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萍(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重慶 402160)
重慶文理學院非體育專業學生體育保健知識及保健需求研究①
董亞萍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重慶402160)
摘 要:該文運用了問卷調查、文獻資料等方法,獲得相關的材料與數據,對重慶文理學院非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保健知識及體育保健需求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對體育保健知識及體育保健需求所存在的問題是:(1)學校領導不重視。(2)學生的體育保健知識的缺乏。(3)學生健康意識很高,但無專業人指導,不能滿足學生健康運動需求。(4)學校不能為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開設體育保健課的教學條件及場地器材設備。并提出了四種解決方案:(1)成立保健知識講座。(2)開設保健知識選修課。(3)舉辦技能知識競賽。(4)進行網絡宣傳。
關鍵詞:非體育專業健康體育保健知識體育運動需求
①基金項目:重慶文理學院校內一般課題:課題編號:Y2013073。
在第一次奧運會成功舉辦后,各種體育活動處于蓬勃發展,人們對體育運動保健知識的需求必然呈現上升的趨勢,對于非體育專業學生而言,掌握不了各種運動的技巧,進行運動時會引起身體的各種不適反應是必然的,造成這樣的結果后,學生對運動就會產生抗拒,從而無法達到體育課程的評定和健康運動的宗旨,這時體育保健知識的應用就非常重要。現就重慶文理學院非體育專業的學生自我保健意識的情況、保健知識的需求以及課堂內外獲取健康保健知識的途徑進行調查,幫助他們有效的掌握健康的運動體系以及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重慶文理學院非體育專業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針對此文內容和指導老師的建議,通過一定試用、修改及完善,最終形成調查問卷的形式,該文通過對我校在校非體育專業學生體育保健知識的認知和需求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運動技術、準備活動及意外受傷等體育保健常識的認知、需求與獲取途徑進行統計分析。此次調查研究一共發放問卷調查表100份,回收100份,剔除無效問卷調查報表,有效問卷調查表97份。
1.2.2文獻資料法
在現有的科研資源里,收集到國內圖書信息機構及有關本題的科研文獻資料、調查數據和實例,重點關注非體育專業學生對體育保健知識的認知程度及需求在普通高校的開展的相關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圖書館查閱保健知識專著書籍10余部,并在中國學術網(www.tiyujie.com)以及萬方數據庫等網站查閱相關學術論文30余篇,為該文的需要提供了有價值的相關資料,同時對研究也提供了大量理論、方法和依據。

表1 非體育專業學生認為體育運動前做準備活動的必要性(單選)

表2 非體育專業學生認為飯后運動時間的合理安排(單選)

表3 非體育專業學生對運動過程中遇到急性拉傷后您的處理方式(單選)

表4 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保健知識掌握需求現狀(單選)

表5 非體育專業學生在運動時的受傷情況(單選)

