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西部地區產業自我發展能力測度
王歡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與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相關的概念和理論,解析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的內涵,從產業自我發展的現狀和潛力兩個角度構建西部地區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綜合指標,產業自我發展現狀主要從產業結構水平、經濟效益水平及能耗和環境代價3個方面進行構建,產業自我發展潛力主要從基礎設施建設、物質人力資本積累、消費需求能力、私營企業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5個方面進行構建,為各省市自治區提高產業自我發展能力提供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比較優勢;競爭優勢
一、引言
西部大開發戰略目前已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在過去十年奠定基礎階段中,西部各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重點加強基礎建設,培育特色產業增長點,在國家政策強大推動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交通、電網、水利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也明顯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也初見成效,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也逐漸形成規模,這些成就為西部地區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但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區之間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存在很大差異,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而“產業發展水平正是造成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各地區只有依托西部大開發戰略尋找出一條適合自身自然和社會條件的產業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本地區的產業發展能力,在現階段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外部資源,通過創新不斷增強本地區產業長期發展的能力,實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形成產業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不斷改善產業發展外部環境的同時增強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這將對于提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是極其重要的。
本文首先解析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的內涵,然后據此構建產業自我發展能力指標,在每個指標下尋找定義準確、可以從統計資料中直接獲得或通過簡單計算而獲得的基礎指標,這些基礎指標都能從本質上反映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狀況,明確西部各地區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使落后地區積極尋求創新和改變,從本質上使自身擺脫自然資源和行政約束,實現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最終提高地區的產業發展水平。
二、產業自我發展能力指標構建
產業自我發展能力測度指標從產業自我發展的兩個方面展開,即產業自我發展的現狀和產業自我發展的潛力。(見表2.1)
第一個測度角度就是在現階段產業自我發展的現狀,各個地區的產業所呈現出來的發展現狀是地區產業未來發展的基礎能力的表現,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測度,即產業結構水平、產業經濟效益水平及產業能耗和環境代價。
首先是產業的結構水平,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水平衡量了在社會生產中該地區與其他產業的生產技術經濟聯系與數量比例關系,根據產業結構演變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不斷下降,而第二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衡量各地區的產業結構水平明確各地區的產業結構現狀,也為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地理環境、人口規模、資源條件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產業的經濟效益水平,該指標衡量了各地區產業對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通過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和單位工業增加值3個基礎指標進行刻畫,勞動生產率是通過地區生產總值除以總就業人口獲得,資本生產率是通過地區生產總值除以地區資本形成總額獲得。
最后是產業能耗和環境代價,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既要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會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產業的自我良性循環發展要考慮到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代價,如果現階段產業的發展以大量能耗和過度污染環境為代價,那么這種產業發展注定是不可持續的,是不可能獲得長期的發展動力的。

表2.1 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綜合指標構建
第二個測度角度就是產業自我發展的潛力,盡管產業自我發展的現狀決定了產業未來發展的基礎,但產業所在地區的外部環境為產業未來發展提供的環境會改變產業未來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水平,這些因素可能現階段還未發揮其作用,但這些因素都會增長產業自我發展的潛力,是產業未來發展的動力來源,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對產業自我發展潛力進行測度。
首先是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這里主要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西部地區是許多自然資源的聚集地,擁有豐富的礦藏,但同時位于內陸中心地,交通運輸成本很高,市場接近性比較弱,西部地區的產品銷售到發達地區的成本較高,發達地區對西部地區市場的滲透也因交通運輸成本太高受到阻礙,雙向的影響導致西部地區很難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阻礙西部地區產業的發展水平。同時,由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大大降低運輸成本也會導致產業集聚現象,由此而出現的規模經濟和地區專業化都會提高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因此,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成為制約產業未來發展很重要的因素。本文通過鐵路網密度和公路網密度兩個基礎指標即單位土地面積上的鐵路和公路里程數衡量各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其次是物質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積累狀況。物質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物質資本作為生產的重要要素,任何形式的經濟增長
都依賴于物質資本積累。國內大量經濟學家都通過實證方法證實物質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產業的發展也依托于物質資本積累,物質資本積累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所能夠采用的設備和技術水平,這些又直接決定了產業的發展水平,本文采取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測度資本積累水平的基礎指標。人力資本理論強調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各種知識、技能和健康素質等都是影響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專業化水平,增加勞動者的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的效益,增強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人均教育經費指標直接衡量了該地區為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所投入的教育資金。
再次是收入和消費水平。本地區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反應了本地區的市場需求能力,任何產業產品的生產都是為銷售而生產的,本地區市場需求能力越高,越能刺激本地區的企業提高生產能力,促使其改進生產技術水平,進行各種形式的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在獲得競爭力的同時,也促使該地區產業根據需求結構進行調整,優化了地區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還有是私營企業的發展水平。私營企業是完全地自負盈虧,自己籌集資本,進行生產,獨立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這種其自身的屬性決定了私營企業會充分從成本收益的角度進行投資生產決策,盡可能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有效避免資源的浪費,從而才能獲得更高的利潤,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私營企業產值在地區經濟所占比重的上升會增強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促進具有創新和發展能力的企業不斷發展,從而帶動與其具有關聯的企業不斷發展,從整體上提高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最后是技術水平。產業技術創新會加快產業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將新技術應用于生產經營活動中,實現科技工作者和企業的生產經營者的有效協作,共同努力更新技術結構,提高生產效益,開發新產品,改變經營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拓新的市場并實現更多的利潤。本文采用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占GDP比重衡量技術的市場化程度,反映了將科研成果通過市場機制應用到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規模,新技術能真正應用到生產經營中的程度。同時還采用了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這個基礎指標,衡量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具有積極的作用。高新技術產業會對傳統產業的生產設備和管理方法進行改造,以達到節約能源、降低環境污染,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產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將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分解為產業自我發展現狀和產業自我發展潛力兩個方面,然后在每個方面下尋找基礎指標對西部地區各省市的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的綜合指標進行重新構建。
產業自我發展能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本文所采取的指標可能僅僅反映了產業自我發展能力的某些方面,指標構建的合理性上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都是后續研究需進一步改善的部分。
參考文獻:
[1] 吳群剛,馮其器.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建構西部地區可持續的產業發展能力[J].管理世界,2001(4):43-54.
[2] 林毅夫.自生能力、經濟轉型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J].經濟研究,2002(12):15-24.
[3] 廖國民,王永欽.比較優勢與自生能力的關系[J].經濟研究,2003(9):32-48.
[4] 趙建吉.基于資源稟賦、技術學習的企業自生能力構建[J].商業研究,2008(11):67-69.
[5] 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75-86.
[6] 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4):41-55.
[7] 洪銀興.可持續發展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8] 黃茂興,李軍軍.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7):
143-151.
[9] 劉生龍,王亞華,胡鞍鋼.西部大開發成效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J].經濟研究,2009(9):94-105.
[10] 潘士遠,史晉川.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2(7):754-786.
[11] (美)邁克爾·彼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2] 原磊,邱霞.三大財富平衡與中國產業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1(2):58-67.
[13] 張其仔.比較優勢的演化與中國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8,(9):58-68.
[14] C.A.Hidalgo,B.Klinger,A.- L.Barabási,R. Hausmann.The Product Condi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J].Science,2007,( 317).
[15] Ricardo Hausmann,and Bailey Klinger.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R].CID Working Paper No.14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