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懷遠第二中學 黃蕾蕾
問題教學法在生物課堂中的應用
安徽省懷遠第二中學黃蕾蕾
摘要: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主線來實施教學,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分析、討論,得出正確結論,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生物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97-01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主線來實施教學,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分析、討論,得出正確結論,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要使學生喜愛并投入參與教師提出的問題,問題本身要富有科學性,邏輯性,啟發性,教育性。讓學生在煥發生命活力和生機的生物課堂中樂學,愿學,會學。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問號是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因為有問才有思,有思才有果。由于問題的存在,學生就會去積極思考與探索。也就是說學生并不是從老師那里直接接收知識,而是在老師設置的問題的引導下自己發現知識,從而經歷了一個由無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釋疑,釋疑而心怡的過程。但這不等于說老師的角色可有可無,老師應該定位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為只有在老師適當地點撥,必要地補充和不斷地總結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才能得以升華,最終將知識系統化。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老師用疑問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如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授課伊始老師提出:假如你像小說中的魯濱遜那樣,流落在一個荒島上,隨身只有飲用水,一只母雞,一些玉米,你會選擇下面哪種生存策略來為自己贏取更長的等待救援時間:①先吃雞,再吃玉米。②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后吃雞?問題一出,便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過來,使學生盡快“入戲”,打開思維的大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三)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利用問題式教學,把一個一個的知識要點以問題化的形式逐漸展開并呈現給學生們。當他們知道了“是什么”,“為什么”的時候,教師就把授魚教學成功轉化為授漁教學了。如在幫助學生理解“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的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這句話時,老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①染色質(體)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②染色質、染色體分別是什么狀態的?③在細胞周期的何時期,遺傳物質以染色質的形式存在?為什么?④在細胞周期的何時期,遺傳物質以染色體的形式存在?為什么?⑤染色質如何變成染色體?染色體又如何回到染色質的狀態?
(一)問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學生的生物知識,不僅源于課堂,還源于生活實際。因此教師要做好生活資源的開發和積累,尋找生活與生物知識的契合點,以此來設置課堂問題,為課堂教學服務。當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知識,發現所學的生物知識有“用武之地”了,有實實在在的應用價值了,他們學習生物學科的動力和勁頭就十足了。如在學習“酶具有高效性”這一知識點時,老師可以提問: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更易去除衣物上的奶漬,血漬和脂質污漬?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二)把握好問題的難度梯度
問題設計得淺顯,學生“伸手即可摘到果子”,沒有思維空間,降低了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同時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只能停留在表面,難以靈活運用;問題設計得偏難,學生力不從心,百思不得其解,出現無應答的現象,降低其學習的自信心。因此,創設的問題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思維水平來設計,合理搭配,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設置具有一定難度梯度的問題可使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綜合,循序漸進地得到挖掘。如在學習“蛋白質的結構”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串進行教學:①氨基酸和蛋白質之間是什么關系?②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具有什么特點?種類如何?分類如何?③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這一問題又可分解為以下幾個小問題:ⅰ氨基酸分子互相結合的方式是什么?ⅱ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是什么?ⅲ什么是二肽?形成過程是怎樣的?脫去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同理三肽,五肽的形成呢?ⅳ什么是多肽?肽鏈?n個氨基酸形成一條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④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是什么?問題層層深入,逐漸細化,符合學生認知的一般規律。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影響很大,為了使提問真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回答后,教師一定要及時恰當地對其答案有所反饋,對其回答進行點評和更正,切忌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學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回答究竟是值得稱贊,還是有待改進,甚至應當糾正,因此教師的評價用語不能單調,乏味,如“好,嗯,不錯”,這種評價會讓學生反應平平,不能起到激勵和促進作用。另外評價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評價,才有利于學生對評價的認知和接收。正確的回答應得到肯定;不完整的回答,老師可以通過轉向另一個或另幾個問題來點撥學生,引發其深入思考,使其在不斷地爭辯和比較中明確認識,獲取真知。問答過程中要多表揚,多激勵,少指責,少批評,讓他們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投入學習,激發其長久的內在的學習積極性,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物知識的學習當中。
參考文獻:
[1]馬昌法,《實踐課程改革實施“問題教學”》[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4
[2]潘世墨,《在課堂講授中引入問題教學的探討》,上海高教研究[L],1998,(2)
[3]任紅艷,李廣洲,《理科“問題解決”教學的反思》,《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