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師資培養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構建
鄭曉坤,崔明福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長春130022)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殊教育隊伍不斷壯大,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特教人才,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深入的變革與發展,對人才有了不同的需求,因此,對特殊教育的人才培養要與時俱進,做出相應的改革。其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從本科特殊教育專業的現狀與問題入手,深入剖析其問題的成因,從而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本科特殊教育專業;師資培養;課程體系
收稿日期:2014-09-21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
作者簡介:鄭曉坤(1977-),女,黑龍江牡丹江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外教育史及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研究。
中圖分類號:G760文獻標志碼:A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對特殊人群的不斷關注,反應到教育上,就是教育觀念和層次的不斷調整與變化,對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就要求學校教育不斷改進培養目標以及培養模式。然而,課程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培養模式是由課程體系及其結構具體體現的,是教育目標落實的前提和根本保證,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1]。本文從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作為切入點,深入剖析我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發展,以便能夠為現今高等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的建構提供一些思路。
1我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師資培養課程設置的現狀
我國各高校所創設的特殊教育專業雖然在課程類型的名稱上有所不同,但總體課程類型上基本保持一致,特殊教育專業設置基本是按三大類劃分。三類課程有通識課程(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和專業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有按必修課和選修課劃分。還有一些高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安排了教育見習和實習。主要內容如下:
通識課程即公共基礎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公民,促進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諧發展。各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通識課程基本開設了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軍事理論教育、鄧小平理論、大學語文、大學英語、體育、計算機等。各高校根據各自學校的背景、自身特點、傳統、目標、師資和教學條件的不同有所增減。
學科基礎課程是為了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進一步學好專業知識打好基礎。我國大多數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所開設的學科基礎課程主要有:特殊教育學、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人體解剖生理學、發展心理學等。
特殊教育專業課程是實現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主題課程,它決定著本學科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以及人才培養類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本領域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為未來所從事的特殊教育事業打好堅實的基礎。大部分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專業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目的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培養多種類型的人才。專業必修課主要有:特殊教育史、特殊兒童評估、特殊兒童早期干預、行為矯正、殘疾兒童康復基礎、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的醫學基礎、實驗心理學等。專業選修課主要有:特殊教育政策法規、特殊教育社會學、特殊教育管理、特殊教育教學設計、專業英語、Spss軟件應用、特殊兒童病理學、中國盲文、中國手語、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資源教室方案、自閉癥兒童教育、智力落后兒童心理與教育、聽障兒童心理與教育、視障兒童心理與教育、特殊兒童認知訓練等。
2我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師資培養課程設置的問題
各高校根據我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對特殊教育師資以及人才的不同需求,不斷對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修訂與改革,但以往對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主要著眼于課程門類的增減和課程內容的刪減,而對優化整體結構和人才知識結構合理化以及未來發展的潛質培養方面考慮較少,還存在著對于特殊教育專業學科教學論課程設置的問題[2],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各高校所開設的通識課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識課程尚處于比較自由隨意的狀態。各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通識課程必須要在統一的理念下進行,才能取得較佳效果。通識課程設置的初衷是試圖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機會擴充自己的視野,不要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領域,擴大知識面,開闊學生的思維,滿足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從而培養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能力,而目前的通識課程的設置缺乏這樣的理念和認識高度。因而,在通識課程設計上缺乏統一思想的引領,通識教育中所開設的通識課程大多以實用、有趣為選擇標準,成為一個七拼八湊的大拼盤。以上特殊教育專業所開設的通識課程中,缺乏完善學生的身體、心靈及智能,成為勇于擔當和負責任公民的人文科學,缺少使學生熱愛真理,追求正義,對整個世界有個通達認識的自然科學,缺少享有美好生活的藝術修養類課程。
各學校的學科基礎課程設置都是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但是各個學校之間由于師資力量水平、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學時、數量、學分的比例上有較大差異,有的學校偏重心理學,在學時數量學分上所占比重很大,教育學萎縮,而有的學校卻比例相反。同時,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劃分標準混亂模糊,如有的學校把盲文和手語歸入學科基礎課程,有的學校把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測量歸入專業課程里。由此可見,各學校對于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劃分標準層次不齊、標準不一。在課程內容方面,知識更新速度慢,知識陳舊,不能根據學科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及時調整補充。學科基礎課程設置和專業課程之間的內部結構缺乏合理化建構。
