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宇
新形勢下公民表達的路徑探析*
■趙振宇
政治民主化的推進,加快了思想解放的步伐。從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的“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到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民主政治邁步向前,日益朝著“重大情況向人民報告,重大問題由人民決定”演進。保障公民講真話的權利,能增益于社會秩序的回歸。它是國家民主政治進步的表現,是行政決策科學化的首要前提,它對提升民族的公民素養,也大有裨益。本文對公民表達中講真話的意義以及講好真話的運行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有助于獨立思想不斷萌芽,使說真話日趨常態,從而促進社會日益和諧。
公民表達;運行誤區;講真話
講真話、道實情,向來是誠信的體現,也是道德、政治等范疇的基本要求。作為公民表達的真相追問、道德構建的題中之義,它被人們頻繁提及。2013年2月6日下午在中南海舉行的黨外人士迎新春座談會上,習近平說:“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黨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講真話,敢于講逆耳之言,真實反映群眾心聲,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希望同志們積極諫諍言、作批評,幫助我們查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我們克服工作中的不足。中共各級黨委要主動接受、真心歡迎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監督,切實改進工作作風,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講真話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公民表達的重要內容。要真正做到講真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互聯網時代,在政治、經濟面貌日新的今天,講真話更難能可貴,也更需要“條件”。它離不開寬松的輿論環境和制度依托,又與公民的個體意志和素質緊密關聯。
從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起,中國經濟就日益走向市場化。海外媒介的獲準進入,信息透明原則對媒體報道和政府監管的倒逼,都改變著中國的傳媒格局,推動著輿論環境的革新。政治民主化的推進,加快了思想解放的步伐。從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的“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民主政治邁步向前。而信息公開的理念,也日益朝著“重大情況向人民報告,重大問題由人民決定”①演進。信息網絡化的趨勢,則使得網絡應用從生活娛樂向社會經濟領域滲透,網民對網絡信任和安全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可以預見,在“可用”的基礎之上,構建“可信”的網絡環境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當信息擴散、居間聯絡變得輕易,公共空間就得以拓展,言論表達更為自由。網絡信任和安全,需要“講真話”精神和誠信的道德氛圍的營造。在此新形勢下,怎樣講好真話,是當前不可或缺的社會課題。
所謂講真話,就是講心里話,講自己對客觀現實的真實反映(意見和建議),講自己愿意講的話,講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話。因為帶有較強的主觀性,真話與“真相”“真理”是兩碼事。真話以“事實判斷”為標準,分為兩種:其一,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經過實踐檢驗它是正確和基本正確的話;其二,發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它可能是不正確、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話。
(一)言論自由的制度保障
公民講真話,不應是種奢侈。馬克思曾說:“發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②。《歐洲人權公約》第十條第一項也規定:“人人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此項權利應包括保持主張的自由,以及在不受公共機關干預和不分國界的情況下,接受并傳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③
