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哲 馬奇炎 岳 陽
文創特色突出的大學科技園之發展路徑探析
■周 哲 馬奇炎 岳 陽
作為全社會智力支持的主要來源和文化產品的主要供給方之一,大學創辦文化產業園,輻射帶動周邊文化產業發展,應是提升國內文化園區發展質量的路徑之一。這類大學文化產業園是在保持了傳統大學科技園基本屬性的同時,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為園區注入了文化內涵與創意特色,因此它們首先應當遵循傳統大學科技園的發展邏輯。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科技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①:
起步階段是1951年到1980年,這期間最著名的當屬大學科技園的鼻祖——1951年成立的美國斯坦福研究園以及1970年成立的英國劍橋科學園。數年之后,斯坦福研究園不僅成功孵化了一大批享譽全球的科技企業,還成長為美國電子科技工業的研發和制造中心——硅谷。
快速發展階段是1981年至1990年,這一時期大學科技園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十年間新成立了500多家大學科技園,使世界大學科技園的總數飆升至641個,它們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越發扮演起重要角色。
隨后,大學科技園進入了平衡發展的階段,從1991年至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涌現出了大量的大學科技園。特別是我國,截至2013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已經先后9次累計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共96家。
統觀國內外的大學科技園發展,其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②:1.依托大學的主要優勢學科和專業科研實力發展起來的大學科技園。2.兼容并包大學內部科研成果和社會前沿科技發展起來的大學科技園區。3.綜合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優勢資源發展起來的大學科技園區。例如,美國128公路產業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見,突出特色、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應是大學科技園發展的“三大法寶”。
傳媒大學文化創意園是中國傳媒大學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基地,依托大學獨特的傳媒優勢資源,是集教學、科研、創意項目孵化、文化科技類產業聚集、國際國內文化交流合作等為一體的文化創意園區。園區地處“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產業走廊”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傳媒大學規劃中的“環中傳文化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是連接大學與北京市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紐帶。
園區內建有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師生轉化教學科研成果的創新平臺,同時也是北京市創業孵育協會會員單位和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專業孵化基地。孵化器有明確的項目入孵評審機制和孵化成果評審機制,確保了入孵項目(企業)的創新性、成長性與市場導向。而項目涉及的產業領域也被嚴格限定在文化創意、傳媒科技等相關領域,如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新媒體、廣告、文化會展,以及藝術品交易、動漫、游戲、數字技術、演藝娛樂等。目前,在孵項目共計31家,其中校內師生項目、校友項目和社會項目所占比例基本相當,從而保證了孵化器服務學校與服務社會的雙重職能。
園區新近落成并投入使用的傳媒精英總部是文化創意園的旗艦項目,目標入駐對象為文化傳媒和科技類的研究機構和精英企業;同時,總部為文化產業孵化器設立加速專區,為在孵企業搭建更加寬廣的成長和展示平臺。
1.緊跟政策,把握方向
國務院于2009年頒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隨后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類指導性文件紛至沓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時,又著重指出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高校主辦的文化產業園區就更加要注重夯實“官產學研用”的互動轉化平臺,通過設置領域準入門檻、布局分層業態和完善產業鏈條,真正發揮產業集聚功效。同時,由于此類園區存在前期投入大、回報慢但社會效益好的特點,其發展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園區管理方要認真研究各項政策文件,確保園區的發展方向與政府的發展導向保持一致,在積極申報各項扶植政策和獎勵補貼的同時,不斷提升園區資質。
2.定位清晰,特點鮮明
文化產業涉及多個領域,園區的發展如果“來者不拒”就會因同質化而喪失自身的比較優勢,所以大學文化園區更應依托自身的學科優勢,通過明確產學研轉化的重點方向和把握入園企業(項目)的涉及領域,實現有針對性的產業集聚,培育獨特的文化氛圍。例如,人大文化科技園主打版權貿易同時提供版權爭端調解服務;傳媒大學文化創意園主打文化傳媒又兼具科技元素等。
