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莉
(邯鄲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部,河北 邯鄲. 056000)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時政新聞報道
何 莉
(邯鄲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部,河北 邯鄲. 056000)
摘 要:時政新聞報道是電視臺重要的工作之一,是體現電視臺公信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在新形勢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傳統、單一的工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需要對時政新聞報道工作做出改進。本文就現階段我國時政新聞報道工作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時政新聞報道的相關對策,從而促進我國時政新聞報道工作在新時期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電視新聞;時政新聞報道;對策
時政新聞指的是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政治生活中近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主要目的是傳播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具有政治性強、敏感性強、實效性強等特點。但是,長期以來,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已經形成定式。電視是面向廣大觀眾的,觀眾是電視節目得以生存發展的源泉。因此,在新形勢下,時政新聞要想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并取得發展,必須改進現有的工作模式,深入了解基層群眾的需求和關注點,切實做到時政新聞是為老百姓報道,報道老百姓愛看的新聞。從而實現電視臺時政新聞的長期繁榮發展。
在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工作中,普遍存在新聞報道內容上拘謹,報道形式單一,報道文字官方化,報道的過程形式化、程序化嚴重等問題,不容易引起觀眾的關注,導致時政新聞的報道效果不夠明顯。這主要是由于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文字表達過于生硬,官腔太重,再加上媒體記者獲取的時政新聞素材過少,可用的信息有時還存在不對稱的現象,大部分報道都是以數據信息的形式呈現,報道的語言公式化、概念化嚴重,而沒有鮮活的實例或事實作為報道的依據,因而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甚至產生厭煩的情緒。
(一)豐富報道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政新聞報道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對于保證社會的安全、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嚴峻形勢,時政新聞報道應該加大改革力度,不斷豐富報道內容。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加強時政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多樣性。例如,在報道一條時政新聞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事件發生的表面,而要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從大局和事實出發,對其發生的原因或是背景進行深層次的跟蹤報道,正確把控好報道的內容,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這樣就能很大的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其次,要不斷提高時政新聞采編和報道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嚴格遵守相關的行為規范,努力建造一支積極進取、認真負責的時政新聞報道工作隊伍,不斷創工作機制,豐富報道內容,促進時政新聞朝著大眾化、潮流化的方向發展。
(二)關于領導的報道常態化
在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中,出于為當地政府考慮,只要涉及政府及相關領導,就要把他們擺在“高大全”的位置,大力宣傳他們作為黨和國家政府代表的良好形象,在報道中對他們的正面形象拔高,而忽視了對他們工作、生活的細節和對人性的刻畫。這樣的報道太過刻意和官方化,目的性太強,這樣的人物報道缺乏感染力,更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對于政府和組織領導的時政新聞報道應該盡快改變這種極端化的手法,讓官員報道回歸生活常態,貼近百姓生活,讓百姓真正了解官員的實際工作和生活狀態,這樣才能引起廣大受眾的興趣。例如,中央媒體將習近平等新一屆中央常委的家世、日常生活、配偶子女狀況,甚至收入都公布于眾,這種平民化的報道并不會給領導困擾,反之會讓百姓了解到領導生活化的一面,會感覺到中央領導離我們更近了一步,充滿人情味兒,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從而才能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由此可見,實現領導干部時政新聞報道的常態化和生活化,才更容易讓受眾接受。
(三)從受眾的角度選準報道切入點
目前,我國大部分時政新聞報道都是只注重政策和指導工作的宣傳,導致有時忽略了新聞規律。例如,在報道過程中太過強調“人物”,經常出現整個時政新聞報道都是長篇大論的會議材料和領導講話,而群眾關注的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少之又少,難以引起受眾的關注,使得時政新聞報道的價值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應該找準切入點,從大處著眼,在小處落筆,學會從受眾的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在時政新聞中多對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這些人民群眾比較關注的問題進行報道,加強對相關領域政策的宣傳,找準受眾的關注點,這樣就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實現時政新聞報道的價值。
(四)內容要創新,報道要從鮮活的個體入手
時政新聞報道涉及的內容往往關系國計民生,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如何正確解讀人民關注的黨的方針政策,成為新聞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首先,為了吸引受眾的關注,要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上進行創新。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媒體的做法:在報道國家政策的變化時,從小的個體入手,以點帶面再回到點,使得報道的新聞內容人物化、故事化。例如,在希拉里競選2016年總統的宣傳片中,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準備搬家的夫婦、期待新生命降生的家庭、規劃退休生活的老人、經營小家族企業的普通人,在這個長達2分18秒的競選視頻報道中,用大部分時間講述了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來自不同地區的普通人的故事,主打基層群眾路線,從微觀入手,豐富的人物和故事使新聞報道變得有聲有色,原本枯燥難懂的政策因此深入民心。
由此可見,要真正做好時政新聞報道工作,必須要活化新聞內容,從鮮活的個體入手,使報道貼近群眾,從而拉動與受眾的距離,引起共鳴。
目前,我國在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工作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電視時政新聞要想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獲得繁榮發展,必須改變傳統、單一的固定工作模式,而應該在深入了解受眾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和方式上的創新,選準報道的切入點,做出讓群眾真正樂于接受和喜愛的時政新聞。
參考文獻:
[1]李揚.時政新聞報道現狀及對策[J].記者搖籃,2015 (02):17-18.
[2]楊麗.新形勢下改進時政新聞報道的思考[J].現代視聽,2013(03):79-80.
[3]鄭紅平.時政新聞報道的幾點創新趨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76+111.
[4]羅紅.做好地方時政新聞報道的思考[J].新聞窗,2014 (04):63.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6-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