在我國憲法中,第35條明確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009年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年—2010年)》,將表達權列為公民政治權利中的第七項權利。表達權包括:決定是否發表言論的自由;不受限制地發表言論的自由;以某種方式和形式發表言論的自由;匿名發表的權利;免于事先審查的自由;對社會事件及當事人進行報道和評論的權利;向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建議的權利;向國家訴冤請愿的權利;接近媒體的權利(要求媒體發表答辯、更正的權利)④。
(二)公民言論表達的價值
“讓人說真話,天塌不下來”保障公民講真話的權利,能增益于社會秩序的回歸。它是國家民主政治進步的表現;暢通公民講真話的渠道、掌握民情,是行政決策科學化的首要前提。正確的話,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時局,認清形勢,科學決策;即便是片面或錯誤的話,也有利于掌握動態,分析原因,從側面或反面檢查改進工作。
公民的政治參與和公共表達,都需要講真話。在真誠參與、平等交流中,民眾會逐漸體悟到建設的艱辛、管理的繁雜和社會的多樣化。這對提升公民素養,大有裨益。
公民言論表達的價值,也投射在多個層面:對個人而言,自由抒發己見是個體人格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保障人作為人存在的依據;對國家來說,言論自由的價值更在于它是社會公眾借以制衡公共權力、防止其侵害公民權利的一種手段;從整個社會看,自由言論更多地與寬容聯系在一起,成為一種舒緩、分解乃至消除矛盾的渠道⑤。
人們在自由表達意愿時,不僅意味著有權利說出自己的觀點,它還意味著要聽取別人的觀點,哪怕這種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表達和接收觀點,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公民在說真話之時,也會聽到多方的意見、建議;在質疑與批評中,也能檢測到自身判斷的準確性,進而可裨益于追尋真理。因而,公民表達也是在制造觀點交匯、意見碰撞的輿論環境,增進真知的傳播、價值的多面化。
錢鐘書說過:“我們常把自己的寫作沖動誤認為是自身的寫作才能,自以為要寫就意味著會寫”⑥。講真話跟寫作如出一轍,同樣存在“將真話等于真理,將愛講等于會講”等誤區。
(一)現實中言論表達的“真話”誤區
一是錯將“真話”當“真理”。真話較為感性,真理卻顛撲不破。但現實中,人們常把二者混為一談。比如,在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屢屢提出“先謝國家再謝爸媽”“取締社會網吧”“醫改如果成功,是全國人民的悲劇”等雷人提案和意見。這些說法,雖屬他們的真心話,被其視作符合邏輯,卻因過于情緒化、罔顧常識而飽受民眾詬病。如此荒誕不經,顯然談不上是真理。將“真話”當“真理”,忽略了真話中或存的“不理性成分”,其實是對真話含義的窄化。
二是以偏概全地講真話。真話的“真”,應表現在整體真實。可許多人以偏概全,將真話誤解成“局部真實即可”。很多意見表述中摻了水分,或者有不少主觀臆想,結果經實踐檢驗,只有部分屬實。這些所謂“實話實說”,跟講真話的完全性相悖逆。
三是公共決策屏蔽“少數人意見”。“少數服從多數”,是我國公共事務決策中的基本原則。社會關注大多數人的意見,照顧大眾利益,是維護公共利益的應有之義。然而,盲目地唯“多數人意見決定論”是從,也會過猶不及。俗話常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作為群體中的少數人,也可能秉持著真知灼見,或者有著與眾不同的話語立場。若無視他們的聲音,對其利益訴求棄若敝履,那么極易造成“多數人的暴政”的局面,讓民主變成“壓迫與被壓迫”關系潛存的偽民主。某些議題,本就需要兼顧多方利益,聽取不同意見,若在“多數人利益”的名義下打壓異議,則意志綁架會扭曲民主的原義,非但看待政策的“副作用”少了參照,而且讓輿論環境變得專政化。
(二)不當真話的糾偏方式
其一,要正確認知“真話”和“真理”。真話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謬論。真誠未必客觀、有思想,但真理往往通過實話反映出來。因而,需要對真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條分縷析,才能獲取真理。真話和真理的區別,在于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謬之千里的真話,與真理判若天壤。只有認識到這點,才能對真話審慎評判。
其二,全面理性地講真話。“盲人摸象”的寓言告訴我們:以點帶面式的認知往往帶來整體失真。講真話,不能只是選擇性地講,而應該是兼顧整體,全面理性地講。說真話,離不開特定的語境,否則容易衍生歧義。“全面理性”,就涵蓋了對相關語境的反映。
其三,“少數服從多數”,也要兼顧少數人的權利。“少數服從多數”實質是決策主體行動的原則,不是思想的原則;是決定行動方案,不是討論思想統一。⑦它適用于公共事務的處理,不能運用在私人事務決斷上。
