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湘芬
“慕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展望
顧湘芬
根據“慕課”的發展現狀及內涵特征,探討在英語教學中應用“慕課”的優勢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分析并總結“慕課”在設計中需要注重的幾個因素。
慕課;英語教學;知識內化;互聯網思維;微課程
“慕課”(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直譯就是“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焦建利2012)。Massive,意為“大規模的”,指課程注冊用戶多;Open,意為“開放的”,指沒有設置門檻,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Online,意為“在線的”,指課程全天候在線播放,學生可以自主體驗學習;Course,意為“課程”,指課程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教學系統,有體驗、有反饋、有協作、有互動、有考核、有評價。簡單來說,慕課是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結合互聯網平臺的一種開放教學課程模式。
慕課發端于開放教育資源運動。2008年,MOOCs術語被提出,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和斯蒂芬.道恩斯聯合開設開放課程,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信息免費在線發布、交流和分享。從2011年至今,斯坦福大學的Udacity知識實驗室和Coursera網站已經擁有了數百萬的注冊用戶。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在2012年5月聯合推出了edX。2012年12月,英國開放大學等高校建立了“未來學習”(Futurelearn)。2013年4月25日,歐洲OpenupED正式上線。2013年,慕課進軍中國市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相繼加入Coursera平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6所亞洲大學宣布加盟edX。網易、新浪、過來人、果殼網等網站紛紛推出開放式網絡課程,緊跟慕課的步伐。優酷教育頻道已經上線了數十種課程和近千集的Udacity在線視頻課程。總體來說,慕課大致包括在線課程項目(edx)、在線大學(Udacity)和課程時代(Coursera)三大平臺,從美國硅谷發端,到麻省,再到全世界(余建波2013)。其中,課程時代是目前發展規模最大的“慕課”平臺。
(一)開放
慕課的技術特質使其破除了時間限制和地域限制。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可以無時無刻、毫不間斷地在網絡平臺上傳播信息。同時,開放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物理時空的開放上,更體現在人們思維空間的開放上。不同層次和經歷的學習者可以共同就某一課程展開交流和討論,思想火花的碰撞將極大地拓寬授課者與學習者的思維邊界,加快推進慕課自身發展的進程。
(二)平等
慕課依托大數據和互聯網而存在,因此,互聯網技術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水平也決定了慕課是一個平等的世界。慕課的精神就是“網絡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傳統的課堂關系、師生關系,授課者和學習者都是用戶,都共同體驗同一個平臺。
(三)協作
每一個用戶都是慕課的一個神經元,借助網絡的實時互動和異步傳輸技術結構,徹底地改變了課程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關系。任何用戶既可以是信息的授予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施予者,并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在線信息交流的實時互動和協作,讓課程在一定的技術規則和主題脈絡下得以不斷地完善和拓展。
(四)分享
分享精神是“慕課”發展的原動力。課程的傳播者雖然是慕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卻不是關鍵,而其關鍵應該是應用。只有當課程開放并為大多數人所分享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課程思維限制的用戶才有可能發現并創造出新的應用模式,不斷改進自己的使用體驗。
(一)教學形式機械化
知識的傳授通常是通過授課者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而知識的內化則需要學習者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實踐來完成。知識的內化是通過交流和分享信息來影響學習者的知識形態,但是傳統教學形式往往忽略了學習者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認知的主體作用,學習效能較為低下。
(二)課堂教學重知識記憶,輕參與實踐
缺乏體驗學習和參與學習,實踐應用訓練較少,容易導致學習者知識結構不合理,英語思維受局限,繼而導致學習者的英語學習興趣日益低下。
(三)知識內化程度較弱
受場地、時間和技術的制約,傳授者一味地強調學習者的任務就是要消化、理解知識點,而忽視了互動學習、協作學習,導致個性化學習受到限制。
