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魚臺縣魚城中學 楊鳳娟
“厚積”方可“薄發(fā)”
——李明哲《都江堰》教學實錄點評(一)
☉山東省魚臺縣魚城中學 楊鳳娟
現就李老師的這堂課淺談我的一些拙見。
關于設計:如何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和李老師有分歧。也正如余秋雨所言:“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寫都江堰只為表達自己獨到的文化思考。我認為文本的人文性更強,文化反思的成分更多一些。若把學習目標僅鎖定在第二部分,我個人認為可能有些膚淺。作者創(chuàng)作該文的目的是什么?經典選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余秋雨曾說:“我是從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態(tài)文化。”所以我個人認為若沒有文化反思,就難以體現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旨。
但觀李老師的設計,我感觸最大的是:簡約而又不失厚重。教學重點極為鮮明,即賞析寫作技巧。由文章的謀篇布局到寫景技巧,再到兩個版本的對比品評,探究為文之道,一線貫之,清晰明了,而且緊扣語言和文字。所以我雖偏執(zhí)地堅持個人的觀點,卻又不得不佩服李老師的大膽取舍,慧眼獨具。
又:“教學研讀階段有三個層次:一是內容層,即寫了什么。這往往是學生一望而知的地方,可很多老師就在這一個表面滑行,在一望而知的地方下功夫。二是意脈層,即文章思路。抓住意脈,才能設計出主問題。三是審美層。這是學生一望無知、再望也無知的地方。教學的意義就在于在學生不會的地方教會學生學。”
讀了張偉忠博士這段話,再看這個設計,李老師很好地把握到了意脈層和審美層,回歸語文的原點,直入教學內容的本質,從最該教的地方入手,點到了穴位上。
觀課后,老師們展開了充分的交流。關于“新稿直接就以第四自然段開篇,是否更好一些”和“第四部分的前三自然段是否需要并到第二部分”兩個問題,討論尤為熱烈,當然觀點也不盡相同。李老師設計的問題不僅點燃了學生,也點燃了我們語文老師,這正是李老師語文課的魅力吧。
關于教學:
教學上優(yōu)點很突出:
1.導入很有藝術。李老師改用文中對聯,不僅巧妙地引出了學習任務,還讓學生產生了心理期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正如于洋老師所說:這一句仿寫,作為本課教學目標,清晰明了,又頗添韻味。“拜讀《都江堰》”,從文本入手,著眼于內容的把握;“問道余秋雨”,又增添新意,致力于寫作的探究。
2.揣摩寫法——學習重點明確。在傳統課堂上,許多老師會在整體感知后,慢條斯理地梳理課文內容,一系列問題的設置,看似深挖細品文本,實則限于教材的表面滑行,課堂效率低下,重點不清晰。李老師大膽摒棄傳統弊端,直接切入本課的學習重點——揣摩寫法。在此部分,師生緊扣文字,品讀結合,都江堰水的特點在咀嚼文字中逐漸清晰明了。如李老師抓住的這個句子“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旱澇無常”“天府之國”兩個詞語折射出的是李老師對文字的敏感度,更利于學生理解都江堰工程的偉大功績。
3.李老師的魄力和態(tài)度令人折服。課堂教學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版本比較,設計的幾個問題都緊緊圍繞余秋雨的為文之道,頗有學術研究價值,對九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不小,課堂生成令人捏了一把汗。但李老師營造出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以寬容包涵的態(tài)度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權威,說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而不把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強加于學生。這種教法和學法會令學生受益終生。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環(huán)節(jié):“《都江堰》使你對‘散文’的理解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本文的寫法與一般的游記不同……這樣寫的好處是……”這些內容放在課堂初始階段和學生探討,內容是否太過深奧?學生能否談出關于人生哲思、文化沉思等深層次的理解?放在“四、文筆精粹”后做個小結是否可以?
2.“精讀第二部分,揣摩寫法”環(huán)節(jié):“補充注釋:灌縣,現都江堰市。”在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嗎?放在這里感覺有些突兀。我有些困惑:“章法:反復對比、層層鋪墊;文采: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以提示的方式在課堂呈現,讓人感覺是老師牽著學生走,難以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但后面的問題研討部分師生交流很充分。問題設計上能否換個問法,彰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版本比較”環(huán)節(jié)應是課堂亮點,很多授課老師卻不大用心“發(fā)現”。或許我的現狀和很多老師極為相似,在教學設計上,往往難出亮點新意。設計亮點之處也是課堂上老師的尷尬之處。受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思維寬度和深度的影響,課堂生成和備課會有很大出入,往往難以達到老師的預期目標。尤其是學生思維定勢的困局往往會讓課堂討論陷入僵局,教師在闡述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時,也就唱起了獨角戲。
課錄中李老師也已敏銳地意識到了一些失誤。(其實,如果是試講一次后再上,好多問題當不復存在。)若是我執(zhí)教本課,呈現的問題也許會更多吧。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更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