在民主決策時,要以大眾訴求為參照系,畢竟在利益讓渡中應尋求“最大公約數”,協調利害得失,但也不能把少數人權利直接抹殺掉。民主原則的精髓,就是尊重不同的聲音,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找出最優方案。只有少數派呼聲也被聽取,才是健康的輿論生態。這樣,不但能讓真理在觀點市場上兜售,還能反映多面的民意。
公共決策中,弱勢群體的利益尤其應“重點關照”。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家何平的定義,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四種人:一是下崗職工,或已出了再就業服務中心仍沒找到工作的人。二是“體制外”的人,即從沒在國有單位工作過,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及殘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進城的農民工。四是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他們缺乏話語表達的平臺,亟需制度性的保障。⑧
總而言之,社會應正視公共領域中不同社群媒介使用能力的結構性落差,透過政策的參與和制定,予以差異性的保障。保障每個群體說真話的權利,聽取他們的權利呼聲。
在市場化和網絡化交織的新形勢下,講好真話,需要的不僅是“一吐肺腑言”的勇氣和善于表達的高超技巧,還需優越的外部條件。
(一)政府的信息公開充分化
列寧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⑨
信息公開是政府“說真話”、對百姓負責的必要措施。政府“打開天窗說亮話”,才是公眾了解政府行為的直接途徑,也是公眾監督政府的重要依據。
若政府將政務信息隱秘化,拒不公開,那么就如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說的,“政府如果不能提供充分的信息,或者公眾缺乏暢通的信息渠道,那么所謂的面向公眾的政府,也就淪為一場滑稽劇或悲喜劇的序幕”。“民主過程中的實質性參與,要求參與人必須獲知充分的相關信息,而保密減少了公眾可獲得信息的質與量,使公眾參與陷入步履蹣跚的困境”⑩。當信息公開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了,政府才算是“說了真話”,給了民眾說法。
如今,我國中央部門正陸續公開“三公消費”,正是對信息公開化趨勢的迎合。
1.信息公開的基本原則
政府信息公開,應遵循幾個起碼的原則:①政府信息公開是常規,不公開是例外;②公眾有權獲知政府如何運作;③關于保障官方秘密的法律,應限于合理和必須的范圍之內,而政府內部的紀律和處分制度也應該與之配合;④公民有權獲知存于政府中的他們的檔案等資料;⑤為保護國家、商業等方面的正當權益,可以制定限制信息發布的規范,但是應有明確、統一和公平合理的準則;⑥當公眾與政府對有關信息公開發生爭議時,應有一個客觀獨立的仲裁機構,審核政府的決定和索取信息者的依據,做出有權威性的和約束力的判斷。(11)
2.我國信息公開的進步與不足
自2008年5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條例規定,行政機關當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則,建立健全的信息發布協調機制等。
《公開條例》的實行,標志著政府從宣傳思維到信息公開思維的逐漸轉變。揆諸現實,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中,中國政府的信息透明前所未有,令西方嘖嘖稱奇;從2011年起,中央各部門信息公開,在形式上有了不小的進步。但責任人的不明確、問責主體的模糊,都成了《公開條例》推行的障礙。(12)在“三公”消費的公開中,絕大多數中央部門姍姍來遲,有的甚至“爽約”;在選擇公開的部門中,有的賬目模糊,有的則在周末、在網站子欄目公布,方式極為隱蔽,唯恐他人知。由此衍生出5個未竟之問:公布“三公”消費有哪些技巧;哪些部門遲到了;“三公”消費信息真實嗎;內容怎樣細化;“三公”公開接力棒能傳多遠。
以“國家機密,謝絕監督”為名拒絕,或猶抱琵琶半遮面,或信息摻水、模糊化等,都是當前我國信息公開機制的“短板”。
3.信息公開的配套機制
確保政府信息公開,不能少了剛性的預懲制和問責制。《公開條例》的第四章第三十四條中,強調:“行政機關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保密審查機制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處分”。也就是說,懲治問責是信息公開的有效保障。
然而,在我國的行政問責中,同體問責一直占絕大比重。同體問責雖具有高效、迅速、知情的優點,但從利益關系上說,同體問責會面臨“責任連帶”的障礙;將公民、社會團體及媒體納入責任追究主體中,發揮外部力量的監督作用,才能加強問責力度(13)。
