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探索宣傳規律與傳播規律的最佳結合點
——對重大新聞事件直播創新的思考
■張慶
2014年,北京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先后圓滿完成了北京市兩會、北京電視臺建臺35周年、“搜尋MH370(馬航)”、《家國夢歲月情—新中國成立65周年抒懷》等多次大型直播。直播中,北京臺新聞中心一直努力探索宣傳規律與電視規律的最佳結合方式,力求使節目在把好導向關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直播報道中我們總結出:在策劃上的主動作為,可以牢牢把握導向,還可以使我們清醒認識到節目創作與創新的底線,避免在節目創作階段的“不為”與“亂為”。
2014年,新中國迎來65歲華誕,北京電視臺當天從清晨六點開始推出長達12小時的《家國夢歲月情——新中國成立65周年抒懷》大型直播節目。策劃之初,臺領導帶領全體策劃主創人員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尤其是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和幾次視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以講話精神統領我們的創作與創新。
通過學習和深入探討,直播要突出思想內涵,注重宣傳效果,表現群眾參與,力爭呈現一部具有時代感和感染力的電視精品。最終確定的國慶大直播的總體策劃思路即:內容呈現以“中國夢”作為整個直播活動的主題,內容定位為“追述往昔、詮釋當下、展望未來”,節目風格為“用群眾的語言講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用生動平凡故事,展現時代發展變遷,讓普通百姓自己詮釋對未來的夢想,將個人夢與國家夢緊緊聯系在一起,彰顯出濃厚的家國情懷。
長達12小時的節目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收視效果:在北京地區收視率為1.23%,市場份額為11.16%,北京衛視34城市收視率在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排名第10位,總計分鐘收視人數達到22萬,累計到達人數為839萬。
對重大事件進行直播報道,是電視新聞提升收視、強化傳播效果的利器,也是應對新媒體挑戰的一把尖刀。關鍵是我們自己,要有真本事、真功夫,憑借著真本事、真功夫去不斷創新、創優。
1.追情懷——主流價值觀vs邊緣價值
無論我們多么費盡心機地去搶時效、挖獨家、拼規模,報道最終承載的是價值,受眾最終看重的是價值,只有報道體現出價值、體現出情懷,才有生命力、影響力。
比如《家國夢歲月情》開篇部分展示了升旗儀式的現場。看過無數次的人,最終還是會感動。在特殊的節點、特殊的情境下,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比如廬山地震,以挖掘地震中人性閃光點為主要內容的“記者日記”專欄從4月22日推出,前方記者跟蹤報道了一個個在抗震救災中忘我奉獻的人,“老黃:忙碌只為奉獻”“一個都不能少”“雨中的災區生命通道”“震中平凡志愿者”“守護學生疏散女老師最后離開”等一篇篇生動的新聞報道從更深層次展現了當大災來臨,震區人們所具有的那種“團結一心抗震救災”的精神。
2.追秩序——整合報道vs碎片信息
有調查表明,雖然人們接觸信息的媒介越來越多,貌似越來越方便,但人們接收信息的數量并沒有明顯增加。碎片信息的雜亂無章會降低人們對信息的興趣,繼而降低接收信息的數量。有秩序感的整合報道,在傳播的精準效果上要強于碎片信息。因此在直播報道中,我們要不斷強化整合功能。
獲得中國新聞獎的《雨中進行時——“7·21”特大暴雨現場直播》就是以大規模、全方位的直播形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受眾對突發事件的關切,讓觀眾成為那一天最便捷、最直觀的獲取雨情信息的有效渠道。緊緊抓住突發事件帶來的機遇,將多個現場、多個信源進行整理、發布,強化信息功能,提升傳播效果。
3.追深度——專業記者vs公民記者
面對大量的公民記者,我們的專業記者靠什么取勝?導向、深度就是我們的選擇。
馬航直播中,直播團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對于涉及個人隱私、敏感問題的底線嚴防死守,以嚴謹、客觀的態度甄別各種信源回傳而來的信息,確保新聞直播的準確性、客觀性和權威性。在報道思路上,堅持既有理性分析也有感性表達。對于海量的新聞報道進行理性的分析,用辯證的眼光甄別真偽,尤其是馬來西亞發布會上所傳遞的信息,既沒有表現出對于唱衰信息的過度悲憤,也沒有用過分的詞匯去橫加指責,而是仔細分析發布會上所傳遞出的每一個細節,力求尋找表象背后的真相。報道團隊堅守新聞道德底線,尊重被報道的各方,客觀傳遞每一方的聲音。
