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甘肅政法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現狀①
張淵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 要:社會不斷地在前進,而人才是社會不斷發展得第一推動力。隨著近些年來大學的不斷擴招。學生們的競爭力不斷地增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承受著各種來自社會的壓力。這就使我們必須要關注大學生自身的素質能否達到這種抗壓的能力。為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情況。掌握造成影響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各種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有效的措施。該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觀察法對甘肅政法學院、蘭州交通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的大學生們的自身素質進行調查。結合調查的結果得出一些影響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甘肅省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
國家對學校素質改革教育的不斷深入。高等學校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發展,體育教學的改革也收到了良好的成績。高等學校的工作也越來越有效率。對全校師生的鍛煉器材上也加大了投入,不斷地更新。體育教學改革也在不斷地從學生的實際利益去出發。教師隊伍和科研水平也在不斷地加強中,這些都是讓大學生素質不斷提高的必要條件。但是,現實并不是這樣的。根據調查得出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正在逐年的下降。大學生缺少鍛煉身體的意識。對體育鍛煉不重視。各學校的領導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也不重視。該文主要針對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不斷地下降,結合調查的結果得出一些影響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意見與建議。
1.1研究對象
該文以甘肅政法學院、西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甘肅農業大學2013級在校本科學生500名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該文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等網站等,查閱了有關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相關文件及文獻資料;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和歸納。并運用前人的成果,來為該論文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通過在體育課上(上課前10 min)現場發放問卷,發放500份,下課后統一收回,回收有效問卷485。有效收回率達到97%。
(3)訪問訪談法:通過與周邊大學有公共課課經驗的教師進行訪談,以進行訪談交流,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比較詳細了解各學校學生的情況。
(4)數理統計法:將通過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及信息建立數據庫,采用科學的方法處理軟件對所獲得數據和資料進行處理和分析,得出定量結果。
(5)觀察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去組織觀察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參與度,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客觀因素。
2.1影響大學生自身素質下降的原因

表1 310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
2.1.1大學生缺乏鍛煉意識
國家的未來是學生。學生們的自身素質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父母不想讓孩子受一點苦、一點累。這樣長期以往造成學生缺乏面對困難的責任與擔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不解決它只會選擇逃避、退縮。學生就想著讓自己在生活中豐衣足食、吃的飽,穿的暖就好了。自己的身體素質就會很棒。他們從意識上就對身體鍛煉不重視。認為這是多余的,鍛煉只會讓他們變得很累而且會耽誤自身的學習時間。
2.1.2學校、家長的原因
父母親只想讓孩子考上好大學,認為和學習無關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等上了大學再去鍛煉身體也不會太遲。給學生在思想上造成了一種對鍛煉身體無所謂的態度。只管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造成重視文化課輕視體育鍛煉的思想。不論是上課還是放假,都讓孩子無休止的做各種復習題,上各種補習班。學生由于升學壓力大,基本上沒有多余的時間來進行鍛煉。學校的領導不重視學生身體鍛煉,只重視學校的升學率。有些學校為了保持學校的升學率,私自停掉體育課,為文化課讓路。體育老師也對學生不負責任,上課不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主動性,一味的讓學生自由活動,學生能動性差,女生直接不活動。這些都對學生的身體鍛煉有很大的影響。
2.1.3網絡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學生逐年下降的身體素質與網絡的普及與發展也有關系。當代人已經離不開網絡,它影響著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大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都在虛擬的世界里,基本上成了一個宅人,身體鍛煉的時間基本消失了。很多大學生討厭鍛煉,不愿去鍛煉。參加鍛煉的大學生也是抱著各種心態去的。根據各種問卷的調查,大學生參加課余鍛煉的學生中,有23%的學生是為了減肥,想要自己變得苗條一些。27%的學生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是為了考試而鍛煉身體。而17%的學生是為了減壓,主要調節自己的心態,讓自身變得平穩。強身健體的學生有33%,這一部分學生就是想要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健康。(見表1)
2.1.4作息時間混亂
學生上了大學以后,覺得自己的時間可以由自己來支配了,可以不受家里人的控制了。但由于在中學是就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造成現在的學生自控力都很差,大學生又受到外面各種因素的影響,讓大學生的作息時間變得很紊亂,完全沒有規律。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成了晚上不睡覺,早上起不來。吃飯吃不到飯點,有時甚至略過不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一天一天的就這樣透支著健康,身體看起來有氣無力,沒有一點精氣神,這樣造成大學生更加不會去進行身體鍛煉。長此以往,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就無從