信息公開要想獲得人們認可,前提是信息真實、細化,而非偽造數據、含糊其辭。要讓信息趨近真相、詳細備至,公允的審核機制不可缺少。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沒有中央和地方部門因信息公開“遲到”“爽約”或不實,成為問責制的“第一只螃蟹”。要讓公開名至實歸,必須打破問責虛置的局面。
2013年9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提出,要采取配套措施,加強相關制度和平臺建設,使政府經濟社會政策透明、權力運行透明,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信得過、能監督。李克強總理指出,要把人民群眾的期待融入政府的決策和工作之中。
(二)新聞媒體的責任擔當
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它具備監測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系、協調文化、提供娛樂等功能,是社會責任的守望者。
講真話是新聞媒體的必備素養,也是新聞真實性的題中之義。不說真話,新聞也就失去了生命。馬克思在《萊比錫總匯報的查封》中要求媒體“依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是依據希望來描寫事實”,提出“真實和純潔是報紙的生命”(14)。若新聞失真,那媒體的職業道德就難逃拷問,新聞操守失貞。
新聞媒體講真話,就該堅守新聞的真實性,珍惜自身的公信力。在可靠的獲取手段的基礎上,對全面新聞事實加以呈現,才能捍衛新聞的真實。在新聞來源多元化、傳播渠道多樣化的情境下,媒體更要以審慎、理性的態度加以核實、報道。同時,媒體要拒絕假新聞,要摒棄“利益至上”的炒作渲染,杜絕淺嘗輒止的浮躁作風,對弄虛作假堅決抵制。
媒體講真話,需要大無畏的勇氣。毛澤東曾對著名報人吳冷西說:“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準備遇到最壞的情況,要有‘五不怕’的精神準備,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職,二不怕開除黨籍,三不怕老婆離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殺頭。有了這‘五不怕’的準備,就敢于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了。”今天的媒體,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十分的困難了。而且,我們也需要追問,在形勢發展的今天還需要為了講真話而“五不怕”么?
為了保證媒體講真話,還需要創造相對寬松的輿論環境。嚴格的審查制,雖對虛造新聞等惡劣行徑形成制約,可也會造成言論口徑的狹窄,乃至封閉化。良性的輿論環境,應該是既對假新聞“零容忍”,也應保障媒體說真話的自由。
《宋史》中有句話說“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改變領導的“一言堂”,建立民主環境,允許媒體批評監督,方能避免“言塞湖”的出現。若政府部門過多諱疾忌醫,限制媒體活動,必然會影響新聞自由,損害新聞公正。
(三)公民講真話的基本前提
講真話是公民權利伸張的慣常方式,是真誠人格的表現,也與公民意識的覺醒息息相關。在假話、套話泛濫的現實情景下,公民更需要養成善講真話的品質。作家巴金之所以飲譽極廣,被稱作“中國的良心”,就是因為他秉持著“說真話”的精神。
當下,除了說話者個人要加強品德修養外,要特別研究和制定相應舉措,根除講假話的環境和土壤,不能讓講假話者大行其道,受到重用。多講真話,才能取信于人,他人也會報之以誠;才可吐露真實心聲,伸張自身權利,為政策制定提供借鑒,為誠信氛圍的構筑“添磚加瓦”。
首先,講真話要掌握實情。說真話,跟信口雌黃、妄自忖度有本質區別。若沒有掌握實情,聽他人誤導,就盲信誤傳,極有可能謬論流傳,最終讓個人誠信大打折扣。“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要想避免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就應察實情,對真相有更深的透視。
其次,講真話要合乎時宜。講真話,也要遵循公序良俗,切忌口不擇言。否則,真話有時是“忠言逆耳,卻不利于行”,不得人心。真話只在私下講、日記簿里面講、床頭講、洗手間里講、顯然不行(15)。必須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傳播媒介予以表達,為大眾所接受。
再次,講真話應端正立場。任何真話,都會裹上相應的道德評價,都有著某種話語立場。說真話,當堅持客觀、公允、正義的準繩,符合人文倫理,尊重人的權利。即便是說真話,也不應無視人文情懷和道德常識,不應變成咒罵、攻擊式的言論。說真話的底線,應該是不侵害公共利益和合法權利,不戕害道德律。
