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
教師發展
論個性化教改背景下應用型高校英語教師的價值追求
陳希
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驅動下,地方院校也面臨著向應用型和個性化教改發展的大趨勢。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的英語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調整教學模式。通過對應用型高校英語教育使命、基于個性化特征的英語教改方向、信息傳播時代下英語教學對象需求三大維度進行分析,提出應用型高校英語教師價值追求之要。
應用型高校;英語教改;個性化;英語教師;價值追求
當前,隨著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關于價值與目的、質量和內涵的重視日益凸顯。在國家大力推動地方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背景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區”。通識性與專業性互補、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多樣性與個性化兼容、信息技術與教學形態深度融合……這些共生關系勾勒出了大學英語教改的新藍圖。
在面對新形勢下應用型高校英語教師如何把握轉型機遇,重塑價值追求,科學調整教師角色,謀求自身職業發展,探索踐行新時期傳道授業解惑之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命題。
(一)擔負應用型高校英語教育的使命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和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國家應時合勢地作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大決策,并在此基礎上著力推動部分地方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這對引導地方院校明確以社會需求驅動的人才培養導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我國加快全面對外開放的步伐,各行各業外向型發展需求更為迫切,國際化已成為現代人力資源素質的重要內容。英語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家外語能力建設的主體工程。在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形勢下,無論是作為通用性的大學英語教學,還是各具特色的英語專業建設,都從各自角度承擔著為區域和行業提供應用端口,加緊培養具有本專業國際視野、通曉職業國際規則、能夠參與職業化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使命。
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就需要有相應的師資支撐和教學體系的實現。因此,英語教育必須加強“英語+專業背景”的復合型英語教師隊伍建設,主動融入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全面對接,圍繞本校現狀定位增強英語應用特色。
(二)適應基于個性化特征的英語教改方向
從新一輪英語教學改革和英語專業建設的導向看,以個性化教學、本土化生存、國際化發展的英語教改之路徑日漸明晰。如何開辟教改之局,關鍵是正視英語應用的多樣化、多層次、多規格的客觀需要,在高?!鞍倩▓@”中鼓勵支持各校依據其自身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研發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有特點地建設為職業化國際發展服務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感受文化異同和多樣共生的美妙之境;如何讓不同需求的學生真心喜歡、真切適用這一語言工具,開拓外語思維和西方文明所帶來的不同視角;如何讓英語專業能力與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有機結合,并由此提升為助力國際交際和職業國際化發展的綜合素養,這是英語教改之所向,也是教師致力的根本。
(三)滿足信息傳播時代英語教學對象的需求
時代流變為我們帶來新一代學生,他們最為鮮明的特征是成長于多元化、快節奏、海量式的信息傳播時代。新技術革命賦予其全新的信息接收、信息閱讀、信息認知、信息加工與輸出習慣。新技術環境再造的學習時空場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學習訴求、低齡化的英語基礎教育、全球化沖擊的文化洪流與價值觀影響,以及未來將要面臨的日趨國際化的職業競爭,種種因素都深刻改變了教育主體所面對的對象。
作為新時期的高校英語教師,我們必須重視對象的意義和訴求,重塑教師角色與師生關系,積極摸索和適應個性化的學生所需求的教學形態改變,善于整合新技術因素和創新教學理念,以開放、融合、交互、包容的姿態去思索“師道”的價值。
基于上述三大基本維度,我們可大體厘清作為新時期高校英語教師的追求所向:面向應用型高校個性化辦學轉型,面向英語個性化教改轉型,面向新一代對象個性化學習轉型。
何為師道?韓愈《師說》已精辟概況:“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敝档脧娬{的是,三者缺一不可,并行而舉。對于應用型高校英語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應有新的時代特征與內涵。
(一)基于個性化的興趣選擇與價值引導之“道”
毫無疑問,在信息傳播時代的時空破界和多元選擇中,“知識”已海量式,“教學”已泛在化,英語已不再是“居于廟堂之高”。為學修行者,靠的是“師傅領進門”。而今天大學英語教學的“門道”,導引者不再是作為客體的教師,而應是作為主體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有一段名言:“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到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當前,新一輪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新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部2007)。
當然,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換位邏輯下,教師的“傳道”則應體現在對學習價值的引導。關鍵著力點應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英語學習的目的與積極意義,從外語之路開拓審視西方文明之視野,主動探索語言交際工具性和語言適用于跨文化交流、職業化發展的方法策略。這是英語教師建立科學教學觀的起點。
(二)授之以“漁”,作用于“業”
英語如何轉化為有用的知識、實用的能力,是英語教學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直接目的。新世紀以來,英語專業改革強調,在掌握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應拓寬人文和科技知識領域,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00)。這一目標追求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學中更為突出、更顯緊迫。
在當前的教育思潮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赫爾巴特的程序性教學的全面性,回歸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打破對于“授人以漁”的線性構建和僵化思維,突出知識為人所用,成為人們技能與素養的有效延伸。
(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解思維之“惑”
在新技術環境下,基于個性化學習的教學生態變革已廣泛實踐于教改一線。筆者曾在實踐中,通過對傳媒英語課程傳統課堂和“翻轉課堂”實證對比分析,驗證了“翻轉課堂”模式較于傳統課堂在提高學生自主性、個性化學習能力,增強語言學習元認知和綜合應用能力習得,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專業素養方面的明顯優勢。其中,“去中心化”的新型師生關系是“翻轉課堂”模式成功的一大要素。
可以預見,未來的新型教師將從傳統的主體地位、組織功能逐漸轉變為觀察參與者和響應式“客服”,轉向組建復合性課程團隊和應用型指導團隊,在學生“泛在化”自主學習過程發揮真正的“解惑”之用。
正如美國2014“國家年度教師”肖恩·麥庫姆的經驗之談:知識終將會過時,教育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告訴學生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以及確信的答案,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如何思辨地看待這個世界,以便在未來將世界改造得更美好(金木2015)。
引用文獻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00.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7.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木.2015.教育不是為了已經完成的世界——訪美國2014“國家年度教師”肖恩·麥庫姆[N].中國教育報,2015-06-15.
作者信息:211172,江蘇南京,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