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萍
基于英文電影配音的口語強化教學模式行動研究
魏愛萍
輸出驅動假設認為表達性技能(說、寫、譯)比接受性技能(聽、讀)更具社會功能,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二語學習者口語能力的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陷入一個難以突破的狀態,不少人音素、單詞能做到發音準確,卻做不到自然流暢地說出來,而英文電影配音的地道、流利、準確,彌補了學生說的不足,因此,探索英文電影配音進入英語專業口語主流課堂的研究顯得必要且重要。
英文電影;配音;輸出驅動假設;行動研究
高職師范英語專業是為小學、幼兒園等階段的教學培養教師,師范生的專業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決定著初次接觸英語的少兒對英語這門國際語言的認知。目前高職師范生的來源多是農村,接觸英語晚,途徑少,接受的語言輸入不夠規范,再加上方言影響,口語表達中句子層面問題突出:句子重音和節奏把握不好,單詞連讀時產生的同化、失爆等處理不自然,措辭中式化,語調生硬。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課程設置下對這些問題的矯正很難突破。英文電影情景真實、語言地道,在改善口語流利性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電影配音讓學生在娛樂輕松的心理狀態下悄然轉變。研究英文電影配音口語課堂對實現口語自然化、流暢化、地道化有重要的意義。
(一)輸出驅動假設
文秋芳(2008)針對英語專業技能課(說、寫、譯)的教學,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該假設認為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在我國近幾十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受克拉申輸入假設理論影響,對語言輸入和語言環境比較重視,但教學效果“費時低效”,“啞巴英語”現象嚴重。事實證明,一個沒有輸出驅動的學習過程,即便有高質量的輸入,其習得效率也有限。語言輸出可以使學習者通過輸出注意到自己語言使用中的問題,可以檢驗修正目標語,使學習者反思分析語言形式、結構、系統等知識(鄭銀芳2003)。二語學習中的輸入和輸出其實是一種辯證關系,輸入是輸出的前提,是輸出的必要條件,輸出則是輸入的目的,同時成為進一步輸入的驅動力。英文電影配音是通過“配音”這種趣味性強的輸出驅動來促進“英文電影”中真實地道語言輸入的吸收轉化,從而形成學習者準確、流利、地道的語言產出能力。
(二)英文電影與英語教學
電影中真實的文化背景、演員高超的演繹技能、有趣的故事情節、地道的語言表達構成其他語言學習材料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優勢(金黎希2011)。二語學習者通過電影學英語時的狀態是放松的、愉悅的,因而很容易輕松習得文化、詞匯、口語表達。英語教學及研究者近年來做了很多將英文電影用于教學的嘗試和研究,大部分作為英語學習的補充,目的主要在于通過英文電影了解異域風情、文化習俗,研究通過英文電影習得詞匯、習語的方法,探討電影對于學生跨文化知識以及文學作品理解的作用。也有不少學者研究如何利用英文電影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然而,英文電影在英語教學中被認為是一種非主流課堂教學形式(黃力宇2010),在英語專業教學領域更是如此。本研究擬將英文電影引入英語專業主流課堂,通過對電影片段模仿配音來訓練學生口語的流利性、準確性。
(三)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由教師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最早由美國社會工作者約翰科·利爾(John Collier)和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 in)在二戰時期提出。勒溫認為,在實驗室中對真實復雜的社會事件加以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足以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他們提出將“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由實際工作者在行動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英國教育行動研究的重要推動者斯滕豪斯(Stenhouse)認為,唯有發展教師的批判性與創造性力量,才能真正改善學校教學與行政工作。在國內,王薔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將行動研究引入外語教學研究領域,有不少學者在他們的工作領域實施了行動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總的來說仍處于起步階段(韓淑萍2009)。人們對該研究方法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夠深刻,在我國高校教育界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有利于教師成長,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行動研究必將成為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自覺行動(文秋芳2011)。
(一)研究目的
探索將英文電影引入英語專業主流課堂,通過對電影片段模仿配音來訓練學生口語的流利性、準確性的教學模式。
(二)參與對象
五年制四年級學生(初中起點)和三年制二年級學生(高中起點),他們具備一定的語音知識基礎,口語水平參差不齊。
(三)行動方案
1.課時安排
專門開設以英文電影配音為內容的口語強化課。根據學生基礎、傳統課時安排等具體情況分別在五年制四年級開設每周兩節,三年制二年級每周一節,同時可以形成對比。
2.教學模式
必選和自選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相結合,訓練和表演相結合,展示和比賽相結合。
