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歡(作者單位:山西大學)
《百花深處》的歡笑與悲傷
孫佳歡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
摘 要:《百花深處》是陳凱歌導演又一部蘊含歷史文化情結的短片,短短的十分鐘讓觀眾產生對時代和民族的思考,既悲又喜,一言難盡的情感。相比于《十分鐘年華老去》中的其他影片,這部影片以其平實幽默讓人笑中裹淚,陷入深深的哀傷中。本文從鏡頭的表現方式、音樂音響、主題思想方面淺析陳凱歌的歷史文化情結及其在本片中反映出的悲劇情愫。
關鍵詞:百花深處;陳凱歌;電影短片;傳統文化
真正的悲劇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結局,是人為不可改變的結果。從《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哈姆雷特》,悲劇根源不是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不是哈姆雷特復仇而死,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命運,即使重新選擇也依舊無法逃脫的宿命。悲劇可以沒有眼淚、恐懼、離別,甚至可以以一種詼諧幽默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正如陳凱歌創作的《百花深處》,以一種喜劇的形式敘述了一個悲劇情節,時代的進步是人類不可抗拒的過程,傳統的革新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結果。傳統事物的消逝讓每一個具有歷史責任感的人悲痛。如何保留傳統文化、如何觀照民族的憂患與理想、如何正視與反思國家的歷史,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思考。
影片中多次使用對比蒙太奇的手法,古代建筑與現代建筑的對比,傳統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對比,笑與淚的強烈反差等,這些對比給觀眾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形成一定的審美快感。
在鏡頭角度的運用上,俯拍和仰拍形成鮮明的情緒渲染。影片開始一個大仰角突出現代社會的高樓,表現人們在這樣的“水泥森林”中忙碌著各自的生活,給觀眾強烈的壓抑感。從整個影片的敘事結構來看,影片前半部分多用俯拍鏡頭表現馮先生的瘋癲滑稽,鏡頭語言充滿了對“瘋”先生的輕視與不屑。當搬家工人們第二次回到大槐樹下,耿樂飾演的搬家工頭說:“只要您給錢,您讓我們搬什么,我們就搬什么。”導演給了他一個明顯的大俯角,用鏡頭語言揭示了現代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的丑陋嘴臉。隨著情節的發展,馮先生的仰拍鏡頭越來越多,導演也許是為了表現對老北京人的憐憫同情,也許是對老胡同被拆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對馮先生身后那棵從古至今屹立在那里,見證了時代變遷的大槐樹深深的敬意。
蔥郁的大槐樹和周遭一片破敗荒涼的環境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馮先生一板一眼地介紹著他家的結構擺設時,導演以大槐樹作為背景,仿佛大槐樹是唯一的見證者,是馮先生構建房屋的坐標。整個影片都是一種灰色調,只有大槐樹的綠和影片結尾的水墨畫表現了一絲鮮艷。大槐樹象征著歷史,水墨畫是馮先生的四合院,通過顏色對比,導演的用意不言而喻。
水墨畫中的四合院不但在色調上形成對比,也與開篇高樓林立的城市形成對比。現代人生活在忙碌嘈雜、快速發展的城市中,內心渴望著寧靜安逸、舒適和諧的水墨畫中的生活環境。
短短十分鐘的《百花深處》,其主題音樂反反復復出現了五次之多。馮先生說到家中的紫檀衣櫥時響起,馮先生找到鈴鐺時響起,馮先生看到花瓶被打碎時響起……不同時間響起同樣的音樂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有哀婉悲痛,有同情憐憫,有美好追思……每次音樂都響起得貼切到位,可以及時地調動觀眾的情感。
除此之外,音響效果對整個影片喜劇效果的渲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搬衣柜時的吱呀聲、搬魚缸時的流水聲、花瓶掉落時的破碎聲等,加上演員滑稽的動作,不免讓觀眾捧腹大笑,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喜劇氣氛。
在聲音處理上,導演依舊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傳統與現實的強烈矛盾。去往“百花”胡同路上的廣播聲、警車聲、路邊商鋪傳出的嘈雜聲,與水墨畫中的鈴鐺聲、鴿哨聲、胡同里的吆喝聲形成對比反差。
陳凱歌導演通過“大題小做”的方式揭示了影片《百花深處》的宏大立意。以一個搬遷的小故事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深刻矛盾。抒發了導演濃濃的歷史文化情結。
影片巧妙地運用隱喻象征的手法表現隨處可見的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喬遷時的鞭炮陣陣卻少了孩子們的歡呼笑語;馮先生改不掉的京腔,習慣性的蘭花指;汽車里掛著的中國結搖搖晃晃;影背、兩進的院子、紫檀的衣櫥、堂屋里條案上的花瓶……最具諷刺效果的是馮先生的混搭裝扮。馮先生整整衣帽,看到百花胡同露出開心的微笑,他飛奔到黃土坡上時,觀眾第一次看到了馮先生的全景,土黃色的夾克,紅色的運動褲,黑色的老北京布鞋。這樣的裝扮貼切地表現了“老北京”在新北京城的處境,他們接受得了新式運動褲卻脫不掉穿了半輩子的老北京布鞋。
“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一句話使聽眾從內心泛起一陣酸楚,北京是北京人的家,馮先生在汽車里探出半個身子張望著自己的家,眼中充滿新奇與恐懼。
城市的快速發展不但遺失了傳統文化瑰寶,更讓在都市中忙碌的人們迷失了自我。搬家工人們為了掙錢和“瘋”先生一起做“瘋”事,導演將工人們“搬家”的幾個連續的小全景剪切在一起,以一種荒誕的冷幽默表現導演對現代社會中拜金主義的嗤之以鼻。
大喜即大悲,結尾的馮先生歡樂至極,留給觀眾的是深深的悲傷,美好的傳統文化就像動畫中的落花,一點一點地被人們忽視、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