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王 羽,鄧忠良,宋家虎,戴 瓊,張 曄,陳 亮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400015;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科,重慶401147)
高校網絡教學及基于其平臺的課程建設
王 玥1,王 羽1,鄧忠良1,宋家虎1,戴 瓊1,張 曄1,陳 亮2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400015;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科,重慶401147)
網絡教學是信息時代教育模式發展新趨勢,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是當今高校重點工作之一。該文闡述了網絡教學優勢,并介紹了依托網絡平臺優勢進行的課程建設,包括目前擁有的豐富教學資源,日益提高的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學生高漲的學習興趣及逐漸完善的教學管理系統。旨在引發對基于網絡平臺課程建設的重視和深入思考,以打造更多精品課程并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 計算機通信網絡; 課程; 信息時代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持續發展,當今社會邁入高度發達和文明的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有三大突出特點:“知識膨脹”,即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人才競爭激烈。對處于信息時代特征下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具有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既具備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而不單單是以前關注的知識型人才。特別是醫學畢業生,怎樣能更快地完成學生到醫生的轉換,具備科學醫學思維,成為全方位高素質人才[1],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應如何改革,人才培養應如何加強,以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信息化與數字化是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之一,網絡教學是高校數字化建設的重要體現和組成部分,被稱為高校信息化縮影,簡單概括網絡教學平臺就是集教學、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系統平臺,是供學生學習的全新學習方式。網絡教學平臺能使豐富的教育資源共享得以實現,打造優良網絡學習環境;能提供個性化學習條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可促進學生個性和創造力提高[2];有助于互動式教學的開展;利于教育社會化和學習社會化。而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建設能依托網絡教學的眾多優勢,更好地豐富教學內容、建設教師隊伍、優化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管理等,所以,網絡教學是課程建設的平臺和渠道,課程建設是網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相倚為強。
1.1 網絡教學實現資源共享,打造優良網絡學習環境北京師范大學武法提教授曾對學習環境作了如下定義:“學習環境是學習活動展開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根據這個定義,學習環境的要素不僅為支撐學習過程的物質條件(學習資源),而且包括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習氛圍、人際關系等非物質條件。”[3]Internet鏈接著數以億計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其作為當今社會的巨大信息網,同時也是人類的智慧網,其包含的海量知識,可以持續不停地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聲色并茂、圖文兼備的教學資源。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是網絡學習環境的基石,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撐,再好的課程可能就像空中樓閣,很難獲得好的教育成果。目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網絡教學資源包括教育教學動態類信息資源(有關教育教學和教改活動等一系列教研活動的消息通知、通訊、時事及各類時效性教育教學動態等),教育教學理論類信息資源(課程信息、教師信息、教學日歷、教學大綱、教案、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等),教育教學體會類信息資源(師生交流、學生評價、論壇討論等),教學輔助素材類信息資源(課程視頻、錄音、動畫、學習圖片、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另外構成優良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還有以下幾點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氛圍、人際交流等。與傳統教學比較,網絡教學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變化突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協同學習、課下學習、遠程網絡學習等多種形式并存,這種優良的學習環境能使學習者有愉快的學習體驗,從而有更高的學習興趣,不但提高了教學質量,還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益。網絡環境中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創造了更加開放、平等的對話環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1.2 網絡教學提供了個性化學習條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促進了個性和創造力的提高 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一定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具有探索知識、發現知識,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信息源比較,傳統教學只能僅僅依靠以教師或幾本教材和參考書為主的知識來源,但網絡教學卻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途徑,更大的知識容量,更自由的選擇空間。這對教育個性化的形成、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實現教學過程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的轉變、促進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均將產生巨大影響:(1)學生主體化。布魯納認為,學習者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富于獨特的個人特色的知識。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認知的主體,從而主動學習,從死記硬背地學習到帶著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從按部就班地學習到按目標為實現自我需求的學習,是一個質變的過程,是學習上的飛躍,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逐步培養。(2)教師主導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并不是狹義的學生僅僅依靠網絡教學資源上網自學,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角色發生變化,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普通講授者變成知識信息的組織者、編制者;從另一角度來看,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這一轉變過程,要求教師必須通過閱讀、搜集大量的資源來豐富網絡教學內容,利用網絡教學技術平臺指導學生,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掌握本課程基本知識點、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其他知識點,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使教育打破時空的限制,最大化發揮豐富網絡教學的優勢,最終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1.3 網絡教學有助于互動式教學的開展 互動就是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互動可讓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更深的認識和更多的思考,除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外互動還能幫助教師從學生提問、評價、反饋中等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問題,完善教學過程,真正達到教學相長。互動式教學創造了對話條件,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的討論,打造了一個互相交流、協同合作、共享信息、彼此促進和監督的環境。師生之間在教學中以這樣一張交互方式形成的知識信息網呈現信息,教師發布課程課件、錄像、教案等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學;教師布置習題、測驗等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工作,及時發掘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師通過電子郵件直接與學生“面對面”溝通課程相關問題;學生在網絡上完成的習題、考試,給予教師的網絡評價,與教師互相交流的信息等均是具有豐富信息量的反饋信息,根據這些反饋情況教師能做到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完善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在論壇中交流討論、發表意見、分享學習心得或在線聊天進行課堂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之間的這種交互作用不僅可以從自己的思考過程中獲取知識,還可以從其他學生的觀點中獲取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與教師也可以在網上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教學心得,互相學習教學上的可取點。這種互動式教學在教學對象方面對教師、對學生均有好處,在教學效果方面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效均會產生積極作用。所以,其不僅是向學生傳遞資源,在促進和協調師生交互上也具有重要作用[4]。
