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紅
商務英語口譯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研究
王雨紅
口譯水平的提高主要取決于大量有針對性的口譯培訓與學習,但是由于目前的口譯教學時數非常有限,學習者的口譯學習局限于短短的課堂時間,導致其口譯水平的提高鮮有成效。口譯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大量的口譯實踐,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解必要的口譯理論和技能,更需要在教學中滲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學生參與操練的興趣?;诖?,應結合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優勢,將網絡平臺與口譯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采取學生自學課時與教師面授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實現技術資源和教師資源的最優化組合。
商務英語口譯;網絡教學;自主學習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網絡平臺設計基于人機互動原則,依托清華大學開發研制的多媒體網絡學習軟件的預設程序,將口譯教學分為學生線上自主學習與教師面授討論,并將其有效結合起來。網絡平臺圍繞口譯教學的特定主題分別設定學習欄目,針對口譯基礎技能、商務專題口譯、口譯模擬等不同內容,以文字、音頻、視頻、動畫等形式,開展互動口譯學習與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自學時間。教師可以運用不同方式靈活安排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對口譯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口譯熱身訓練,掌握相關的詞匯和語言表達,積累雙語基本功,為接下來的面授課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教師可以在面授課堂后為學生布置復習內容,以便鞏固面授課堂的學習內容,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面授課堂結束后,教師可設置網絡平臺任務引導學生參與拓展練習,幫助學生舉一反三,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授課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自學的進度、深度和頻度。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反饋的信息有助于教師在確保自學課堂學習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節約教師資源,節省下來的教師資源可以為面授課堂的實施提供可行性。教師在面授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帶領學生對譯文進行深入揣摩,拓展思路,探討最佳譯法,避免傳統課堂“單調的教師朗讀輸入”和“單位時間學生參與率低”等弊端,為學生創造更開放的學習空間和口譯鍛煉機會(荊衛東2002)。
本研究主要集中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并完善商務英語口譯課程的線上與線下的學習與教學活動,完善網絡平臺的建設。
(一)課程設計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主要針對商務英語口譯課程的基本情況,例如課程類型、課程目標、考核方式、學時分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等,以便選擇適合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首先,商務英語口譯課程共分為兩個學期進行授課,第一個學期為專業基礎必修課,教學時數為17周(34學時),第二個學期為專業基礎選修課,教學時數為16周(32學時)。由此可見,教學時數非常有限。首先,口譯技能的培養主要依賴大量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學習,如果口譯學習者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那么其口譯能力的提高就會鮮有成效。其次,學生自學能力不足,口譯實踐強度不夠??谧g教學對實踐性的要求非常高,除需要講解必要的理論和技巧外,更需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參與操練(馬寧2002)。
目前的口譯教學未能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優勢,應將多媒體網絡與口譯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采取自學課時與面授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優勢互補,實現技術資源和教師資源的優化組合。
(二)課程整體結構設計
通過瀏覽課程網站上的導航欄,結合本課程的性質及特點,進行各級欄目的整體設計,主要包括課程基本信息介紹、兩個學期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特色欄目的設計。其中課程基本信息包括課程介紹、課程大綱、教學日歷和教師信息等(桑新民2000)。教學內容分兩個學期進行設計,第一個學期為基礎口譯技能模塊,主要包括八個主題:“翻譯單位”劃分與視譯、積極聽力與短時記憶、口譯筆記方法、數字口譯、跨文化交際技巧、口譯應對策略、公共演說技巧、譯前準備與譯員職業準則。第二個學期為商務口譯模塊,共分為九個主題:迎來送往、旅游觀光、飲食宴請、商務接待、會展活動、商務洽談、商務參觀、出國考察、國際經濟合作。此外,還包括特色專欄設計,例如“口譯模擬專欄”“學生風采”和“譯人譯事”等特色專欄。
(三)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本課程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課前、課堂及課后的學與教的內容進行設計,其中包括:教學目標設計、在線學習任務的發布、線上學習活動設計、線上線下交流與反饋和線下教學活動設計。
以商務口譯模塊為例,每個主題的學習任務包括這一主題的背景知識學習與討論、句子口譯詞匯與表達熱身、句子聽譯與錄音任務、句子口譯中的難點討論、對話口譯詞匯與表達熱身、對話聽譯與錄音任務、對話口譯中的難點討論以及為課堂學習與討論做好譯前準備等任務。主題都配有拓展資源供學生參考與學習,內容包括翻譯技巧與方法的拓展、學習資源的拓展等。
(四)特色專欄與互動平臺等的設計
該課程突出特色專欄的設計,增設“口譯筆記法專欄”“口譯模擬專欄”“學生風采”“譯人譯事”等。同時,還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互動平臺的設計。
“口譯筆記法專欄”中的音視頻文件與相關書籍與網絡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
“口譯模擬專欄”分為“開學典禮模擬”“校園參觀模擬”“記者招待會模擬”“商務談判模擬”等(王志強2002)。在每個模擬活動下為學生布置模擬任務的要求,包括時間、地點與角色分配等;同時,為學生提供相關素材,做好與主題口譯相關的準備;設置答疑討論區,為師生交流提供平臺;最后還為學生設置一個分享模塊,使得參與口譯任務的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
在“學生風采”專欄中,首先以視屏和圖片的形式分享學生在口譯實踐中的表現,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獎勵參與活動的學生,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更多的學生更加自信地參與口譯實踐,提高各自的口譯水平、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譯人譯事”專欄中會分享國內外知名口譯員的故事與翻譯歷程,介紹他們的學習經驗與口譯經歷,鞭策學生在口譯學習過程中打下堅實的基礎,不畏困難,實現自己的口譯夢想(Theo van Els 1984)。
口譯能力的提高依賴于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的掌握,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信息傳遞過程。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實現教學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持,也必將為口譯教學搭建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平臺?;诰W絡的混合式口譯教學模式是在把握學習者認知和能力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把學習內容、方法和手段結合起來,使學習者能夠自主訓練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靈活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從而逐步建立學生的口譯技能意識,提高其口譯綜合能力。
引用文獻
荊衛東.2002.WebQuest與傳統探究學習比較研究[J].網絡科技時代,(2).
馬寧,余勝泉.200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1).
桑新民.2000.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11).
王志強,蔡平.2002.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教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Theo van Els.1984.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M]. London:Hodder Arnold.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下的商務英語口譯模塊化教學研究。
作者信息:130000,吉林長春,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