以教學中不能忽視動手操作。動手操作既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同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三、開展競賽活動,培養競爭創新意識
競爭是激發興趣的好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開展有意的競賽活動,創設競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搶答競賽、口答競賽、解題速度競賽、解法求異等都是競爭的形式。競爭可以使思維活躍暢通,而且更富于創造,對于培養學生理解、表達、動手想象、創造能力的發展,都有好處。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的鞏固練習時,教師可出一道搶答題讓學生搶答,“用3、4、7、31四個數寫出余數除法算式,每個數只能用一次,你能寫出幾道算式?”這樣“搶答”不但考查學生知識掌握得是否準確,而且考查學生思維的速度,是集手、腦、口并用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一種有效手段。它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寓教于樂,既有一定難度,又有趣味。使學生得到成功與勝利的愉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合理的情感調控,可以使情感信息同語言信息、動作信息、方法信息等優化組合,協同合作。充分發揮各要素的結構功能,實現課堂教學信息系統的整體優化,獲取數學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從而更新教學觀念,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真正把應試教育,轉到全民的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孫治權,曹明.教學結構量質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03).
編輯 董慧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