表6 非體育專業學生認為保健知識再學習的需要

表8 非體育專業學生的保健知識的獲取途徑情況(多選)
2.1重慶文理學院非體育學院學生對保健知識的認知現狀
2.1.1體育保健知識的常識掌握
調查顯示,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中有74.23%的人的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從健康的醫學角度來講,準備活動是預防損傷的必要條件,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可以讓身體得到充分的預熱,還可以減少肌肉粘連性,從而可以預防肌肉在運動時拉傷[1]。從生理學角度來講,準備活動讓身體有了一個適應的過程,讓肌肉有了一定的興奮性,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提高運動成績。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仍有一部分同學沒有認識到準備活動的重要性。
我校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對健康運動的認識程度較高,對體育
保健知識的常識掌握皆有一定程度,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認識到要如何正確的做到健康運動。仍有一部分人,不清楚要如何做到健康的運動,更不清楚飯后多久做運動才是健康的運動,對身體最好的,只是在盲目的做一些對身體無益甚至是有害的運動,甚至可以判斷重慶文理學院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仍有一部分人還未意識到運動對身體的重要。
2.1.2體育保健知識的專業掌握
我校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秋季田徑運動會,據了解,選擇的學生參加鍛煉、比賽的頻率都不高,運動中一旦受傷,也就不再參加。如果我們能做到健康的運動、運動損傷后的快速恢復,就可以激發他們對運動的激情。在調查信息反饋中可以看出,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對專業的體育保健知識的掌握非常薄弱,有64.95%的同學認為急性拉傷后應熱敷,說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同學對體育保健專業知識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
2.2重慶文理學院非體育學院學生對保健知識的需求現狀
2.2.1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對體育保健知識的需求情況
調查顯示非體育專業的同學在主觀意識上,對體育保健知識的的需求非常明顯,有77.32%的同學認為,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基本的體育保健知識。列寧也曾說過:“有健全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說人的精神與身體是不可分割的。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一個人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十分重要,而運動是健康體質的檢驗標準,如何做到健康的體育運動,體育保健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2]。
據了解,非體育學院的學生每學期期末會有一次體能測試,有些學生為了這項測試能達標,不惜會冒著被學校處分找人代替自己參加測試。體育運動本是一項快樂的運動,是什么讓他們如此害怕不能夠達標,有的是因為在運動中受過傷;有的是因為對運動技巧的掌握不夠;有的是因為呼吸節奏不能調整等,在這等條件下的運動,運動帶給他們的已經不是健康,而是一種損傷。
學生們主觀意識可以從“知”與“不知”來分析,一種是不知而不需,即健康運動知識的不足,一種是知而不需,即是健康運動的意識不夠。落實到健康體育運動上,就是學習體育運動保健知識,知道運動損傷的危害,不要讓身體在運動中損傷;注意體育運動時的每一個動作,克服一些不良的運動習慣[3]。逐步的提高學生們健康運動和自我防護意識,使學生的健康知識得到不斷的積累,促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的用體育健康知識指導自我體育鍛煉。由表5可以看出,在運動過程中受過傷的人始終占大多數,不管是因為“不知而不需”還是“知而不需”,我們都有必要加強對健康運動以及自我防護意識的教育知識宣傳。
2.2.2對體育保健知識是否需要再學習情況
只有合理的體育運動,才可能會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利于健康的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的掌握。但要做到合理就必須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識,但保健知識不能一次或一段時間就能掌握,也不能揠苗助長,所以保健知識的再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非體育專業學生的選擇高達70,說明大多數的學生對在學習的重要性認識是夠高的。
2.3我校非體育專業學生對保健知識獲取途徑
調查顯示,學生們對體育保健知識的需要意識非常淡薄,導致我校非體育專業學生對保健知識的學習程度不高,而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課程設置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們對保健知識的獲取途徑,就我國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而言,是培養一批技能性、素質性的全面人才,職業病的趨勢時刻提醒著人們,健康的身體是一切革命的本錢。而就學生來說,健康的進行體育運動,需要有扎實體育保健知識,減少在運動中損傷,預防各種不正確的姿勢導致損傷的幾率[4]。
3.1結論
(1)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了解體育保健的專業知識的程度及認知度都不夠高。
(2)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對體育保健知識需求非常大,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對體育保健知識的再學習是有必要的。
(3)非體育專業的學生缺乏對體育保健知識獲取的主動性,導致對體育保健知識的獲取途徑的單一。
3.2建議
(1)成立保健知識講座。
學校安排專業老師定期在博文館101進行保健知識宣傳講座,講座可設置提問和競賽搶答環節。老師在每次講座前先接受學生們的提問,然后老師帶著學生們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座,在講座結束后再由同學們提出心中的疑惑,或者想了解體育保健知識;為提高學生們對講座的興趣以及聽課的效率,在講座開始前,可設計一些涵蓋本次主題內容的競賽題,然后根據同學們的回答,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在講座結束后再設計一些保健知識競賽題,從而加強同學們對此次講座的印象。
(2)進行網絡宣傳。
有研究表明,網絡將成為大眾在新時代獲取體育信息的主要途徑,它正在一步一步的走進每個家庭。調查顯示:在整個奧運會舉辦期間,奧運會的官方網站的訪問量竟然累計高達72億人次[5]。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未來教育作過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所以,學校可在校園網主頁面設計一個版塊,以滾動欄的形式進行內容展示;可將校園內的電子圖書閱覽的主頁面設計為體育保健知識宣傳版畫或者在主界面設計一個版塊,以滾動欄的形式進行內容展示;也可由學校建立網站,統一告知學生,然后在網站內進行體育保健知識的教育和宣傳。可以達到拓展學生對保健知識的認識途徑。
參考文獻
[1]肖文,余靜.對大學生掌握體育保健知識、技能情況的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6):125-127.
[2]岳全,我國高職院校體育保健教育及學生需求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93-96.
[3]胡秉嬌.2011年牡丹江市某醫學院學生體育保健知識與運動損傷發生情況調查[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2(2):65-67.
[4]王鳳英,姜霞.運動損傷的病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55-56.
[5]閆拓時,張鳴真.2008年北京奧運會“五環志愿者”價值展望[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4):1-4.
[6]鄢行輝.大學生體育保健課實施運動處方的教學研究[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3):287-289.
[7]孫洪濤,聶勁松.大學生體育保健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15(12):107-109.
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b)-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