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娟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大方面的能力,然而這幾大能力的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個漫長持久的培養過程,如果能夠將一方之長作為培養的突破口的話,能夠帶動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作文課堂,能夠真實有效地反映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藝術修養水平,在以作文課堂為突破口的教學上,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語文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一、課堂氛圍好,備課是關鍵
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相信學生的思維創造力,不斷地創造課堂機會去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不斷地在思考中學習,同時教師也應該堅持“以教為本”的創新理念,在引導學生創新型思維的同時,也要貫徹落實到課堂知識的吸收中,這樣,教師就能夠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下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從而對癥下藥。課前備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教師每節課前都應做好充足的備課。新老師總想在課堂上多講點,總覺得自己講得越多,學生學得也越多,結果一堂課下來,自己講得很累,但學生還是不知道這堂課究竟講了些什么。講的內容過多,學生根本來不及歸納思考,昏昏沉沉的,一點要領都沒有,這叫“貪多嚼不爛,消化不良”,照本宣科。有些老師把書背得滾瓜爛熟,一堂課幾乎把書本中的內容,一字不漏地在課堂上背了一遍,這樣的課失去了上課的意義,老師功夫沒少下,效果卻沒法說,這叫“死記硬背,囫圇吞棗”。那就是不會掌握一堂課的時間。有時候5分鐘不到就沒內容講了,有時候到下課鈴響了,問題還沒講完,只好壓堂。一壓堂學生精力就不集中,根本聽不進去你在上面講些什么,效果很差。這些問題,如何避免呢?首先,明確一個問題,要把學生集中在教室里,而不是把教科書發給學生,讓他們自學就行了。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用較少的時間,引導學生較快地領會新的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指導學生學會掌握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責任。因此,當你準備登上講臺時,就應該想到如何盡快讓學生領會新知識、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如何教會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方法,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在于你有一個怎樣的備課。
二、課堂小高潮,提問應高效
教師提問應該“多角度”,難度適中但是要具備思維度。
思維度是問題答案的關鍵。提出的問題學生無法回答的話,或者張口就能回答的話,這樣的提問是沒有意義的。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分為3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課堂上的提問應該不宜過多地停留在“已知區”和“未知區”,所以要避免太難或太易。太易,學生沒有興趣;太難,學生失去興趣。
教師在已知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上設問,這樣有助于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使認知結構得到補充完善,并最終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展區上升為已知區。
三、制定明確的獎懲制度
如何運用的關鍵主要看課堂的實際情況,運用恰當的獎勵機制更能體現教師的教育機智,教師不斷積累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促進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的不斷提高。
1.要明確課堂上的獎懲要求,并指定專人去執行。
2.違反制度要求的要及時地處理,容不得一點拖延,且讓大家表決要不要執行,并帶一點煽情性。
3.抓典型,樹榜樣。
四、知識要回鍋,作業需創新
要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作業。不拘束于形式,如何設置多樣化的作業能夠靈活務實地處理學與練的關系,避免單調重復的機械式作業。多樣化的題型、多角度的考查,內容上生活領域的掃描,能夠逐漸克服作業對學生心理的壓力,緩解學生為了作業而作業的粗制濫造。內容盡量涉及學生關心的話題,接近生活內容。只有迎合學生的口味,才能切實提高鍛煉思維、增長智慧。突破常規性思維的作業,明顯地著力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激起思維的敏捷力。只要教師多花點心思和精力著重在作業的設計上,一方面能夠鞏固課堂上的精彩回顧,另外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在對學科認知上產生新的想法和熱情,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負責。
五、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不一樣的學生要有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有的學生思維跳躍性大,但知識掌握不扎實,有的學生思維度達不到,但是知識運用上很到位、很熟練,所以針對不一樣的學生要有不一樣的教學方法。課堂上不應只專注在活躍的學生身上,比較安靜內斂的學生更需要得到培養和鼓勵,教師應該在鼓勵學生和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做出努力,針對不一樣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在生活中更多地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
課堂環節的設計應葷素均衡,在力求創新的同時也要保證能夠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能夠在枯燥的知識和創新的思維角度上得到更好的培養,從而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萬偉.綜合實踐活動課型研究的現狀、反思與展望[J].當代科學教育,2012(20).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