3.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口語錄音、教師訪談、學生訪談。
(一)前測問卷分析
前測問卷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學生在口語標準、學習策略、自我水平等方面的認知情況,涉及9個開放性問題。發放問卷215份,回收有效問卷213份。問卷調查中關于口語好的標準,有87%的學生認可“準確、自然、流暢、能得體表達自己的思想”,13%的學生認為單詞讀準就可以。該項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于口語好的標準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單詞讀準就可以的學生難免在讀句子時就會表現為單詞的拼接。
關于口語方面存在的問題,76%的學生認為句子的重音和節奏把握不好,20%的學生認為自己音素發音不準,63%的學生存在連讀、音變及語調僵硬等問題,49.3%的學生認為自己口語中式化現象嚴重。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自身口語中存在的問題認知與筆者對學生問題的感受是基本一致的。
關于通過英文電影進行口語學習的策略操作,看過5部以上英文電影的學生占49.8%,看過三部的學生占33.3%;觀看帶中文字幕電影的學生占64.8%,觀看帶英文字幕電影的學生占27.2%,截取片段反復看、聽、模仿的學生只有5.1%;70.4%的學生期待通過本課程改善口語中的關于音素、連讀、音變、節奏、僵硬、中式等問題。本項調查表明,學生雖有接觸英文電影,但還未能有意識地把它作為英語口語學習的策略,運用英文電影配音來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認可的方法。
(二)前測錄音分析
前測錄音是指該課程開設前對參與學生的真實口語水平進行錄制,以便課程結束時形成對比。錄音內容是6段電影對白,由學生自己結對任選其一朗誦錄制。通過錄音分析,再次證明學生口語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句子朗讀時所涉及的單詞連讀、音變、節奏、語調僵硬等。
(三)過程跟蹤分析
在開課過程中,研究人員不定期聽課,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訪談,了解課程開展和學生興趣,以及他們的口語發展情況。開課前期課堂上教師播放指定片段,講解分析語音重點,學生反復跟讀模仿,課后學生分組配音直至能脫稿、同步、把握對白中的語音要點,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學生展示表演,教師記錄每位參與者的成績。開課中期,學生自選片段,課下練習、課上展示,教師評價指導記錄。后期學生選擇熟悉片段先與本班學生比賽,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評比,每班選出三組優秀學生再與其他班學生比賽,最后全系進行配音比賽展演活動,檢驗課程開設的效果。
跟蹤過程發現75%以上的學生興趣濃厚,認真參與,積極練習,精益求精;一小部分學生消極怠工,只應付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不求主動改變。教師態度積極,指導認真,記錄嚴謹。學生訪談中感覺自己口語有明顯改觀的既有平時語言知識基礎好的學生,也有學習成績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學生普遍認為該課程開設對提高口語水平大有裨益,同時感到課時不足,時間不夠。
(四)后期比賽及訪談分析
全系的配音比賽設置了組合表演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3個;在獲獎的5個組合中,4個是五年制四年級學生,三年制二年級學生只有一組獲獎,而且是三等獎。五年制四年級學生來源于初中畢業生,基礎較弱,但通過每周兩節電影配音口語強化課的訓練,他們的口語水平有了明顯改善;而高中起點的三年制二年級學生基礎要比他們好,電影配音課每周只開設一節,效果卻大不相同。比賽結果表明,課程開設的課時多少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影響著學生口語水平的改變程度。在對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中發現,他們普遍認為以電影配音為內容的口語強化課開設行之有效,學生的口語大有改觀。但同時也反映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監管指導作用應切合重點做到精煉到位,模式應進一步調整完善,課時應至少保證每周兩節。
對英文電影配音口語強化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在我校連續進行了三輪,每一輪的程序步驟大致相同,但會在上一輪的基礎上略做調整,比如,影片的選擇、課堂時間的分配、展示和比賽的要求等。通過三輪行動研究,教學模式基本形成,體現出四個結合:必選和自選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相結合,訓練和表演相結合,展示和比賽相結合。教學中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模仿、練習、配音、表演,反復循環螺旋上升;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幫助者、督促者、評價者,任務是幫助學生選擇適宜的影片,指導學生解決語言文化中的疑惑,激發學生訓練和展示的熱情,評價學生配音表現。研究表明,英文電影配音教學模式對學生口語流利性的促進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值得深入探索。
引用文獻
韓淑萍.2009.行動研究的歷史和現狀[N].中國教育報,2009-04-24.
黃力宇.2010.英文電影欣賞在英語教學中的嘗試[J].英語教師,(4).
金黎希.2011.英語原版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6).
文秋芳.2008.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
文秋芳.2011《.英語教學中的行動研究》評介[J].英語教育,(9).
鄭銀芳.2003.二語習得中的輸入與輸出[J].廣州大學學報,(2).
作者信息:044000,山西運城,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