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雨威(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21)
我國退役運動員安置問題文獻綜述
章雨威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蘇州215021)
摘 要:退役運動員就業率逐年下降,如何安置退役運動員始其在社會中立足是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總結有關文獻優缺點,為構建退役運動員的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退役運動員安置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學的熱點話題,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技體育體制改革滯后,造成就業率逐年下降,退役運動員安置問題已經舉步維艱。檢索中國知網上有關退役運動員安置方面論文,并從論文的內容、研究方法、研究對策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從我國現實的國情出發,后教育是提高運動員安置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退役運動員安置后教育文獻
在中國知網上,以“退役運動員安置”為主題進行搜索,限制條件為核心期刊篇,搜索到相關文獻16篇。在學位論文庫檢索,查閱到10篇文獻。通過CNKI學術搜索趨勢,學者們對退役運動員學術關注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的關注度也在2011和2012年創歷史新高。(見圖1、圖2)

圖1 我國退役運動員學術關注度歷年趨勢變化圖

圖2 我國退役運動員安置學術關注度趨勢變化圖
通過閱讀分析文獻資料得知,對退役運動員安置的研究包括對就業安置方式的研究和就業制度的變遷,并且對于各省的現狀以及對策的研究較多。這些省多集中在東部地區。
我國退役運動員安昌文獻的研究方法分析(見表1)。
有關運動員安置困難原因,于文謙[1]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行政命令方式行不通,加之存在退役時間與畢業時間不同步的問題,從而影響分配。競技運動中由于不斷向人體的極限挑戰,對運動員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對運動員的身體造成損傷,甚至有可能使其喪失基本生活能力。盧志成[2]認為職業技能與文化水平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郝志偉[3]認為我國現階段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國家的政策性安置變得困難,退役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偏低是主要原因。練更生[4]則認為退役運動員的不具備較強的社會競爭力,張鳳霞[5]認同運動員的素質不高,董國勇[6]認同運動員的綜合素質低,周慶生[7]認同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和社會化程度不適應現在社會的需求殷勤[8]認為運動員個人素質,運動員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自身不努力等就業壓力逐年增加以及社會意識的偏見是運動員安置問題困難的原因。
大部分學者認為運動員的文化素質不高是運動員就業安置困難的根源,另外一方面是我國的國家體制造成的。加上有些運動員從業技能差、期望值偏高,因而形成了結構性的就業困難。

表1 研究方法一覽
楊濤[10]提出鼓勵退役運動員上大學、建立政策性與補償性相結合的安置體系、鼓勵運動員自主擇業等。陳祥林[11]提出鼓勵優秀運動員進入大學接受教育,加快體教結合的步伐,推進職業技能的培訓,大力提倡自謀職業。于文謙[1]提出在退役這一環節上,抓好運動員的繼續教育問題,積極促進競技與高等院校、競技與職業技術型學校的有機聯合,弱化政府職能,加強政策化、法規化的宏觀控制,制定并實施運動員“貨幣化”退役政策。
學訓結合,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提高其綜合能力,拓寬就業渠道,科學選材,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改善競技體育制度。
6.1合理構建我國運動員的培養體制
通過對文獻的分析得知造成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困難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的保障機制不完善和學習訓練矛盾。必須培養運動員的就業意識、提高運動員的自身文化水平,使得學習與訓練能相輔相成。另外,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運動員退役后的一系列政策,為保障運動員再就業提供更加豐富的就業信息資源。
6.2注重成材率
科學的選材對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基數大,減少退役運動員安置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茖W的選材可以減少國家在成績一般運動員身上的投入經費,使資金更多的投入到運動員退役的安置中。因此應該注重運動訓練的效率和成才率,控制運動隊伍的規模。
6.3處理好學訓矛盾是關鍵
訓練和教學必須要兩手抓,這樣才能夠增加運動員的就業率。切切實實的讓運動員回歸到校園,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另外,要進一步加強退役優秀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自主擇業退役優秀運動員的就業能力。注重運動員職業生涯的培養,包括就業競爭力和就業意識的培養。這樣才能治標治本。競技體育激烈的時代,更多的運動員接受的是專門化的訓練,因此運動員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因此,運動員的專項訓練與文化知識教育之間的矛盾就凸現出來。而且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6.4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第一,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相對滯后與我國的體制和基本國情有很大關系,社會保障是通過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的,把運動員的基本的保障和利益落實即可。第二,各級政府體育部門應該盡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擇業退役優秀運動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明確職責,開展工作。增強退役運動員的就業競爭力,拓寬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渠道,做好運動員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第三,培養社區體育輔導員。
參考文獻
[1]于文謙,李強,牛靜,劉科.轉型時期競技運動員的退役與繼續教育問題——以遼寧省為例調查分析與研究[J].體育科學,2004,7(24):16-19.
[2]盧志成,郭惠平.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困境及對其加強職業教育應對策略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3(22):23-24.
[3]郝志偉.影響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成因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25):66-68.
[4]練更生,陰志慧.我國職業教育前景與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問題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2(33):113-115.
[5]張鳳霞山西省優秀運動員社會保障就業現狀的初步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6):23-25.
[6]董國永.促進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J].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12(4);88-89.
[7]周慶生.從無情退役到有情安置:對退役運動員的人文關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1):1.
[8]殷勤.運動員的職業生涯設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5(22):614- 616.
[9]李琳瑞,劉崢.退役運動員安置政策的演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2):22-25.
[10]楊濤.關于退役運動員安置工作的現狀及設想[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5):7-8.
[11]陳林祥.我國優秀運動員退役安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5):8-11.
中圖分類號:G8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b)-0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