3.深挖資源,協同創新
大學的師資力量是其發展產業園區的核心推動力,社會企業也正是因為大學的品牌號召力才集聚于此。因此,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筑巢引鳳,是園區發展的首要任務。園區管委會要積極謀求與學校相關部門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在此基礎上與教學科研單位簽訂科研成果轉化協議,使園區成為學校產學研成果轉化的唯一平臺和渠道。同時,要充分調動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投身產學研轉化的熱情,使這些機制真正落在實處。在這方面,斯坦福研究園的激勵政策值得借鑒。
斯坦福大學允許教師和科研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到公司兼職從事開發和經營活動,還可以有1—2年的時間脫離崗位到硅谷創辦科技公司或到公司兼職。在成果轉化方面,如果是教師本人將其在大學內取得的科研成果向公司轉移,學校則會與其簽署許可合同,僅從成果所得的知識產權收益中提取10—15%;如果學校的應用性成果在問世1年之后仍未向企業轉移,那么發明這一成果的教師可自主向企業轉移,學校不再收取任何費用。另外,學校還制定了以利益共享為原則的“專利許可收入分配制度”:學校的知識產權辦公室從專利許可的毛收入中收取15%作為專利申請費和辦公費用,其余的由發明人和發明人所在的院、系三方分配。③
與此同時,對于國內大學的教師而言,探索為教師們拓寬科研經費的報銷類別也極具吸引力。國內對科研經費的報銷要求非常嚴格,而教師在產業園區進行產學研轉化直接有助于檢驗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升成果的社會價值,因此科研項目在園區孵化和推進期間產生的費用理應成為科研經費的組成部分。如果園區管委會與學校財務部門和科研主管部門能夠在這方面達成一致,為教師設計建立“科研經費報銷綠色通道”,勢必會大幅度提升教師轉化科研成果的積極性。
4.引入合作,優勢互補
大學文化產業園作為學校與文化產業的紐帶,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質,因此園區的發展在依托學校特色資源的同時,還應引入社會各方的優勢力量。例如,在金融方面,可以嘗試在自籌資金的基礎上與社會資金共同籌建“孵化器支持基金”,并為在孵企業引入“天使投資”;在配套服務方面,針對文創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引入專業的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為園區企業設計提供專業的服務方案,從而規避潛在風險、降低經營成本。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創產業存在“創作難、復制易”的特點,而傳統的產權申報由于審批周期較長,容易致使專利尚未批復就已經被別家復制營利的問題。這就需要園區管委會積極與當地知識產權局進行溝通協調,為園區企業建立專利申報的“快速通道”,充分保護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在這方面,北京市朝陽區知識產權局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于2013年底批準設立了“北京朝陽(設計服務業)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中心提供專利檢索、快速授權、快速確權和快速維權業務等。因此,園區管委會在向園區企業積極推介快速維權中心的同時,還可以考慮申請在園區設立“維權中心駐園辦公室”。辦公室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園區企業的知識產權,還能對周邊地區形成輻射效應,進而發展成為快速維權中心的“分中心”或“分理處”。
5.向外布局,品牌推廣
一個園區即使面積再大,也存在體量限制和地域限制,這就需要園區管委會在筑巢引鳳的同時積極“走出去”,通過品牌推廣和復制的方式將園區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復制到其他地方,同時提供人才支持和項目引入,進而實現如中關村科技園區一樣“一區多園”的規模效應和協同發展。
同時,順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發展大勢,文化園區還可以申請加入如國際科技園協會(IASP)這樣的國際性組織,通過參加由其主辦的國際性年會和亞太地區年會,與世界各地的園區管理者交流發展理念,互相借鑒園區運營經驗,從而在不斷提高自身辦園水平的同時,提升園區的國際影響力。
注釋:
① 鄭會、劉烈輝:《美英日大學科技園比較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技術經濟》,2010年第7期。
② 楊屹等:《國內外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技術與創新管理》,2005年第5期。
③ 李萍等:《美英日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特點及啟示》,《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6期。
(作者周哲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園管委會主任;馬奇炎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園管委會主任助理;岳陽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園管委會產業促進部副部長)
【責任編輯:潘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