課程建設是指在課程相應的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持續建設,以打造出優質的示范性精品課程。課程建設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申報精品課程的必要途徑。精品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基本建設和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具有深遠意義。
2.1 形成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建設符合教學改革與教育發展方向,網絡教學為課程建設提供平臺,促進課程高效建設;另一方面課程建設能依托網絡教學的眾多優勢,最大化發揮課程建設成效。目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上已建設的課程有29門,另外《傳染病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婦產科學》、《醫學影像學》市級精品課程,《婦產科學》市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內科學》、《外科學》、《超聲診斷學》校級精品課程,《神經病學》、《眼科學》、《影像核醫學》校級優質課程等質量工程項目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了重點建設。在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建設項目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信息、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筆記、個人資源、課程作業、試題試卷庫、在線測試等,每個項目均進行了充分的建設,資料齊全,學生可以在線瀏覽、下載等,補充了課堂教學資料的不足,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傳染病學》國家級精品課程上傳,全程課程錄像、持續更新專題講座錄像和案例庫等供學生在課堂外繼續拓展學習。《醫學影像學》市級精品課程在網絡上提供了教研室幾十年來積累的大量珍貴而翔實的放射學圖片,為學生深入學習理解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2.2 逐步提高的師資隊伍整體水平 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主體,是課程建設的首要任務。但師資隊伍建設是循序漸進的,而非一朝一夕。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錘煉優化、教學方法手段的研究、教材的編寫和完善均需長時間積累,甚至需要幾代教師的持續努力。對師資的培養應高度重視,始終堅持不懈,不斷完善成熟培養機制。除日常各項教學督導管理制度的執行外目前利用已形成的網絡平臺進行教師培養。教師既是教學中的“導演”,又是教學中的“演員”[5],因此,現代化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知識、各種軟件知識等,能熟練掌握互聯網的相關技術,準確、有效地上傳各種資料并進行編輯,及時更新、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從學生角度考慮,方便學生查閱和學習,在完成以上相關工作中師資隊伍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水平得到了相應提高。以前一部分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技術相對薄弱,通過網絡技術相關培訓和實際網絡平臺的建設,計算機應用水平提高,成為日常教學有力保障。另外大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經過深入思考,在為學生解決答案的同時如引入相關學科的著作、論文、最新成果、研究動態等信息,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而教師也在不斷充實自己的信息量。通過網絡平臺上豐富的前沿動態資源,教師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借鑒經驗,師資隊伍整體實力得以提高。
2.3 日益優化的教學方法 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建設除基本教學資源的建設外結合目前教學方法的改革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等新的教學法的實施,教師課前將準備的思考題、相關學習資料等發布到網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進行預習,網絡論壇上學生圍繞重點問題深入交流討論,教師引導總結,這樣優化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一方面豐富的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在線學習時間延長,通過多元的學習資料和重點問題使其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點,且自主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和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打破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拉近師生間、學生間的距離,教師引導解答、在線集體討論等方式均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有利于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4 完善的教學管理系統 在教學管理方面網絡教學平臺進一步完善了教學管理系統。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教育者、管理者均能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監控和了解,促進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水平和教學管理水平。學習者對教育者、管理者的反饋評價或問卷調查結果將對改進教學方式和完善教學內容、整理管理思路和促進管理水平提供有利參考信息。網絡平臺巨大信息量的電子化,有利于對教學與對管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推進了教學與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進程。網絡教學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思想和觀念,促進了教育的終身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6]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規劃綱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標任務,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充分顯現。”
總之,網絡教學是信息時代教育面臨的重大抉擇,是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是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促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有力措施,是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現在慕課的出現,其具有數字課程特征屬性、高質量的學習內容、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優質視頻學習資源、科學測評體系等[7],成為目前在線課程的主流。如何更好地依托網絡教學進行優質課程建設,以促進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尚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入思考與研究。
[1]張琍,張秀峰,何振華,等.《內科學》精品課程的創建和完善[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5):898-899.
[2]林鴻程,梁馨云,吳柱國,等.某校臨床技能虛擬仿真培訓中心建設的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2):1903-1905.
[3]武法提.基于WEB的學習環境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0(4):33-39.
[4]付霞霏,何援利.婦產科學網絡課程的設計及構建[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4):866-868.
[5]柳禮泉,陳宇翔.精品課程建設與一流教師隊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77-8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Z].2012-03-13.
[7]彭立偉.MOOCs時代的高校圖書館:機遇與挑戰[J].圖書與情報,2014(3):79-8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4.058
B
1009-5519(2015)24-3821-03
2015-10-16)
王玥(1984-),女,重慶大渡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學工作管理及教學改革研究;E-mail:fanqie8402@163.com。
陳亮(E-mail:chenliangdd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