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煙林中學高蓓
課堂教學內容確定與實施的典范
——聽《晏子使楚》有感
☉江蘇省宜興市煙林中學高蓓
王榮生教授主張要從教學內容角度來觀課評教,他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主要的標志是教學內容正確并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他提出要重點關注“教師想教什么——教師實際在教什么——學生實際在學什么”。這樣的一組關聯為我們的觀課評教提供了有效的模式。下面我們就根據這一模式來觀察和評點邵榮老師的一堂文言文教學課。課如其人,就像邵老師本人一樣,幽默風趣,自然真實。明確的內容、清晰的版塊、簡潔的線條、有效的引領、有力的小結,讓我們欣賞到了邵老師的語文課堂明快扎實的教學風格。
作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二課時,教者首先出示了課堂學習目標,也可以說是學習任務。課堂指向十分明確,“析晏子人物形象,品晏子言辭技巧”。
1.教師實際在復習“如何介紹一個人物”
師:我們今天來學習《晏子使楚》第二課時。今天有兩個學習任務:析晏子人物形象,品晏子言辭技巧。先來說說晏子這個人吧。
生:一個善于辭令的人。
師:好的,用我們學過的介紹一個人的方法吧,人、時、地、事、績。
生:(由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說)晏子,春秋后期齊國人,今山東高密,是個使臣,可以說是外交家。
2.教師實際在滲透“外交言辭技巧”
師:說起外交家,你們知道我們新中國的總理周恩來嗎?他就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有野史記載兩則有趣的故事。外國人想要侮辱中國人,就問周恩來,為什么你們中國把人走的路稱為“馬路”啊?周恩來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這是什么技巧,你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這叫雙關,諧音雙關。再如外國人又說,你們中國人走路總是低著頭,不像我們外國人總是昂首挺胸的。周恩來又回答,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而你們走的是下坡路,所以你們是昂著頭,我們是低著頭。這是什么技巧呢?這也是雙關,叫作語義雙關。用雙關的方式說話,有文采,機智幽默。
(課文開講之前,教師不急著把學生引進課文,而是宕開一筆,插進野史趣聞。這個細節能夠立即調整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更為巧妙地醞釀課堂教學氣氛,點示“外交言辭技巧”。這是對外交辭令的介紹,不僅讓學生長了見識,了解了雙關這樣一種說話的方式,也拓展和勾連了本課學習內容,相似的外交家的風采展示,對知識學習和人物認識有一石二鳥的效果。)
3.教師實際在教品言辭技巧,析人物形象
教學片段:
師:讀探討題:楚王是侮辱晏子,還是侮辱齊國?
生:通過侮辱晏子來侮辱齊國,兩者皆有之。
師:但是晏子沒有被他侮辱,原因是什么?
生:善于辭令。
讀重點段落:晏子對答楚王的話。
(點評:此處不蔓不枝,對于整篇文章而言,教者需要去枝蔓,存主干,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據教學的重點,選擇段落來讀,可不全面鋪開。這樣既節約時間,又突出重點。這在于教者明確的選擇性,怎樣不面面俱到,怎樣選擇重點,如果沒有精心的設計,的確很難理出頭緒。)
師:下面請看這段里面,哪些地方體現出他善于辭令?(主問題設計)
1.嬰聞之得無(委婉)。2.避席對曰(態度謙和)。3.類比手法的學習(不卑不亢)。
這里是如何過渡到總結晏子的人物形象的,因出教室未聽到。
腦筋急轉彎,這是一個很好的抓手,增加學習趣味,在趣味性的學習中達成理解類比的目標。你將這里類比的物,換成人來看看。
對于檢測學生對這段文字是否理解,學習必然是一個由難到易的過程,通過三次變化來達到目標。雖然這三次回答問題的學生均小有難度,但能看出問題正因為不是一望而知的翻譯,才令學生有了思考的空間,否則怎么叫作腦筋急轉彎呢?
齊國人在齊國是良民,在楚國就是個盜賊,人還是這么個人,品質卻變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的原因嗎?
4.教師實際在教從歷史故事中獲得人生哲理
探求楚王怎樣才能不反取病焉?
這個問題有些難度。當然簡單地說,就是楚王不侮辱別人,別人自然也不會侮辱他。不如換成:楚王為什么會沒撈到好處,而被侮辱了?這很類似于黃厚江的《黔之驢》,換視角來思維,可以站在虎的角度,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同樣此文可以從楚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獲得啟示:侮辱他人,必會自取其辱,這侮辱是自找的;不能太狂妄,愚蠢。但也算不得倚強凌弱。
上海的李海林老師曾經提出,要建設“依文本設計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形態。他主張語文課堂要“搞活動”,在活動化的課堂里,不是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告訴學生,學生理解并記住教師的這些理解,而是教師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語文生成能力,提高素養。
邵老師的這節課,就是一種由教師設計而由學生完成的“活動化”的語文課堂。整堂課,學生在教師簡單又大氣的教學設計中進行學習。
通過介紹人物的“人、時、地、事、績”了解了晏子,更知道了怎樣介紹一個人物乃至于一個作家,集中而規范。通過聽周恩來的外交故事,不僅領略了外交家的風采,更懂得了外交言辭技巧中的“諧音雙關、語義雙關”等策略。通過思考老師拋出的主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晏子善于辭令”,自己圈畫批注,小組討論合作,探討出從不同角度可表現一個人的“善于辭令”來自委婉的用詞、謙虛的態度、類比的手法,再進一步總結出晏子這個人物是如此機智善辯、不卑不亢、忠心愛國等性格特征及人物形象的有力的概括提升。
在現場聽課,我感覺到我是學生中的一員,我實際上也學會了語文知識學習的一大規律,尤其是對寫人的文章,不管這樣的文章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抑或是學生的作文。寫人永遠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大項。并且知道了怎樣寫人,比如本文就是扣住晏子最大的特色,即突出的言辭技巧來寫。知道了如何分析言辭技巧,可以從態度、用語、手法等角度來分析。
當學生所學的與教師想要教的內容比較一致時,我們就可以說,教師所確定的教學內容是合適的,這樣的語文課堂是有效的;如果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又習得了一些方法,真正地“學會做一件事”了,那么這個課堂就是高效的了。
本文系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農村初中小班化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批準編號B/B/2013/ 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