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昆
歷史視野中的政治家形象
■張 昆
政治家是掌握國家權利、決定國家命運的政治領導人。政治家的形象,是指國民對政治領導人的綜合評價,或政治領導人給國民留下的總體印象。自有政治以來,在國家治理和政治運行中,政治家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成功的政治家往往會在其政治生涯中展現出良好的社會形象,在國內外民眾中享有很好的口碑。而失敗的政治家則恰恰相反。歷朝歷代,政治家無不重視其形象的塑造,希冀以此營造堅實的合法性基礎,獲得大家一致的認同,所以,對形象的重視,古今一理,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下,政治家對其應然形象的理解和追求,存在著相當的差異。
在農耕時代,東西方各民族基本上處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雖然在歐洲部分地區的特定階段實行奴隸制民主制,但其他絕大部分地區采取的是君主專制制度。國家的全部權力集中于國君之手,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生死殺伐皆取決于君主一人。君主的決斷很少受到其他因素的阻擾,但為了統治的合法性,君主還是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馬基雅維利認為,政治家要實現自己的目標,離不開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好感。這種好感、友誼主要取決于統治者的形象。統治者形象主要是由其道德品質決定的。統治者具備各種美德固然是再理想不過。但是,由于君主周圍的盡是些自私自利、背信棄義之徒。完美的品德反而會成為君主的拖累。所以,對于一個君主說來,事實上沒有必要具備完美的品德,“但是卻很有必要顯得具備這一切品質”。在可能的情況下,他應該用美德善行去實現目標,同時還要時刻準備著取得“邪惡的權力”,但不要因此“獲得一個邪惡者的名聲”。
一般而言,農耕時代的君主形象有相當程度的距離感、神秘感、莊嚴感,因而具備了半人半神的屬性。在農耕時代,時空遼闊,傳播速度慢、成本高,社會動員不易。由于權力與傳播的高度一體化,政治家與臣民間的信息不對稱。權力越大,掌握的信息資源越多,而孤陋寡聞的人,則處于權力的邊緣。統治者不僅消息靈通,而且直接控制著信息擴散的范圍與節奏。民眾獲取的政治信息少,清晰度低,統治者與臣民距離遙遠,以至存在認知的空白,增強了想象的空間。于是統治者在人民心目中,形成了帶有距離感、神秘感、莊嚴感和敬畏感的政治形象。
工業時代的特征,是城市化和全球化。商品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聚集在都會地區,教育及傳播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傳播技術壓縮時空距離,各地聯系日趨緊密,人民的信息渴求越來越強烈。而基于商品經濟的平等意識、自由權利的發展,使得政府權力受到越來越大的制約,削弱了政府對傳播媒介的控制,人民比過去任何時候知道的都多,這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農耕時代的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消減了專制政治的神秘色彩。
由于去除了政治神秘性,壓縮了政治時空,統治者與人民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政治家的個性魅力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馬克斯·韋伯把魅力理解為“一個人的非凡品質”。政治家具備了這種品質,就會產生吸引大眾的魔力。政治魅力可表現為沉著冷靜、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無人匹敵的領導能力、高尚的道德、卓越的演講才能、優雅的風度、學識淵博、多謀善斷、幽默與機智及其對復雜政治局面的正確判斷等等。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形象就非常好,人們這樣評價他:“既具有一顆火熱的心,又兼有某些只有在但丁和馬基雅維里身上才能發現的靈敏的意大利天才。”法國革命者羅伯斯庇爾是當時最富魅力的演說家。當時有很多記載,說他的演講會引起非常熱烈的響應,當他作完長達數小時的演講走下講臺時,爆發出來的已不再是掌聲,而是抽瘋似的跺腳聲,這是一種宗教的熱情,一種神圣的狂熱。
政治魅力雖然超凡脫俗,但與農耕時代的神性不能同日而語。工業時代,政治家雖然高高在上,但不再遙不可及。親民隨和,多才多藝,嚴格自律,與民同樂,勤政敬業,開放包容,是政治人物拉近與民眾距離、贏得民眾認同的訣竅。政治家雖然品行卓越,智慧超群,但是可以親近、可以信賴的人。
信息時代徹底顛覆了農耕時代、工業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由于傳統媒介的全面普及與官方監控的放松,特別是上個世紀末網絡媒體的崛起,一個幾乎不受權力系統管控的社會媒體系統迅速普及。人人都有攝像頭,人人都有麥克風,傳統的傳受對立的傳播關系,被徹底解構。信息傳播無所不至,無孔不入,滲透到社會系統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政治生活越來越平凡,越來越透明。統治者與民眾在信息資源占用與傳播方面日益趨向于對稱。由于時空的極度壓縮,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政治家的行為以特寫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根據政治議程以連續劇的方式展現,充滿了戲劇色彩。
由于政治過程越來越去神圣化,政治家及其政治行為越來越歸于平凡。一般民眾越來越不相信神鬼,對于自己熱愛的政治家,民眾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追星族。政治家雖然越來越像明星,卻也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與民眾平等的可愛的平凡人。從他的身上,也可以找出不少毛病。他們也像一般人那樣喜怒哀樂,一樣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興趣偏好。在這個背景下,政治家的形象策略發生了改變。政治家們比過去更在意一般大眾的喜好,更愿意與民眾零距離接觸,愿意制造更多在鏡頭前亮相的機會,通過亮相,展示自己的個性、勤勉、博愛、責任和才華,以增強民眾對自己的親近感,提升人民對自己的好感度。
在現實政治中,很多政治家成功地型塑了理想的形象。俄羅斯總統普金刻意表現的赤膊肌肉秀,駕駛戰斗機,與柔道高手過招,以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復克里米亞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俄羅斯民眾對一個振興祖國的強人總統的期待,對于國外公眾而言,更是彰顯了令人敬畏的形象特征。習近平執政以來的霹靂反腐,訪貧問苦,挽褲腿打雨傘視察,慶豐包子鋪的親民秀,與彭麗媛的恩愛出訪,在國際舞臺上的高調發聲,一路一帶的戰略布局等,在大眾面前展現了大國元首的高瞻遠矚和鐵漢柔情,一聲“習大大”,表明了普通民眾對他的高度認同。
信息時代的政治家形象,不僅取決于政治家自身的品質操守和形象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各種媒介的傳播,而且后者的影響越來越大。
總之,在政治日趨戲劇化的信息時代,政治家形象成為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每個政治家都想在國內外公眾面前樹立一個理想的形象,以增強自己的感召力、公信力、親和力和影響力,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政治家形象呈現取決于三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政治家本人的人品和行為,好的品質及符合社會期待的杰出行為,會給人們留下好的印象;二是媒介報道對政治人物的形象特質的放大效應;三是民眾的判斷力,政治家建構形象的努力,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為民眾所接受,取決于民眾的價值觀、欣賞趣味,受到民眾刻板印象的影響,只有與民眾喜好的最大公約數保持契合,政治家形象的傳播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