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坤(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審美追求在當代播音主持藝術創作中的運用
陳雨坤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摘 要:播音主持藝術這門學科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汲取了我國眾多藝術門類的精粹。在審美追求上,必然深深扎根于我國傳統藝術的沃土,博采眾長,與時俱進。本文著重論述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追求在當代播音主持創作中的運用,通過分析中國傳統繪畫在創作過程中的美學追求,把握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從而探求當代播音主持應該秉承的藝術風貌以及藝術表現手法。
關鍵詞:傳統繪畫;審美追求;播音主持;藝術創作
中國傳統繪畫是以平面的形與色構成的一方藝術圣土[1]。中國傳統繪畫是中國傳統藝術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代表的美學風格和藝術追求對于其他藝術領域以及當代藝術創作都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追求成了全民族共同的藝術信仰。
播音與主持藝術作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學科,必然深深扎根于我國傳統藝術的沃土,博采眾長,與時俱進。本文著重論述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追求在當代播音主持創作中的運用,通過分析中國傳統繪畫在創作過程中的美學追求,把握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從而探求當代播音主持應該秉承的藝術風貌以及藝術表現手法。
中國傳統繪畫走的是一條寫意的道路[2],中國的藝術家們會認為寫意比寫實具有更高的藝術追求,認為“意”才是作品的靈魂所在。這種繪畫創作的態度,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主導意識。因此,心物交融作為中國傳統繪畫審美追求之一,對于播音主持藝術而言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1.1要注重語言的“意蘊美”
廣播電視傳播過程中,有聲語言除了傳遞信息之外,還承擔著美學愉悅的功能。一個主持人除了要把事情說清楚,還要說得好聽、說得美才行。信息的知曉、通暢目前而言不是難題,而鮮活的生命力、動人的人格魅力才是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在播音主持的過程中,注重“物外之情”的塑造和修飾,是提高傳播效果的一個有效途徑。從而在“由己達人”的過程中毫無掛礙[3]。
1.2要注重語言的“含蓄美”
在漢民族的共同語中,顯現出“內視反聽”“內圣外王”的民族特質,積淀、強化了“內省”的含蓄美[4]。這種含蓄美與中國傳統繪畫追求的寫意具有相通的審美追求。含蓄的最高追求在于“含而不漏,引而不發”的功力,因此這樣的語言便可“潤物無聲,羽化無痕”,由此可見,“無聲”與“無痕”都是在強調一種不分彼此的境界,反對割裂與分離,追求心與物的交融狀態。具體說來,含蓄美絕不是“不說”“收著說”或“客客氣氣”,而是要“于無聲處聽驚雷”,把有聲語言的力量化作“內力”去展現與勃發,而不是“張牙舞爪”“花里胡哨”地賣弄技巧。
1.3要注重語言的“自然美”
所謂“心物交融”,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特殊品質,這種品質的背后發揮影響的是中國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理念。因此人與自然應該做到和諧統一,而和諧之美就是自然之美,就是“天人合一”之美。播音主持藝術中,語言應當追求去繁存簡,講究“天然去雕飾”,即語言準確干凈又凝練,自然而然地流出,不著雕飾的痕跡,給人清新朗潤之感。
在中國傳統繪畫看來,“傳神”超越“形似”,而“神”指的就是精神氣質或品格,是內在的、虛靈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藝術形象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既不是無條件地接近對象,又不是絕對的疏離,而是要通過對象來傳神,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緒。這種審美追求對播音主持藝術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鑒意義。
2.1應做到“形”與“神”的統一
“形神兼備”是我們常常提出的要求,這是由廣播電視媒體的特性,尤其是電視媒體的特性決定的。很多時候,播音員主持人常常忽視形與神的統一問題,甚至認為二者是兩張皮,并無聯系。這種認識會造成節目質量的低劣,也會影響主持人形象的塑造。在播音主持藝術中,“形”指的是聲音形象、視覺形象等要素,而“神”則指主持人整體的風貌和主持人與節目的貼合程度。不得不說,二者很難完全剝離開,因為“形”的質量必然會影響到“神”的效果,而“神”的效果中也包含著“形”的塑造。所以,播音主持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應該牢牢樹立“形”與“神”的二元統一關系,不可割裂和對立。
2.2應當高度重視“神”的地位
很多播音員主持人往往會認為,形式上像就可以了,就以為達到播音主持藝術的真諦和內在核心,例如,很多主持人認為只要形象好、字正腔圓、普通話標準就可以很好駕馭播音主持藝術,其實這些都是“形”的外化,并沒有觸及“神”的范疇。播音主持藝術相比于其他藝術,實用價值很高,這種實用主
要體現在信息的傳播上。那么作為一種傳播的藝術,傳播效果必然是其追求的目標,傳播效果的好壞也反映出該藝術的價值高低。在調查中發現,好的傳播效果一定是傳情達意的,是“傳神”的,這種傳神表現在信息、態度準確到達。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語言本質,弄清邏輯關系,站在受眾的思維立場來傳播,唯有這樣,才能讓節目有良好的傳播效果,才能做到“傳神”。換句話說,播音員主持人如果在“傳神”上技高一籌,甚至可以掩飾其在“形”上的缺陷。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虛實相生”是伴隨著中國傳統審美多年發展而產生的,是為“寫意”而產生的,它的產生不僅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書畫材料有關,也是歷經數千年以來中國傳統審美選擇的結果。通過對“虛”與“實”這對辯證關系的把握,從而架構跨越有限通向無限的橋梁。虛實相生在傳統繪畫中主要體現在“留白”的運用。顯而易見,中國畫中的“留白”的用意是留而不白,留而不空。它吸引受眾在“白”中停留,引發觀眾的思考與審美。從相關收視率調查人員所提供的資料分析,觀眾普遍反映,意會而不言傳的作品,是一種具有誘惑力美感的作品,言傳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意會的美感。
作為以有聲語言構建大眾傳播領域里的播音主持藝術,其創作主體的語言同樣應該講求“留白”的手法,在及時、準確傳遞信息的同時,在時空的“留白”處調動起受眾的想象與聯想。
總之,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審美追求總體說來是“心物交融”“重神輕形”和“虛實相生”三個方面。雖然繪畫藝術是視覺藝術,但其審美追求卻是和中華文化及民族性格相通相連。通過研究,不僅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審美特點,還可以借此不斷完善播音主持學科的研究領域,對該領域的從業者而言還可以不斷培養自己的民族情懷,增強東方氣質與中國氣派,從而形成獨到的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張頌.播音主持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3]張頌.朗讀美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曾志華.主持人語言中“留白"的機理探微[J].現代傳播,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