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比例失調,設計不夠科學合理。必修課比例偏大,選修課比例偏小。“絕大部分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中,百分之九十是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所占的比例極小,而且選修的課程門類極少。”[3]單門課程劃分細碎,課程門類齊全、應有盡有,從心理學到教育學,從生理學到醫學理論,從學科教法到評估診斷等無所不包,特殊教育專業成了大雜燴。每門課程之間缺乏內在邏輯聯系,課程內容的體系缺乏整體優化,彼此孤立,各自為陣,學科之間以及相關學科之間缺乏縱向和橫向聯系,忽視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造成知識內容重復學習、遷移困難和學生視野的狹窄,缺乏對各門課程之間的整合,甚至出現概念、內容的交叉等問題。既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又降低了學習效率。
課程計劃中的見習、實習時間較短且大多都在畢業最后一年進行,理論與實踐脫節,本科特殊教育專業理論課設置偏多,學生掌握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是由于見習和實習時間太短,基本功欠佳和基本技能訓練不足,學生動手能力差,造成很多學生雖然掌握了很多理論知識,但不知道如何靈活運用,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是機械地記憶,這就使很多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后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摸索適應。與專科實踐教學相比,實踐的比例偏低,也造成了將來在就業中無法與對口的大專生相比,使本科特殊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劣勢。
3我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師資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我國現行本科特殊教育專業必須及時重新調整培養目標,打破過去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培養各級各類的特教教師不僅從橫向上而且更加注重從縱向上培養從學前到高等的特教師資、普通學校的資源教師以及特教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課程目標按已調整的人才目標重新構建課程體系。打破以前單一的課程體系,構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采用模塊化的課程設置,實現由原來的智能型課程設置向模塊化課程設置的轉變。在課程設置中,把很多學科整合為若干模塊,每一個模塊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一是3+1模式,即大學前三年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學習,最后一年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特殊教育的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特教課程設置可按學生的不同需求,可以綜合性課程為主,目的是培養資源教師、研究者或從業人員;也可集中某一領域的課程學習,目的是培養適合某一障礙類別的一線教師。二是4+2模式,即對非特殊教育的師范或普通大學本科畢業生進行兩年特教專業知識的培訓,使其能獲得教育碩士學位,采用學科專業加教育的培養模式,成為特教工作的高級資格工作者。
在課程結構的調整方面,首先要遵循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應對現今社會發展對特教教師的不同需求。一方面在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計上兼顧綜合性與一體化,即這類課程已不是專門為某一種特殊學生而設,而是為多種特殊學生而設。因此特殊教育專業在課程結構調整方面打破傳統的課程模式,即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專業課程,增設教育技能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因為特殊教育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專業特點。在課程設置的地位和比重上,適當增加實踐課程比例,注重課程間的有機聯系,適應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一體化趨勢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以及課程改革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課程設置要加大綜合化、彈性化的選修課比重,及時更新課程內容。
特殊教育的學科特點是綜合性和專業性很強,這就決定了特殊教育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方面,都需要多門學科知識來建構特殊教育理論,但決非多門學科的簡單堆砌。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要拓寬基礎課程,借鑒國外師資培養的課程結構;調整學科專業課,精簡課程內容,把重復過時的課程內容進行合并和刪減,同時增設反應本學科的學術前沿與實踐之類的課程內容;增設鄰近學科課程,避免學生視野狹窄;加強實踐課程,改變過去單一、集中實習的方式,采用分散與集中、連續與階段相結合的實習和見習模式。我國高等院校本科特殊教育專業由于地域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在特殊教育資源積累上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據學校自身本科特殊教育專業的發展特點,有效整合優質資源發揮自己的辦學特色,更好地促進特殊教育專業的發展,從而為國家培養優秀教師和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實施“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若干意見:國家教委,[1997]3號[A].
[2]田寅生.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學科教學理論課程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南京特殊教育學院學報,2012(9):1-7.
[3]朱永新,楊樹兵. 部分發達國家師范教育課程設置述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127.
責任編輯:李鳳英
ReformandConstructionofUndergraduateSpecialEducationMajorTeacherTrainingCurriculumSysteminUniversitiesofOurCountry
ZHENGXiaokun,CUIMingfu
(SpecialEducationCollege,Changchu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China)
Abstract:SinceChina'sreformandopeningup,specialeducationteamhasbeenunceasinglystrengthenedandalargenumberofspecialtalentsarecultivated.Theprofound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society,politics,economicsandculturepresentdifferentdemandfortalents.Therefore,weshouldmakecorrespondinginnovationfortrainingspecialeducationtalentstokeeppacewiththetimes.However,thereformofteachingcontentsandcurriculumsystemisthekeyanddifficultpointinteachingreform.Thisarticleanalyzesthecauseoftheproblems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reformstrategiesfromthestatusquoandproblemsofspecialeducation.
Keywords:undergraduatespecialeducationmajor;teachertraining;curriculum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