4.追視覺——大屏立體呈現vs小屏平面呈現
電視是視覺的藝術,當下,如果我們還簡單強調畫面的重要性,已經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大屏立體的呈現與小屏平面呈現,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對電視新聞來講,更好的視覺體驗,首先是更為鮮活、核心的現場畫面。北京“7·21”特大暴雨,當其它媒體還在思考要不要報道、要怎樣報道的時候,我們的直播窗口已經打開,雨情畫面已經大量呈現。
對于視覺體驗的追求,還體現在如何讓我們的大屏極致地發揮作用。《搜尋MH370》特別直播節目,利用虛擬包裝技術客觀分析搜尋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用科學的視角解讀搜尋難度,每日虛擬植入技術使用量達到40%。在《家國夢歲月情》和建臺35周年系列直播報道中,推出“心語小亭”這種與熱心觀眾的互動方式,使節目表達更加鮮活生動。
5.追文風——喜聞樂見vs晦澀難懂
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郭金龍書記在也多次對宣傳工作提出要求:“用群眾的語言講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新聞中心把如何講好“故事”作為直播的創新重點,在改進文風上主動作為。
在國慶大直播中,共制作了47部專題片,有故事、有人文,有情懷,展現了幾十個不同身份中國人的風采,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感受家國夢、歲月情。在這些人當中,有26年恪盡職守默默守護國旗的老人;有為了南水北調常年分隔黃河兩岸的小夫妻……從這些故事當中,從講述者的話語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強大的凝聚力,看到了國家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和巨大變遷。講好“我們的故事”,在文風改進上的主動作為帶來了直播面貌的改變和觀眾的好評。
6.追技術——主動應用vs被動接受
節目部門與技術部門通力合作,主動作為,將最先進的技術成功運用于直播當中。
京交會直播使用4G對播手段,提升了直播畫面傳輸質量;房山直播中則使用了航拍和水下攝影,為直播增添了新鮮感和視覺沖擊力;建臺35周年直播,利用互動視頻采集設備,實現了“心語小亭”觀眾點擊自拍視頻留言并實時通過無線傳回臺內系統;泳渡臺灣海峽直播,利用最新云編輯軟件便利了前方與后方的相互支持。國慶大直播,全媒體的報道方式與互動方式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互動,實現了電視屏、PC端電腦屏、移動端手機屏的多屏同步視頻直播,由熒屏走向多屏,由固定收看變為移動收看。
新技術應用能夠使直播反應更加快速,同時使直播工作更加便利,直播呈現更加形象生動。
通過全年50多場大型直播,鍛煉了專業化的創作隊伍,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我們在感到欣喜的同時,也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在新的社會情境下,我們要繼續抓住時機,勇于探索,找尋規律,繼續探索新聞報道的創新之路。
1.繼續推進直播常態化
直播,是新聞頻道魅力所在,是增強新聞節目時效性的法寶,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各種新聞直播的可能性,使更多的新聞通過直播實時呈現在觀眾面前。
2.加強研究,促進直播規范化
我們將總結歷次直播的經驗和教訓,將好的經驗總結固化下來,形成直播策劃流程、直播籌備流程、直播技術流程、直播應急預案等規范性文件,為編輯記者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直播手冊。
3.拓展視野,拓寬資源
今年,我們實現了“泳渡臺灣海峽”的異地直播,未來我們還將在直播的廣度上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將直播的視野拓展到全國乃至全球的重要新聞事件,與其他兄弟臺強強聯合,學習新理念、新模式、新做法,打造更大的直播平臺。
4.樹立品牌,促進直播影響力
昌平的農業嘉年華直播、平谷的桃花節直播,在實現新聞傳播的同時,也提高了區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對當地收入增長拉動明顯。未來,我們將繼續在這方面進行探索,一方面打造好直播的品牌,贏得更多區縣的認可,另一方面,利用我們的直播品牌加強營銷,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作者單位:北京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