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妍
(作者單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徐 妍
(作者單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讓學生善于自我表達,自我意識強,但同時學生的思想易受各種因素干擾,校園網絡輿情監控難以把握。為此,高校要以網絡為載體打造交流平臺,建立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校園網絡意見領袖。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
1.1 讓學生善于自我表達,自我意識強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普及,每一個人都可得更多的信息,大學生更是新媒體的主力軍。新媒體給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帶來了極大變化。據筆者針對浙江某高校400名學生的調查表明,90%以上的大學生都有借助微博、微信等載體的習慣,66%的人經常更新微博、微信,41%的學生每天都會更新微博、微信。
大學生借助新媒體自由表達自己觀點與情感,其促進大學生自我表達。高校學生更傾向于表達自己觀點,而非去順從和接受他人的思想。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狀態等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使思政教育在形式、方法等方面都產生了變革。新媒體帶來了平等與共享精神,讓學生善于自我表達,自我意識強。
1.2 學生易受各種因素干擾,校園網絡輿情監控難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呈現散裝化、非線性狀。傳統媒體的媒體傳播權威性由始發端把控發出,末端也只有被動接受信息,絕對化地保證了信息的可控性和權威性,在新媒體視域下,處處都為“民意廣場”,手機或電腦可實現隨時隨地互動對話。新媒體的互動性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各種局限,促進了大學生的自由、隨意、隨性交流,極大限度地滿足突破時空限制的各種交流。
當代大學生是新媒體的重要使用者,但他們容易沖動,法制意識相對淡薄。據調查,很多大學生都有轉發微博、微信的習慣,很多大學生都沒有確認信息真實性的習慣。這會使大量虛假信息在網絡上傳播,導致信息傳播的不可控性,增大了校園網絡監控的難度。
2.1 以網絡為載體打造高效交流平臺
在日常學生管理與服務中,高校要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應用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據筆者對浙江省某高校的調查,幾乎該校的每個班級都有班級微博群、微信群、QQ群。通過這些新媒體,班主任與輔導員可全面系統了解學生當前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狀態,進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思政工作。
但這只是新媒體運用的初級階段,為推進網絡思政工作平臺建設,高校可以嘗試網絡文化建設項目,鼓勵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團學組織等積極申報,圍繞創新性、實效性、示范性等要求,不斷創新網絡文化建設。高校可嘗試對師生進行媒體素養教育。
為了充分利用新媒體,每所高校都應設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做到對國內、外與校內重大事件進行及時報道,確保校內新媒體賬號做到“專人負責、專人管理、專人維護”;同時,教育主管部門要建立校內新媒體賬號評價體系,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賬號開展綜合排名;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高校應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制度,及時了解在校師生的思想動態,牢牢把握校園的最新輿情。
2.2 建立網絡文化工作室
網絡文化工作室是高校嘗試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國內某高校瞄準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趨勢及新特點,結合專業建設優勢及特色,成立了“網絡文化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工作室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網絡志愿服務,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和網絡文化產品創作,微電影策劃、剪輯工作和藝術設計等活動。工作室在校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工作室除了承接學院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學校數字校園平臺的運行和維護外,還積極承接校外企事業單位的網絡志愿服務項目,如當地共青團委員會官方微信平臺的運行維護、當地網絡文化節官方網站的運行維護多個項目。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該網絡文化工作室已逐步形成了以“大學生網絡志愿服務”“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和“大學生網絡文化產品創作”為三大載體的實踐教育網絡體系,把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并使之細化到課堂內外的一項項具體活動中,在著力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網絡媒體素養的同時,不斷傳播著正能量。
2.3 培育校園網絡意見領袖
為加強新媒體視域下的媒體教育,某高校還出臺了《關于推進新形勢下網絡輿情全面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開通學院和部門政務微博的通知》等,為我們網絡空間管理者提供了業務指導,同時還專門提到加強校園網絡意見領袖的培養。
在網絡信息傳播中,意見領袖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并對他人施加影響,通常情況下,校內也有網絡意見領袖,他們一般活躍在校內各大論壇上,其關注度比較高。為此,高校應培養一批網絡信息員。
參考文獻:
[1]官桂香.微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3, (12).
[2]謝守成.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8).
[3]滕秋玲.新媒體視域下高校隱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