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揚琴教學在各個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中普及,成了一門必不可少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本文從揚琴教學中情感因素的培養和氣息的運用、因材施教及合伴奏能力的培養,以及從教與學的角度因材施教的提出新的教學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使揚琴教學更趨科學化、系統化。
關鍵詞: 高校揚琴教學 ? ?教學方式 ? ?專業訓練
當今揚琴藝術的迅速發展對揚琴教學領域有著深深的影響,各種新的演奏技法及教學方式應運而生,涌現出許多新觀念、新內容,并受到美學、哲學和藝術思潮等其他學科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傳統的揚琴教學模式遠遠跟不上當代文化多元化的腳步。從教學制度、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甚至是教學管理來看,揚琴教學可從基礎教學出發,積極消化和吸收不同風格的優秀揚琴演奏技術,建立較全面的揚琴教學信息庫,加強教學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完善教學思維方式,使專業訓練更趨科學化、綜合化。
一、揚琴教學中情感因素的培養和氣息的運用
《樂記》中記載道:“凡音者,生人心,情動于中,放情于聲。”音樂的本質是人類思想感情的表現,是人類思想感情交流的高層次活動,在揚琴教學中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完成揚琴基礎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也是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正如黑格爾所說:“在音樂中,外在客觀性的消失隨即帶來的是作品與欣賞者分離的消失。”于是音樂作品便滲透人心合二為一了,這正是音樂最情感藝術的表現。音樂若是離開情感的表現,就喪失了音樂的特殊功能。其魅力就在于音樂作品創作和表演功能所產生的美感效應。比如《蘇武牧羊》通過揚琴揉弦、滑彈等技巧的運用,表現蘇武被流寇十九年還能堅貞不屈的高尚民族氣節。此曲如歌如泣、抒情豪放,音調富有感染力。一件音樂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教育人、感染人,并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因此,首先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在音樂領域里的美感需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樂曲演奏技法,還必須要求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風格特點,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時代情感,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情趣,并讓學生調動真實情感,有意識地體驗沒有經歷過但能在作品中感受所需表現的情感,并通過演奏表達出來。其次,單純的技巧基礎訓練是枯燥無味的,無法讓學生產生興趣,更談不上情感體驗。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情感體驗的心理機制,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心情愉悅,使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并在由此所帶來情趣作用下得到美的享受,同時獲得必要的知識。最后,音樂教育是以情感人的教育,它存在于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要想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教師的情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這是占主導地位的。在努力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同時,與學生及時溝通并建立感情基礎,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情感,啟發學生用心靈感受音樂,讓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輕松美好的環境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是學生理解美和感受美的重要途徑。課堂氣氛的和諧愉快,教師表情姿態的親切自然、教學的準確示范,語言的規范形象等,都可以讓學生消除思想障礙,產生好的心境,有優美感、高雅感,才能正確地感受作品,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氣息的運用跟情感的表達是息息相關的,同時在揚琴演奏和教學當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的氣息,也就是呼吸,是從事各種活動的力源之一,在樂器的演奏過程中自然離不開它。揚琴在演奏過程的情感表達中,氣息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在演奏技術上達到一定水準,情感上得到完美的表達,還要引導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如何恰當把握氣息的運用。從技術上講,氣息作為演奏動力的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調節手、臂、腕及身體各個施力環節支撐力,協調各環節之間關系的能力,而且能夠調動人體深層的潛在能量,使得演奏中身體動作與之相輔相成并密切配合。氣息的運用如果不暢通,就會導致演奏音色缺乏內涵、外在演奏的不和諧,更不能打動觀眾。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方面,氣息運用對聲音力度上的控制。揚琴作為彈撥樂器,演奏起來不同于吹管樂直接用氣發聲,揚琴演奏是通過琴竹碰撞琴而弦間接發生的,因此這對聲音控制更有難度。在演奏中,要做到強而不躁,弱而不虛,除了運用正確的擊弦方法和演奏方法外,氣息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演奏強音時,將琴竹舉起的同時吸足一口氣,隨著琴竹發力觸弦的同時把氣吐出,下沉集中到琴弦上。由此發出的擊弦聲會更加飽滿集中。反之,用再大的力單憑手上單純的下擊動作,聲音會較干扁、浮躁,演奏會顯得吃力被動。在處理弱奏時往往容易被學生忽視,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造成飄浮不定、虛而不實的現象。要做到音的弱而不虛,其實往往比演奏強音更難控制,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運用氣息對腹部的控制,適度地擴展前胸和收縮小腹,并且增強腰腹部的支撐力,時刻保持相對緊張的狀態,將氣息的控制貫穿于樂曲的始終,這樣才能達到想要的聲音要求。另一方面,氣息運用對聲音音色上的控制。演奏中音色的掌握與變化,會讓樂曲更加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何根據不同風格的樂曲調整音色的變化,就音色而言,加強藝術的處理與氣息的運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演奏抒情緩慢的音樂時,要求音色柔和細膩,深邃且含蓄,呼吸幅度及氣息量可以稍加控制,氣息要求平穩柔和,才能讓旋律富有線條感,音樂更具有說服力。當我們演奏明朗歡快的旋律時,音色要求清脆明亮,干凈利落,要有點的感覺,這時候就要求氣息適中,將氣息保持在腹部的位置,吸氣吐氣的同時掌握好與節奏的配合點,這樣才能讓歡快的樂曲更加生動,富有活力。當需要表現慷慨激昂的情緒時,對于音色的要求必須是渾圓沉穩,扎實飽滿。這個時候我們要將氣息下沉,呼吸點也盡量相應做下移調整,氣息力度增大。這樣表現出來的音樂大氣而不失細膩,富有感染力。
