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啟武 曹 崟
海外華語廣播電視發展演變的共同軌跡*
■申啟武 曹 崟
海外華語媒體的演變與中華民族實力的興衰及海外華人華僑的地位休戚相關。由于群體文化和身體特征都與所屬國支配群體有很大差異,海外華人華僑身處陌生的環境之中,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都受到母國興衰的影響。因此,母國實力的強大是海外華人華僑生存的隱形后盾。早在明清時期,海外華人社會已逐步形成,大量國人不堪封建社會為壓迫及帝國主義的壓力,紛紛尋求各種途徑不斷涌入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等地區。這一時期的海外華人大多為契約勞工,社會地位低下,且生活具有不穩定性。而且,由于中國的國際地位較弱,很多華人勞工的生存及生活得不到保障,加上語言方面的限制,海外華人華僑既無法完全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也難以形成較有影響力的華人呼聲。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廉價華工的大量涌入對當地勞動力構成威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相繼興起了大規模的反華工運動。而華人族群組織的渙散、華人華僑凝聚力的缺失使他們的呼聲得不到有效傳達。海外華人族群社會地位不高,生活十分艱辛,所以海外華文媒體的傳播力較弱。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開始復蘇,給海外華人社會帶來了發展的良機。一些華人企業家抓住機會,活躍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這些華人企業家不同于19世紀早期的傳統資本家,他們擁有對市場經濟的新認知,對企業運作的認知更為清醒。他們的出現造就了一批在市場經濟中久經考驗的華人企業集團。而華人經濟實力的增強無形中為華人族群媒體的出現提供了保障。出于政治、經濟、現實等各方面因素,海外華文傳媒大量涌現,華語廣播也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海外華人華僑面臨著更加劇烈也更加瞬息萬變的變革。在經濟上,越來越多的華人在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的同時,越來越趨向于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大企業化與多元化;在生活上,海外華人也逐步融入所屬國的現代化的生活之中;在母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提升的同時,海外華人在所屬國的政治權利與人身權利也得到進一步的保障。當然,這一現象的出現也導致了海外新華人對母國歸屬感以及對母族文化與價值觀認同感的降低。然而,這一時期,由于海外華人華僑政治、經濟地位的上升以及母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海外華語廣播在世界各地紛紛出現,為溝通華人族群與當地社會的信息溝通與情感聯系發揮了一定作用,得到當地華人華僑族群的普遍認同。如今,海外華人族群作為所屬國社會構成的一部分,與所屬國的融入程度越來越緊密。海外華語廣播電視的功能從信息溝通轉向了情感維系,成為海外華人華僑對母語社會的精神寄托。
海外華語廣播電視自上世紀30年代出現以來,其播出語言呈現出顯著變化。上世紀30年代,由于當時海外華人以廣東、福建等省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居民為主,在華人族群中的流通語言也多為母族社會的當地方言,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群體中,粵語、閩南語、潮州話等較為通行。因此,最初開播的華語廣播也多以粵語、閩南語、潮州話為主。由于移居華人中廣東人最多,發展也最為迅速,粵語廣播或粵語節目也最多。上世紀60年代華語電視出現之后,播出語言也同華語廣播類似。改革開放后,大量大陸移民遷往海外,海外華人移民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華人族群不再只以東南沿海少數省份移民為主,通用語言也由粵語等地方方言變成了中國通用的普通話。特別是隨著海外華語廣播電視與中國大陸廣播電視節目的合作日益緊密,普通話節目也越來越多,大陸的廣播、電視等節目成為海外華語廣播電視節目來源的一部分,CCTV以及一些省份的節目都可以通過海外華語廣播電視的平臺進行播出。
