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周小普、孫媛、劉柏煊的《電視節目收視率價值再辨析》認為,不能將電視市場亂象的根源簡單歸結為對收視率的追求,收視率對于民意表達、保證受眾權益、培育節目品牌、促進電視臺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媒體相關法律不能一步到位的現階段,應通過變革觀念、建立綜合評價體系、獨立第三方監管、強化道德教育等手段,更好地發揮收視率數據的正面效應。
時統宇、呂強的《抵制電視節目低俗化的經濟分析》認為,在收視率導向的作用下,唯收視率馬首是瞻的慣常行徑已經促成一種類似商品拜物教的收視率拜物教;收視率導向關照下的觀眾是一個既被重視又被漠視的具有二重性的范疇;以收視率導向為代表的電視產業標準出現了偏差,公共權力部門監管缺位的產業標準必須從根本上進行調整。
張國良、張巧雨的《中國傳播學研究近況實證分析》承接前3 0年的觀察,開展近6年的探究,以呈現中國傳播學研究在這段時間里的總貌、特征和趨勢;認為近6年來的中國傳播學研究呈現出數量轉向穩定、質量明顯提升的狀態,預示了中國傳播學科的良好發展前景。
“風草論”是中國學者對傳播理論本土化的一大嘗試。謝清果、陳昱成的《“風草論”:建構中國本土化傳播理論的嘗試》力求結合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背景,闡發“風吹草偃”這一中國特色觀念的傳播理論意蘊,認為“風草論”既體現了有別于西方魔彈論的傳播效果理念,又表達了中國對傳播主體德性的關注,以及以民為本所生成的受眾主體性。
2015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政治傳播研究學術論壇”是一個具有強烈跨學科協同研究特征的高端論壇,旨在促進中國政治傳播學界與業界的交匯貫通、促進政治學與傳播學研究的交流融合。本刊將論壇的部分成果輯發為“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專題,以饗讀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岸電影不約而同地從改編對岸作品起步,由此建立起一種特定的互文關系。顏純鈞的《“互文時代”:兩岸電影交流的一道奇觀》認為,這些影片從最初的敵意走向藝術的互相尊重,反映著觀念的變化與交流的間接展開,在海峽兩岸電影交流史上是一個奇特景觀和重要階段。
廣告法自身的局限性和廣告業環境的變化是廣告法修訂的兩大動因。許正林、閆峰的《監管關切責任規范:新版廣告法解讀》通過對比1994版廣告法和新版廣告法的內容來解讀新版廣告法的特點及變化,以期對廣告業更快適應新的法律環境、積極面對新的變化有所啟發。
網民能否享有網絡賦權受制于“第二道數字鴻溝”,而這種網絡使用行為的差異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并最終產生不同的結果。王春曉、朱虹、束曉舒的《權力感與網絡口碑傳播》以網絡口碑為主題,考察了權力感這一個人特質與網絡口碑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