二、因材施教及合伴奏能力的培養
揚琴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材施教十分重要。在對不同水平學生培養揚琴技法的同時,與之相輔相成的便是教材的合理安排,二者不可偏頗。我們可以將揚琴教材分為練習曲、樂曲、基本練習三大類。一般來說,練習曲的選擇可以是旋律性較強、對于某種技法或技巧的訓練有較強的針對性的樂段。樂曲是融音樂與技法技巧為一體的,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基本練習通常是一些節奏型組合,比如說本子練習、墻上練習。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材的應用和安排上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必須針對每個學生的主要問題、具體條件和訓練的發展情況決定。根據當代揚琴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運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教材:一類是傳統、現代、移植、多元風格的教材,如《揚琴考級曲目》、《世界名曲揚琴曲選》、《木卡姆揚琴曲45首》等;二是獨奏、伴奏、重奏等各種演奏形式教材的安排,如《中國揚琴總譜集》、《揚琴二重奏曲集》、《揚琴伴奏曲集》等。學生通過這些教材的學習,能較系統地掌握各種不同作品的地域色彩及風格特點,并結合相關的音樂學科知識的培養,運用到實踐中,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認知姊妹藝術的密切關系,拓寬藝術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表現能力。
由上可知,在揚琴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獨奏能力,還要注重對學生合奏、伴奏能力的培養,適應中小型民樂隊,能夠相輔相成地提高學生專業水平,使其成為更全面更有能力的演奏者。在中、小型民樂隊中,揚琴作為指揮的角色通常是以樂隊的核心面貌出現的,并以其寬廣的音城和中和的音色等特點,成為民族樂器中常見的伴奏樂器。對學生伴奏能力的培養是需要通過大量合奏和伴奏的舞臺實踐而得到鍛煉的。我們可以先通過練習重奏、合奏、伴奏的樂段或曲目進行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可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和節奏感,同時建立學生對多聲織體、和聲復調的演奏能力、多聲部音樂的欣賞能力等概念,從中培養學生整體協作、默契配合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對音樂完整性的把握能力,讓他們在藝術上變得更成熟。與此同時,嘗試多種樂器進入課堂,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團隊配合能力以后,可以嘗試讓竹笛、二胡等姊妹樂器進行合作教學。讓學生熟悉了解各種不同樂器的結構及音色特點,加深學生對不同樂器的調式概念的理解;通過配合其他樂種的旋律走向,配置一些簡單的和聲。在特殊的樂段中培養學生使用揚琴的琶音、頓音等特殊技巧,使學生能夠挖掘揚琴樂器的潛力,進一步感悟到揚琴所載負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揚琴專業教學無論是在專業院校還是綜合院校都是一門極富技術性、藝術性、科學性的學科專業。揚琴教學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時也富有極大的彈性,其培養目標是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當代的揚琴教育制度相結合再納入到教學中,在教與學之間找到一個切入點,減少揚琴教學中的盲目性和模糊性。揚琴教學的目的不但是讓學生了解演奏知識與原則、掌握演奏技巧和風格,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具有創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著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洞察力、意志力、空間想象力和概括能力等。揚琴教學是以傳授和引導學生掌握揚琴理論知識、基本技能、技法體系為主的活動。其教與學的主要意義不僅是實現演奏目的的基本途徑、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教與學過程中,它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和繼承。
當代高校揚琴教學的教育性是至關重要的。揚琴教學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產物,它不同于物質生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與各個民族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與美學、哲學、宗教有著緊密聯系。中國揚琴教學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已逐步開始了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的進程。當代揚琴的教學需要我們不斷實踐和總結,在進一步提高認識和掌握揚琴教學規律能力與提升水平的同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揚琴教育體系是我們的重大責任。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揚琴教學會更加嚴謹、更加先進、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唐靜,蓋甜.淺談揚琴的教學語言[J].音樂探索,2006(1).
[2]張志遠.論中國揚琴的教與學[J].樂府新聲,2007(2).
[3]張強.試論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師揚琴教學改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4]王麗.揚琴教學中情感因素的培養[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5]劉欣鑫.我對揚琴教學的思考——氣息運用在揚琴演奏中的重要性[J].天籟,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