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浩
英語教學中圖片文本的多模態分析
在英語教學中,圖片文本是常用的教學材料,但圖片文本大多是通過直覺或經驗進行選擇。通過對英語教學中圖片文本的多模態分析研究,總結圖片文本分析的視覺語法理論,可以給圖片教材編撰和評估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鑒。
圖片文本;視覺語法;系統功能語言學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意思表達媒介日趨多樣化。除文字之外,我們還用圖片、聲音、影像以及互動軟件來表達意思(Kress 2008)。因此,英語教學中的文本也日趨多模態化,在課堂內外出現了許多彩色的教材和媒介,這對教學材料和教育文本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佩因特2008)。圖片文本,即含有豐富圖片的教材或是繪本,被廣泛運用在英語教學當中。佩因特(2008)指出兒童故事繪本是重要的教育文本,培養了兒童的語言能力和社會價值觀。路易斯(2003)指出,過去出版社只是簡單地將圖片分為有趣的和無趣的,漂亮的和普通的,并未關注圖片文本的多模態特點。本文將回顧英語教學中圖片文本的多模態分析,給圖片教材的編寫和使用提供借鑒。
通過研究大量的圖片,路易斯(2003)總結了圖片中意思表達的關鍵元素:線條、顏色、行動、畫幅、圖像分布和象征意義。在路易斯(2003)看來,線條可以用來構建獨立的圖像元素,也可用來表達陰影和紋理;顏色可以用來表達物品的突出性;圖片中的行動可以用矢量和對角來表現;圖像分布可以用來傳達社會地位,擁有更高社會地位的形象或虛構的形象通常放在高處;圖像中的象征意義可以用來激發讀者的文化意識,也需特別關注。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發現這些元素正是教師挑選教材的重點。但是路易斯的理論只是簡單列舉了圖片中的意義表達元素,并沒有系統地構建圖片的視覺語法。
克雷斯和范·萊文(2006)在韓禮德“純理功能”的基礎上,提出圖像文本通過視覺語法來表達意思。視覺語法由三個方面來構建:表征意義、人際意義和構造意義,分別對應系統功能語言學中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圖片的構造意義指的是圖像的結構。斯坦林和Iedema(2002)表明圖像元素的分布、圖像的框架應該是分析圖片文本的重點。在圖片文本中右邊的圖像比左邊更突出,因為人們的閱讀順序是從左到右,心理期待是從固有信息到新信息,從真實信息到理想信息。因此在設計圖片文本時,應按照信息的性質,將不同的圖像放在相應的位置,這符合讀者的心理預期。給圖像加框架也是一種表達強調的方法,所以通過圖像分布和框架的方法放大和縮小圖片就可以在圖片文本中創建一個時間順序文本。
圖片的表征意義指的是圖像中發生的事件(Painter 2008)??死姿购头丁とR文(2006)將圖片分為敘述圖片和概念圖片,敘述圖片通過矢量描繪了圖片中參與者的一個行為。在英語課堂中,清晰的矢量圖片文本可以用來激發學生預測事情的發展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語言和文章的結構。
佩因特(2008)關注了一連串圖片文字的敘述結構,他將其分為擴展結構和投射結構。通過研究兒童的圖畫書,佩因特(2008)發現圖片文本中事件的展開是通過連續圖片中相同圖像的延續和新圖像的出現來實現的。他指出,在敘述圖片時,隨著時間的推進、事件的展開可以通過敘述人物的“重復”出現來實現,人物的位置和動作的變化就表達了時間的推進。在時間推進中,也會有新形象的突然或偶然出現來表達時間的跳躍。而對于年齡較小的語言學習者來說,時間發展順序是容易理解的,而時間的跳躍需要設計者仔細設計來避免誤解,這影響了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圖片的投射結構指圖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佩因特(2008)指出,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習者來說心理活動的投射是較難理解的,所以圖片設計者將心理活動的圖像放在“氣泡”中,“氣泡框架”的使用使心理活動突出,更能被讀者關注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挑選圖片材料時,較多地關注圖片和文字的關聯性,而忽略了圖片文本與讀者理解過程的關系。
圖片的人際意義指的是圖片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系。視線接觸、人物聚焦和視覺形態都可用來傳達圖片文本的人際意義。斯坦林和Iedema(2002)指出,若圖片中人物與讀者有直接視線接觸,這樣的圖片文本就可以傳達出鼓勵讀者參與的互動關系,而沒有直接的視線接觸說明圖片文本需要讀者用客觀的角度觀察圖片,讀者的參與度降低。佩因特(2008)還指出,在敘述性圖片介紹人物階段,圖片中人物會與讀者有直接的視線接觸,鼓勵讀者參與進事件的發展中。閱讀圖片文本時,讀者通過人物的眼睛來觀察,就叫人物聚焦。多種的人物聚焦,可引導讀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片。視覺形態指的是圖片的真實性,通過顏色或焦距來實現(Painter 2008)。圖像真實性的增加,讀者的參與值也隨之增加。在日常教學中,要求教師圖片生動、有吸引力。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圖片文本,就會很容易發現,不管在圖畫書或是教材中,圖片并不是唯一傳達意義的媒介,圖片通常與文字一起出現。圖片文本與文字文本的關系同樣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他們運用Kress&Van Leeuwen(2006)的視覺語法理論,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分析了圖片文本和文字文本的三大元功能。通過比較兩種文本的元功能,研究者發現其中主要有三種關系:圖片文本與文字文本意思一致,文字文本與圖片文本互相闡述,文字本文與圖片文本相互補充(Moya 2011)。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常宣稱自己會選擇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語言知識)相關的圖片文本,但是教師無法解釋為何某些圖片文本相關,某些圖片文本又是無關的。所以通過總結圖片文本與文字文本關系的特點,教師在選擇相關教學輔助圖片、作者在選擇教材或圖畫書的圖片文本時就能有規律可依了。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直覺或經驗來選擇圖片,而圖片文本的視覺語法給教師研究圖片語法意義以及圖片文本和文字文本關系提供重要方法,這給圖片和文字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教材的編撰者和教師在設計、選擇和評估教材時應從多模態的角度來分析,給英語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材料。
引用文獻
Kress,G&Van Leeuwen.T.2006.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of visualdesign[M].London:Routledge.
Kress,G.2008.Meaning,learning and representation in a social sem iotic approach tomultimodal communication[C]//A.Mc Cabe,M.O’Donnell&R,Whittaker.Advance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M].London:Continuum.
Lewis,D.2003.A word aboutpictures[C]//T.Grainger. The Routledge Falmer reader in language and literacy.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
Moya,J.2011.Engaging readers through langage and pictures.A case study[J].Fuel&Energy Abstracts, 43(12):2982-2991.
Painter,C.2008.Children’s picture book narratives:Reading sequence of images[C]//A.M cCabe,M. O’Donnell&R,Whittaker.Advance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London:Continuum.
Stenglin,M.&Iedema,R.2002.How to analyse visual images:a guide for TESOL teachers[C]//A.Burns &C.Coffin.Analyzing English in aglobal context. London:Routledge.
作者信息:341000,江西贛州,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