(四)堅持獨立精神,培養寬容品格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畢生信條。講真話,需要獨立精神。所謂獨立精神,是指發表屬于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能夠引人思考、催人共鳴或爭鳴的意見,含著獨立意志。有主見地講真話,亟需制度完善和個人思想。
第一,不能讓講真話者承擔高風險。講真話遇到“廣開言路,從善如流”的制度設計和包容意志,則會免于“因言獲罪”的危險,真話之門也就打開。若我們周邊是“排斥真話”的制度環境,那么“防民之口”下,公眾必會對真話有所保留。
不讓講真話者承擔高風險,甚至是讓真話得到善待,需要暢通的渠道、平等的平臺。“要創造條件讓人們批評、監督政府”,言外之意,就是要建立善待真話的土壤。唯有推進政務公開,完善各種公開辦事制度和行政復議機制,保障民眾的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權,才能讓百姓張開嘴講真話。
要讓“講真話”暢通,必須要有 “聽真話”的適宜環境。只有政府機關、領導干部樹立“愿聽真話”的理念,建立一種“愿聽真話”的渠道和保障機制,方可鼓勵人們說真話、吐真情。
筑起說真話的文化氛圍,還需對“文字獄”予以禁絕,對打擊講真話者嚴懲不貸。在“彭水詩案”及多起跨省追捕丑聞中,都存在因講真話被打壓的亂象。對公民監督權、表達權的傷害,令人唾棄。讓人們愛講真話,就應消弭“伺機報復”的惡例。
第二,要善于獨立發表意見。獨立精神,首先須有自己的思想。黑格爾說過:“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沒有獨立想法,只能是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后,迷失自我。獨立精神,還要敢于發出第一聲。18世紀英國散文家哈茲里特說:“重復別人說過的話,再說一千次也平凡無奇”。一個思想者,要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要以勇氣和膽識作依撐,要有科學精神和知識儲備。
打破迷信,跟謬誤作斗爭,也是獨立精神的重要體現。當獨立思考擺脫了利益窠臼、派系爭斗,唯真理是瞻,獨立發表意見才會具有建設性價值。
第三,總結教訓比謳歌重要。經歷了多年坎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對成績的肯定,固然可給人增添信心;總結教訓,則更具裨益,能知其得失,為以后提供鏡鑒。
鄧小平曾先后在1989年、1992年反思:“十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教育發展不夠。知識分子的待遇太低,這個問題無論如何要解決”(16)“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17)。他以政治家的魄力,總結出失誤,承擔起責任,這也為后來的決策“補救”提供參照。總結教訓,才能規避重蹈覆轍、屢次掉進同一個坑里,使決策科學化、規范化。我們沒有辦法用今日之筆,修正昨日之錯,但能夠總結出謬誤所在,書寫明天的歷史。
就眼下而言,泛濫的溢美之詞,日益模糊著成功、美好等的標尺,“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歌詠嗟嘆之”式的謳歌,成為社會的流行病。這猶如“遮眼浮云”,會蒙蔽人們的正確認知,阻滯前行的步伐。
總結教訓,將“批評與自我批評”融入到現實體驗中,才能揪出問題,看到不足,并引以為戒。看清了腳下的位置,明白了前行方向,長足進步才不會是奢侈。
第四,以寬容品格增進和諧。說真話,需要以寬容品格來求同存異,增進和諧。所謂寬容品格,是指面對眾多學派、異見特別是針鋒相對的觀點時,表現出的一種平等、寬恕、相融的品格。它是保證人文科學深入展開的必備條件,是真話兼容的基礎。
懂得寬容,才有意見的交流、學術的碰撞融合,才能使真相在平等爭論中被發掘,使觀點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寬容精神,崇尚的就是“觀點市場”的競爭,讓各種觀點得以兼容。
但寬容,不意味著對任何觀點、見解、標準、行為方式和做法都不予計較,對任何事都聽之任之。李大釗提出寬容思想包含三點:“第一,寬容要求容人。第二,寬容不否認競爭。第三,寬容不等于絕對地容忍”(18)。現實中,寬容常需要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秉持,反對任何形式的學閥作風,以行政手段推行或壓制某種觀點的做法。這樣,真話才能張揚。
說真話的終極目的,指向和諧。和諧即和而不同,其基礎是先有“不同”,再經過交流、溝通和協調,達到相融、和諧的境地。在追求和諧的過程中,堅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原則尤為重要。
寬容是和諧的根基。謙虛和藹、友善待人的精神面貌,容人的雅量,都會使說真話各行其道,不會衍生語言或肢體沖突,最終促進和諧的生長。誰都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包容彼此,真話才可在交融中向真理演進。
寬容與和諧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講真話時,要以尊重他人為底線;力爭客觀理性,不做“道德審判官”;呼吁寬容的社會環境;同時,也明確寬容限度,避免無原則地簡單接受。
