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弢
論傳教士報刊對近現代中國新聞事業的傳播示范*
■張 弢
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剛到中國時,清政府禁止傳教。馬禮遜遂會同助手米憐在離中國不遠、且有華人聚居的英屬殖民地馬六甲開展工作。1815年,他們創辦《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以達到宣傳宗教思想、影響華人的目的。
此時,在馬禮遜和米憐的故鄉——19世紀的英國,閱讀報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歐美的新聞事業在18、 19世紀有了長足的進步。1827年,“英國有報刊480多種,美國800多種,法國490多種。”①19世紀上半葉,英、美、法等國先后在資產階級革命后,經歷了政黨報刊時代。政黨報刊不以新聞信息為主要內容,重點在于闡述思想和觀點。馬禮遜等傳教士將這種傳播形式帶到了中國。
在傳教士將近代報刊引入中國之前,中國的思想傳播載體主要為書籍。報紙雖古已有之,卻一直沒有被當作傳播思想的主要載體。傳教士運用報刊傳播宗教思想,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傳播示范。這種示范作用一直持續,對洋務派、資產階級改良派以及資產階級革命派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為印刷媒介,報刊與書籍的一大區別在于,前者是連續出版物,后者是相對獨立的出版物。報刊雖然在篇幅上、闡述思想的深度和系統性上不能與書籍抗衡,但其快速出版帶來的時效性,連續出版帶來的影響的持續性,又超越書籍。同時,報刊還能在一個比較集中的時間段內互相支應,形成傳播的聲勢與合力。在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傳教士創辦的中外文報刊近170種,約占同期中國報刊總數的95%。②傳教士報刊在內容和價值取向上彼此呼應,形成了傳播合力和社會勢力。
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認為辦報可以“使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工藝、科學和道義,從而清除他們那種高傲和排外的觀念”③。在他看來,只有先擊敗華人的自信心,外來者才會有機會通過宣傳先進科技,讓中國人折服;再通過宣傳民主自由思想和西方憲政體制,最終將中國改造成他們規劃的式樣。這是傳教士們作為侵略者的終極目標。
傳教士報刊也確實是這樣操作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除了主要宣傳宗教思想以外,剩余的篇幅被用于宣傳倫理、道德和普及科學知識。該報刊登過《月食》《論日食》和《論彗星》等文。《萬國公報》通過“智能叢話”等欄目,將伽利略、布魯諾、哥白尼等科學家介紹給中國讀者,還報道了居里夫婦發現鐳的消息。頡德的《社會進化論》、馬克思的《資本論》等亦都經由該報傳到中國。
傳教士報刊不僅帶來了科技知識,更帶來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1833年,馬禮遜在廣州英文報紙《廣州志乘》上發表《印刷自由論》的評論,論及上帝賦予人類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人應該有寫作和印刷的自由。④1834年1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刊登了《新聞紙略論》一文,介紹報紙起源,英、美、法各國報紙出版的情況,以及新聞自由的思想。《萬國公報》從第301期改名后,內容就改為以時事政治為主。該報介紹西方政治模式,力薦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林樂知寫道:“天生民而立之君,君民一體,上下宜通也……是君與臣與民當熟思上下相聯之要法可也。”⑤關于君主立憲制度的介紹,對王韜以及康梁等資產階級改良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傳教士利用特殊身份,突破了封建新聞傳播在內容上的限制,將科技知識、民主模式和新聞自由等信息強力輸入中國。這些明顯帶有侵略色彩的活動客觀上將封建統治撕開了裂口,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中國的變革。
傳教士報刊進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報刊雖在政治傳播領域中活動,但只傳不議。中國知識分子參與政治討論的傳統渠道是上書。1860年,太平天國進逼上海,王韜曾兩次向地方官上書,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未受重視。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說明直到19世紀末,中國知識分子也沒有放棄上書這一論政的渠道。
傳教士報刊則是公開地放言政治。《萬國公報》對中國改革進行了集中的論證和討論,所涉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政治上主張變法,極力鼓吹君主立憲制;文化教育上呼吁廢除科舉制度,興辦西學。李提摩太的《新政策》《列國變通興盛記》,林樂知的《中西關系略論》,甘霖的《中國變新策》等文章對后來的維新派影響甚大。
