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中學王慧慧
何為“行而遠”?
——兼以重讀《〈黃花崗烈士事略〉序》為例
☉江蘇省如皋中學王慧慧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我有一個夢想”中收錄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有一個夢想》《〈黃花崗烈士事略〉序》等文,并在后面的“寫作”中開篇明義: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該文開頭以一位可憐的盲乞丐乞討為例,他站在寒冷的街頭而不被人注意,后有一過路人在其胸前求施舍的牌子上寫了一行字:春天來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于是乞丐面前的鐵罐里不斷傳來投錢的聲音。最后得出結論:好的語言,就應當像這樣能觸動讀者的心靈。并進而提出,寫作不僅要有好的構思立意,還要具備積極的修辭意識,即只有在“說清”的基礎上注意“文采”,才不至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筆者以為,理解這樣的寫作指導應當從兩個層面進行:一是寫作技巧的層面,二是文本感知的層面。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可能更多的還是后者。因為“行而不遠”的提醒之下必有“何為行而遠”的思考,那么如何才能行而遠呢?
從以上所舉教材中的“春天來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見”的例子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所說的“行而遠”的含義是以好的語言去觸動讀者的心靈。而作為一般讀者,譬如高中學生,當我們將這個例子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呢?在教完前面的所有課文之后,筆者作了一個嘗試。
教師通過幻燈片投影這個故事的內容。
師:讀完這個故事,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1:看來討飯還是個技術活兒。(其余學生笑,還有學生插嘴:“現在的乞丐都是假的,他們富著呢,還能買蘋果手機……”,于是又是一陣笑聲。)
就這么一問一答,教師原先預設的教學過程一下子被打亂。不過筆者很快就意識到,學生的這些回答可以分為兩類,于是順勢引導。
師:乞丐窮還是富,那是一個道德與倫理的問題,暫不討論……討飯是不是一個技術活兒,卻有點意思,這位同學,你說的“技術活兒”是什么意思?
生1:乞丐能否討到錢,與他如何表達自己乞討的意思有關。
師:有些道理,誰能再發散點回答?
生2:同樣是乞討,如果只說“可憐可憐我吧”,那很可能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可如果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那就能打動路人,結果自然也就大不相同。因此,乞討語言其實就反映著乞討的技術含量。
師:好,其實我們這些想法都是從乞丐的角度去思考的,說得再準確點兒,是從能否成功地乞討到錢的角度去思考的。老師以為我們有必要換一個角度,假如我們是路人,在看到這句話之后,有沒有可能給乞丐一些錢?
生(大多數):會。
師:為什么?
生(同聲):因為那句話。
師:這說明這句話能夠打動我們!
生(異口同聲):是!
師:為什么能夠打動我們?
生(思考……)
生3:其實每個人都喜歡春天,因為春天意味著生命力,但這個乞丐是個盲人,他看不到春天,而這句話卻明確地告訴了盲人與我們的區別,我們投出了錢,但實際上我們投出的是自己的一種愛心……
師:什么樣的愛心?愛心這個詞有些抽象。
生4:我們希望盲人聽到投錢的聲音之后,能夠感受到春天吧……對,好像看到了春天似的……
師:很好!同學們的思考果然有深度,有這樣的思考深度,便能夠“行而遠”!帶著類似的思考,我們回過頭來再讀讀《〈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一文。
對于一則文本的閱讀與感悟,學生難免會經歷一個直覺感知和超越直覺的過程。直覺感知往往決定于學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認識,因而對乞丐的評價就成為學生的自然想法。教師對此不應過多糾纏,而應當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教學目標上去,這便是“思維與認知的延伸”。學生所說的“我們投出了錢,但實際上我們投出的是自己的一種愛心”這句話,實際上正是“言之有文”,更是一種基于學生直覺認識而又超越了直覺之后的“行而遠”,這種“行”其實既指“意”,又指“行”,“意行合一”便是“遠”的真實含義!