保障。
2.1.5學校各種場地、器械的不足等
根據調查周邊的幾所高校,各個高校的場地和器械基本上都不能不能滿足于學生各種鍛煉的需求。器械陳舊,不能夠及時的更新,場地緊張,讓許多大學生沒有鍛煉的場所。學校對大學生鍛煉身體的問題也不重視,也就無法激起大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大學生自身也對體育鍛煉不重視,再加上各種客觀因素造成漸漸對體育鍛煉失去興趣。這也是影響大學生缺少身體鍛煉的一個重要原因。
2.1.6學生的學習壓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需要復合型人才的社會,人才的競爭壓力變得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們為了讓自己能夠多掌握一些知識、技能,多數大學生會在課余時間去報班學習班,想多考些證書,多學些知識、技能。以便在以后的競爭中讓自己爭取一些先機,大學生把大部分的精力多花在了各種培訓班和找工作上。讓自己盡早的去適應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鍛煉。
2.1.7學校各種比賽舉辦少
學校除了每年的運動會比賽以外,很少在舉辦其它大型比賽,舉辦的運動項目少,如:籃球賽、足球賽、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各種比賽。給大學生們提供一個鍛煉身體的氛圍和機會。老師要大膽的嘗試一些新的體育鍛煉模式。不能死板的只停留在課本上。學校的運動氛圍就會不強,這樣很難提起大學生對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學校沒有一個很好地氛圍能夠帶動大學生進行鍛煉,讓大學生在日常的鍛煉中處于一種盲目性,學校沒有一個起引導性的作用,讓大學生處于一種被接受的狀態。
(1)不斷改革體育課程,讓學生在體育課上自覺提高自身的素質。學校體育課程是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和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所需要各種人才的搖籃。因此我們必須要不斷地改革學校體育課程,使學生在體育課上自覺地進行身體鍛煉,提高自身的素質。
(2)讓大學生從思想上對身體鍛煉有個新的認識。培養大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養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只有讓大學生轉變了意識,才能讓大學生從根本上改變他們不鍛煉身體的現狀,要讓大學生知道他們鍛煉是為了什么。學生在選擇自身素質鍛煉的項目上。選擇自己比較喜歡而且更加適宜于終身體育鍛煉運動項目,提高大學生的自身體質。
(3)高校開展各種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的活動。讓大學生們要有興趣,有興趣了才會投入進去。學校組織各種體育活動。比如:籃球賽、足球賽、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各種比賽。給學生們提供一個鍛煉身體的氛圍和機會。讓大學生們可以愉快的鍛煉身體。同時,培養大學生鍛煉身體的是老師。老師要大膽的嘗試一些新的體育鍛煉模式。不能死板的只停留在課本上。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進行教學。學校應該給予大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讓他們來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來進行鍛煉,調動大學生積極鍛煉身體,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4)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合理的做作息時間和充足的睡眠時間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F在的大學生都是些夜貓子,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長此以往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上網的時間不能過長。要堅持長期鍛煉的習慣并堅持下去,每周至少要鍛煉3次以上,每次都不能少于30 min。這樣才能使學生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5)學校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先進的教學設施是取得好的教學成果的必要條件。學生鍛煉身體是在校園內進行。學校的環境和教學設施等方面的配置對大學生身體鍛煉所取得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許多的大學生愛進行體育鍛煉,但是學校卻沒有這個學生所需要的設施和場地,使他無法進行鏈段,這樣會使學生們對鍛煉身體的積極性減弱。使他們失去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學校的遵旨就是為學生服務。要不斷地改善學校的環境,增加各種鍛煉器材。
參考文獻
[1]方永亮.普通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現狀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2):122.
[2]范素萍,曾文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不容忽視[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70-73.
[3]尹淑桂.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8):159-161.
[4]張飛鵬,張正紅,侯順子.1991—2000年我國漢族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動態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4,24(5):101-103.
[5]段黔冰,王濤.對普通高校學生體質現狀、成因及健康對策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109-111.
[6]孫一民,孫慶祝.我國大學生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1):29-32,39.
[7]唐建平.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J].科技資訊,2006(2):87-88.
[8]莊偉.普通高校田徑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其發展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20(3):108-110.
作者簡介:①張淵(1990,12—),男,甘肅蘭州人,研究生,甘肅政法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