中國知識分子自辦報刊,首先便是從政論報刊開始。王韜通過《循環日報》等頻頻發出“借法自強”的呼聲。王韜乃一介非官非商的書生,如果沒有報刊這一發言渠道,在官方場合的發言權相當有限。柯文曾論述:“雖然任何時代都有中國人對朝政提出批評,但總體說來,這些批評的發泄口受到嚴格限制。而王韜卻通過新的媒介——報紙來表達,并受到外國法律這種新制度的保護。”⑥后來梁啟超、革命黨人,甚至共產黨人無不通過辦報的方式參與論政。1894年10月,《萬國公報》連續兩期連載了孫中山給李鴻章的上書《上李傅相書》。1898年1月嚴復在《國聞報》發表《擬上皇帝書》。利用報刊刊登上書,一是公開個人看法,表明立場;二是將“上書”的內容公開化,使其不再是“單線聯系”的隱秘狀態,從而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三是借報刊力量對政府產生一定的輿論壓力。中國知識分子將上書和通過報紙立言兩條路徑進行了綜合運用。
梁發起初幫助馬禮遜和米憐刻字,后來也參與了部分文章的寫作。據方漢奇先生考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中署名“學業”的文章就是梁發的作品。⑦王韜也是從替洋人打工開始自己的新聞出版生涯。王韜曾在英國傳教士麥都思開辦的墨海書館工作。在中國,王韜有首創之功,但其工作難脫模仿痕跡,在報業上的每一步成長都和外國傳教士有著密切的關系。后來在華外商所辦報社里工作的中國人也有不少。陳靄亭、黃勝等人曾先后主持《孖剌報》的中文版——《香港中外新聞報》的筆政。這批人,后來陸續自己辦報,或堅持報刊文章寫作,是中國的第一批報人。
中國土地上出現的第一批近代報刊并非華人主辦,但是在這些報刊的發行過程中逐漸吸收了中國人的參與。這種參與,從梁發開始,由刻字和漢語等基礎環節漸漸升級為參與寫作和編輯,以至于經營管理。洋人辦報,最終培養了一批會辦報的中國人。
報刊作為一種傳播媒介也逐漸被國人接受。魏源是《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忠實讀者。他在其《海國圖志》中“引用《東西洋考》凡13期,計24篇,多為與世界地理有關的文章。”⑧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接觸到了近代的報刊,并敏銳地發現了報刊在傳遞信息方面的強大功能,遂經命人在廣州、澳門等地搜集由外國人創辦的報紙,呈送道光皇帝和高層官員。后來,不少高層官員,如張之洞、陳寶箴等人,對報刊的態度相當積極,不僅讀報看報,甚至官費訂報、資助辦報。“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一位傳教士在光緒居住過的宮殿里驚喜地發現全套的《萬國公報》。”⑨可見,就連皇帝也未必只看奏章和邸報。
從辦報的人到讀報的人,中國近代報刊聚集“人氣”的過程離不開傳教士、以及后來在華外商的“精心培養”。只不過這種培養并非他們的初衷。1895年到1898年間,全國出版的中文報刊有120種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國人自辦的。⑩這個數字和之前95%的報刊為傳教士所辦的數據形成強烈的對比。
媒介發展與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傳教士報刊是西方侵略我國的產物。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式,它猶如一塊酵母撒入封建的中國,經過微妙的化學和物理變化,激發了一場大的變革,甚至在打破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以及在建設新的社會關系的過程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注釋:
① 陳玉申:《晚晴報業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版,第9頁。
② 王炎龍:《西學東漸: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歷史闡述》,《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③ 轉引自湯傳福,黃大明:《紙上的火焰——1815—1915的報界與國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版,第15頁。
④ 于翠玲,郭毅:《馬禮遜的〈印刷自由論〉版本探源及價值新論》,《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⑤ 林樂知:《中西關系略論》,《萬國公報》,第356卷,第3本,第1529頁。
⑥ [美]柯文:《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雷頤、羅檢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56頁。
⑦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12頁。
⑧ 黃時鑒:《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導言》,中華書局1997版,第27-28頁。
⑨ 湯傳福、黃大明:《紙上的火焰——1815-1915的報界與國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版,第54頁。
⑩ 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版,第364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新聞史”(項目編號:13&ZD1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