講真話,關乎著個人信譽、社會誠信氛圍的濃度,蘊含著道德的分量。它是政府、媒體、個人等都應堅持的準則,誰都義不容辭。只有多講真話,人際信任、制度善意才會變得穩固。
如果說敢講真話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勇氣,那么講好真話則關鍵在于理性表達,有話好好說。利用大眾傳媒講真話,需要尊重傳播規律和受眾心理,講究方式方法;在崗位上講真話,需要摸透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和尖銳矛盾;對當事人講真話,需要點到痛處、說到難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此,在新的輿論場中,我們不能“想到就說”,而是要“想好了再說”。意見深思熟慮,表達有理有序,才能真正看到問題,有利于進一步解決問題,話語的力量也才會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19)講真話好,講真話難,唯有難才需要我們大家都去努力實踐——要有新聞的敏銳性和理論的深刻性,能在發現問題或問題端倪時快說真話;要在人們趑趄不前、囁嚅而言時敢說真話;要在人們能說真話時說好真話;要將真話時常掛在嘴邊常說真話(謠言說了十次都成了真話,真話不常講也可能會成為假話);要在講了真話后被實踐證明是不正確或錯誤后認賬改錯。講真話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能夠做的地方和時間做起。比如從我們時常看到和聽到的社論、報告、演講和主持人的最后一段空話套話刪去開始,講符合當時當地情況管用的真話來。
在網絡化日漸深入、民主化大潮不可擋的新形勢下,講真話不只是關于勇氣、魄力,更需要相應的制度鋪設。開放的輿論口徑、寬松的制度環境,才會增益于說真話的常態化。而與此同時,堅持獨立精神、培養寬容品格,也是保養真話“花瓣”的社會營養。當寬容的媒體土壤肥沃了,獨立思想不斷萌芽,真話才會盛開,社會才能離和諧越來越近。
注釋:
①趙振宇:《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決定權——關于修改“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兩句話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卷第573頁。
③萬鄂湘主編:《歐洲人權法院判例評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5頁。
④侯健:《表達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10頁。
⑤顧小云:《言論自由對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價值》,《理論探索》,2006年第6期。
⑥錢鐘書:《圍城·重印前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頁。
⑦張曉燕:《民主執政與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重新解讀》,《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5年第11期。
⑧見何平于2002年“兩會”期間的答記者問。
⑨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頁。
⑩[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權和公共話語》,宋華琳譯,載《環球法律評論》,2002年秋季號。
(11)魏永征、張詠華:《西方傳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頁。
(12)(13)趙振宇:《嚴格問責制,確保〈公開條例〉有效實施》,《新聞記者》,2010年第8期。
(14)徐進:《新聞真實、新聞失真和新聞打假》,《理論學習》,2008年3月20日。
(15)趙振宇:《多提供講心里話的地方》,《人民日報》,1986年8月10日。
(16)(1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375-376頁。
(18)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0頁。
(19)趙振宇:《今天,怎樣講好真話》,《人民日報》,2011年8月26日。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應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系統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1AXW0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