之所以要回過頭來重讀此文,是因為在前面的教學中,相當多的時間花在解決工具性問題上,對于孫中山先生揮就此文時的內心感受的體驗少了些,因而總感覺文中的一些經典語句學生還沒有讀懂、讀透。應當說每次教此文都有類似的感覺,可能是以往的教學中速度太快了,太追求學生基本感知以外更多的東西。這次的重讀,則是試圖讓自己教學的步子慢下來,以好好地琢磨該文是如何作到“言之有文”的,又是如何“行而遠”的。
先請三個朗讀基本功好的學生分別讀該文的前三段。
師:隔了幾天再來讀此文,同學們有什么樣的感受?
生:讀得順利了些。(這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在專注于某個內容一段時間之后停頓一下而不是精研不放,反而能夠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師:我希望大家朗讀時能夠從作者孫中山先生的角度去讀,同學們明白老師是什么意思嗎?
生:明白……使其言皆如出自我之口,使其意皆如出自我之心……
師:好!大家再讀讀。
……
師:好!大家再說說,你對文中哪些句子的運用是比較有感覺的?我們先分析第一段。(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瞄準到“言”是如何“有文”的,并感知是如何“行而遠”的。)
生1: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生2: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生3:驚天地,泣鬼神。
師:好!今天讀來,什么感覺?
生2:戰爭之激烈!
生1:不對,是慘烈!
師:若是你,你會如何描述這一場景?(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言之有文”。)
生1:我好像想不到比這更好的詞語,菁華,一炬,何其慘痛!
師:慘痛一詞用得不錯,但孫中山先生感覺到的不應當只是慘痛,因為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繼續斗爭,因此這一場景應當說是?
生4(插嘴):悲壯!
師:對,雖悲,卻又氣壯山河!……下文還有哪些描述有類似的意思?
……
生5: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淚史,可傳世而不朽!!(該生讀得慷慨激昂。)
師:讀得好,讀出了孫中山先生的責任與擔當,讀這段話時你是什么感覺?
生5:感覺自己也有一些責任!
師:能說得更詳細一點嗎?幾天前讀的時候沒有責任?(略帶一點玩笑口氣。)
生5:上次讀的時候感覺就是讀課文,今天讀時感覺不一樣了,感覺“為國奮斗”似乎就變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師:開國血淚史,又是何其悲壯也!同學們能夠讀出責任與擔當,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下面我們來作個嘗試,離開課文,用你喜歡的語句濃縮一下此文。特別強調——不是默寫!在濃縮之前,你可以再鞏固一下自己的認識。
學生認真讀,揣摩,不時在書上畫畫,記記,然后在自己的紙上寫。寫作的結果表明,學生多引用了文中的一些原句,但這種引用已經不是機械地默寫,而是一種在內心對文本有了深刻感知的基礎上,將課文中的句子變成了像自己說出來的句子一樣。更可肯定的是,學生縮寫時心里會有著像孫中山行文時一樣的一種激情,使得他們寫出來的每一句都如自己親口說出來的一般。顯然,這是一種文字運用的境界,與機械默寫已經絕緣!
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讓筆者現實地認為,“言之有文”首先在于名言名句的積累,在于適當的時候引用適當的句子,而這樣的技巧也確實為學生的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贏得了不少高分。但又有一種聲音從未間斷地提醒自己:這樣的“言之有文”其實還不能“行而遠”!名言名句或者不那么有名的言與句,其引用的意義不在引用本身,而在于學生能夠直覺地發現可以引用的情境。譬如上面重讀《〈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一文,當引學生入作者孫文之境時,學生引用句中原文便如自己內心涌動著同樣的激情一般,因而其言皆如出自我之口,其意皆如出自我之心。以后遇到慷慨悲壯之境時,這些句子或可直覺地反應出來。
因此,筆者以為:注重技巧而不囿于技巧,基于感性認識而抵達哲學認識,是謂“行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