海外華語廣播電視制作能力不強,往往依賴節目購買維持正常播出。但是,早期的購買以臺灣、香港等地為主,與內地合作較少,所以海外華語廣播電視涉及中國大陸的信息不多。原因在于,一是海外大陸移民數量較少,對大陸的信息需求不甚強烈;二是中國大陸長期處于信息封鎖的狀態,海外華語廣播電視獲取大陸信息較為困難。自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移民大量增加,中國大陸的信息開放與自由流通程度逐步放寬,有關大陸的信息報道逐步增多。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時,海外華語廣播電視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度空前上升。也正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海外華語廣播電視與中國內地電視進行交流合作。起初播出中國內地的一些電視節目,后來與中國內地電視開始進行深層次合作,雙方通過資本融合,在海外共同創辦華語廣播電視媒體,中國內地電視臺不僅為其提供節目,而且參與資本運作。
早期的海外華裔族群由于語言不通、文化程度低,不能與所屬社會進行有效溝通,華語廣播電視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掃除了語言障礙,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也幫助他們在族群間進行日常的情感交流。隨著時代的發展,海外華裔的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受教育水平不斷增高,與主流社會的融合度更加深入,對當地社會的認同感增強。他們逐漸習慣于主流社會的行為方式與習慣認同,也越來越習以為常地接受主流社會的媒介為他們帶來的豐富的信息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海外華人華僑更傾向于選擇互聯網作為日常信息的接收與處理工具。
為了應對挑戰,海外華語廣播電視紛紛進入網絡。一種做法是與中國內地合作開播網絡電視。1997年美國銀視網絡電視與中央電視臺、黑龍江電視臺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的電視臺合作,通過網絡播出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的電視節目;同年,美國首家針對北美華人的IPTV中文網絡電視——麒麟電視也宣告開播,基于開放的國際公共互聯網和骨干網向用戶提供日常節目;2007年初,加拿大中文電視臺也開播了網絡電視頻道。另一種做法是通過與當地媒體機構的合作將節目在網絡上播出。歐洲無線衛星臺就與飛躍電視臺、辛伯利電視臺合作將節目在網絡傳播。
在海外華文華語傳播媒介中,華文報紙等海外華文媒體一直占據著主體地位,華語廣播電視則處于相對弱勢的局面。從縱向的時間軸看,海外華語廣播電視出現的時間晚于海外華文報刊。海外華語廣播電視誕生于上世紀30年代初期,標志是1933年于美國檀香山創立的華人播音局和檀華播音社,距今有80余年的歷史。海外華文報刊從1815年威廉·米憐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算起,迄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從橫向的發展廣度來看,華語廣播電視的覆蓋面也不及華文報紙。據統計,從19世紀初至2001年,海外共有52個國家和地區出現過華文報刊,累計總數4000多種。其中,2001年仍在出版的印刷媒體有500多種,每天出版的日報100多家,以報紙形式、定期出版的期報180多家,各類刊物230多種,而海外華語廣播電視在全球范圍內則只有70多家,數量相對較少。不僅如此,由于廣播電視媒介的特殊性,需要有特定的播出頻率頻道,且耗資較大,海外華語廣播電視主要集中在華人分布較密集以及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這種分布狀況與當地華人的生存環境和所在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
早期的華語廣播電視多租用其他電臺、電視臺的頻率頻道,一直缺乏獨立的播出平臺。隨著華裔族群經濟實力的增強及其在所屬國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的提升,現在大多數海外華語廣播電視都有自己獨立的頻率頻道。這一方面是因為海外華人經濟的強勁發展,同時也與華裔加入所在國國籍、融入當地社會有很大關系。因為從歷史上看,各國的廣播電視均被置于當地政策法規的管控之下,外僑很難涉足。只有加入所在國國籍,才能擁有創辦廣播電視的權利,他們的新聞活動也才會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近年來,隨著海外華文平面媒體的逐步衰落,華語廣播電視在地位有所提高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媒體競爭。如何應對這一局面,是擺在海外華語廣播電視面前的重要課題。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李 立】
*本文系廣東省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海外華人傳媒與華人文化建構”(項目編號:09JDXM86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