“慕課”的顯著優勢就是實時在線,互動開放。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準備情況、時間安排,自主選擇和體驗相關的課程。“慕課”突破了以往網絡“精品課程”體系中單向的視頻傳播,學習者可以根據人性化的需求,實現自主學習。“慕課”也不等同于以往的遠程教學,它不僅僅是教學視頻網絡公開課和網絡學習軟件,還有著系統的資源傳播體系和課程體驗結構,包含著豐富的教學信息,融合著各種多媒體技術手段(王左利2013)。“慕課”能讓用戶在體驗課程的過程中享受和掌握知識,實現課程教學的目的。這種“翻轉課堂”的學習形式,可以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體驗學習、協作學習、分享和評價,從而為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慕課”的核心思維依然是互聯網思維,是傳統教學模式在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平臺工具的延伸,它不是簡單的課堂搬家,更不是對傳統英語教學的威脅。“慕課”是實現授課者教學計劃的一個有機體,學習者、體驗、細節和創新是慕課課程設計的核心價值。這些核心價值,在資源制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學習需要強調自主學習和體驗學習,一個良好的學習體驗過程,不會讓學習者感到枯燥與疲累;寓教于樂,能讓學習者更加輕松地掌握知識(王萍2012)。
(一)注重學習者
以人為本,沒有學習者就沒有價值,吸引學習者是“慕課”設計的核心。從以教為中心真正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增加教和學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創造讓學習者對自己負責的個性化環境。另外,授課者本身也是學習者,要及時抓住學習者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普遍的、強烈的、高頻的反饋需求,專注解決學習者所面臨的各種難題。
(二)注重體驗
授課者應該首先確定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然后根據具體的課時數,詳細設計各個知識點的講解,確定各個知識點需要傳遞的信息,明確運用哪些科技手段才能實現更好的體驗效果。“慕課”是一個系統的生態環境,體驗學習是衡量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授課者成為了學習者身邊的“網友”,而不再是講臺上的“教師”,使授課者和學習者平等甚至同步進行體驗。授課者可以根據學習者在體驗課程過程中的反饋,對于有待加強的部分進行快速、持續的完善,以逐漸超出學習者的心理預期。在設計知識點的過程中,傳授者應該隨時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學習者,抓住體驗學習中的重點問題,使“慕課”盡可能地完善,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教學設計。
(三)注重細節
授課者可以根據教學計劃,找準學習者需求最強烈的一個知識點,預先選擇恰當的素材,完成素材的制作。細節決定成敗,因此授課者應該盡量將素材做到極致,例如:提高素材的清晰度、注重素材銜接的連貫性等。授課者可以將視頻課程切割成10 min甚至更小的“微課程”,將許多小問題穿插其中,使其成為有機連貫的整體。“微課程”是指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在線學習為目的的教學資源,具有完整的課程環節。在觀看“微課程”的過程中會跳出一個個小問題,就像游戲里的“過關”環節,學習者回答正確,課程才會繼續。如果學習者有疑問,那么就可以在互動平臺上直接提出,這些問題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約5分鐘左右)被其他體驗者或者事先設置的機器人助手解答。
(四)注重創新
以教學目標為中心,貼近學習者心理需求,通過創新,更好地提高“慕課”的品質、知識性和時代感。通過“慕課”平臺學習國內外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使課程設計水平得到整體提高。教授者在課程創新的同時,要注意使課程內容更容易被學習者感知,以便保持學習者的新鮮感和愉悅感;緊緊圍繞學習者的體驗環境進行改善,包括素材的選擇、制作、銜接、互動與體驗過程中運用的科技手段等。口碑是衡量創新的最好標準,良好的口碑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習者參與進來,這也是對課程設計的肯定,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慕課”是手段,教學目標才是訴求。授課者要緊跟時代的趨勢,敢于創新,合理使用“慕課”,為英語教學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
引用文獻
焦建利.2012.從開放教育資源到“慕課”——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10):17-18.
王萍.2012.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 MOOC到x MOOC[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3):13-19.
王左利.2013.MOOC:一場教育的風暴要來了嗎?[J].中國教育網絡,(4):11-15.
余建波.2013.三大MOOC平臺比較及啟發[J].中國教育網絡,(9):21-22.
作者信息:410004,湖南長沙,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