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
(揚州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交際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外國學者來華講學傳入中國,就立刻引起中國外語教學界的興趣和重視,交際法中的角色扮演以其有效培養小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受到關注。然而,縱觀我國英語基礎教育,角色扮演迫于升學壓力,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探討角色扮演在小學英語中的有效應用,對于營造語言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口語水平有積極意義。
角色扮演最初是心理學家莫雷諾于20世紀30年代創始用于心理治療的一項技術,由于實施起來生動活潑,如今已廣泛用于教育教學中。長期以來,角色扮演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Richards等(1998)將角色扮演看成是一種類似于戲劇表演的活動。在這種課堂活動中,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其語言、動作皆照本宣科[1]。Paulston和Bruder(1976)認為角色扮演是學生在分配好的角色中即興創作與表演,給了學生較大發揮空間,卻又忽略了由模仿到創造的漸進過程[2]。Penny Ur(1996)將角色扮演看做學生根據語境,在想象接近文本的課外情境中運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演[3]。我們認為,小學英語角色扮演教學是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創設教材相關情境,學生根據語境,運用得體的語言和行為詮釋文本角色。
1.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觀察、模仿學得他人行為,強調人的認知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小學生正處于愛模仿、愛表現的年紀,可以觀察、模仿教材中的角色。角色扮演不局限在生生之間,孩子不熟悉教材前,可由教師示范表演,學生觀察學習。正如班杜拉所言:“學習者在接觸示范事件的過程中通過認知加工進行觀察學習。”[4]學生通過觀察自然而然地內化示范者的表演,進而模仿其語言、行為,獲得對課文的理解。
2.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學習者圍繞文本以討論、對話、交流等形式進行知識建構和生成的過程。角色扮演是一種以“合作”為主要形式開展的交互學習,對于外語初學者而言,小學生的英語水平處于不同的水平,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合作表演,同組間表演的孩子們能夠相互學習其言語表達;不同組表演同一角色的孩子們又能相互借鑒,既保留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又能汲取他人之長,從而形成對角色更全面的理解。教師應通過評價小組表現及其成果,強調合作價值,凸顯合作意義,鼓勵、引導小組成員之間更多地合作、互動[5]。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還是學生主動建構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進行角色扮演,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學習、再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的意義建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英語教學就是學生與課本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建構意義而非發現意義的過程。
1.明確目標,創設情境。角色扮演的目標設計應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角色扮演前要讓學生準備充分,盡量能背誦課文內容。老師對表演過程中學生應該注意的語言和動作可稍作輔導,學生也可以自由發揮想象。以譯林版小學英語5下第一課Cinderella為例,該故事涉及家中、皇宮等不同的場景,教師可靈活運用教室和多媒體技術稍作布置,讓學生“如臨其境”進行表演[6]。
2.選擇角色,分組練習。遵循學生自愿原則選擇角色扮演者,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教師可以把角色扮演練習當成家庭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下節課進行表演。這樣既給了孩子們課后練習準備的時間,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組織活動,獲取經驗。該階段設計意味著學生已獲取明確的角色信息,能夠充滿自信進行表演。如Cinderella一文第一段,扮演兩個壞姐姐的同學不但要熟知自己的臺詞,更要能體會將灰姑娘當做仆人一般指手畫腳的傲慢神情。通過“喊叫”“叉腰”“皺眉”等動作神情,將姐姐們的刻薄體現出來。
4.反思過程,適當評價。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不要去糾正錯誤,也不要打斷學生的表演,角色扮演后,教師應花一些時間對孩子們的表演給予反饋。在糾正學生小問題時一定要講究策略,可以組間評價,也可以班級內評價,從語音語調、表情、動作等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多采用贊揚、鼓勵等正面強化手段。
按照控制程度的高低,英語角色扮演可以分為:完全控制式角色扮演、半控制式角色扮演、半自由式角色扮演和自由式角色扮演四種。
1.完全控制式角色扮演。以譯林社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How many?為例[7],這一單元內容較枯燥,句式結構比較復雜。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提高英語水平,教師和學生一起學過知識點后,可以將Story time這一部分內容改變成完全控制式扮演活動,能夠運用正確的語音、語調及表情進行模仿和表演。
2.半控制式角色扮演實例。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上第一單元I like dogs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半控制式角色扮演。這篇課文主要要求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動物的單詞,應該把角色扮演安排在學習生詞之后,這時學生對詞匯已經比較熟悉。
Teaching Process:
First:Preparing for the Role Playing Activity
課前老師準備好卡片,角色A的信息比較詳細,B的信息比較簡略,由角色A發起對話,角色B進行回答。
Second:Situation introduction
Teacher:I know what animals you like.What about the children?They’re talking about the animals too.Look at the picture,please tell me who are they?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guess,You want know what animals do they like?
Third:Role-play
教師可以請比較熟悉課文內容的同學進行表演示范,由掌握得比較好的一個同學首先發起對話,再由另一名同學回答。教師可在學生表演時出示卡片。
Role A

Role A:Look at this cat!I like cats.Role B:Role A:I like dogs.Do you like dogs,Su Hai?Role B:Role A:Do you like dogs,Mike?Role B :

Role A:Role B:It's cute.Role A:Role B:搖搖搖搖搖搖Role A:Role B:搖搖搖搖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 and fat.
教師和學生應該認真聆聽,觀察表演同學的發音、動作和表情,學他人之才,補自身之不足。
Fourth:Feedback
這個環節主要用于查漏補缺,要對表演的同學以真誠的鼓勵,對當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
3.半自由式角色扮演實例。這類角色扮演要求學生用文中規定的語言進行表演,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展開想象,為角色潤色。如譯林版小學六上第一單元The king’s new clothes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小男孩指出國王沒有穿衣服時,后面會發生些什么事情[8]?
Teaching Process:
First:Preparing for the Role Playing Activity
角色扮演前,教師要帶著學生將學過的生詞再次復習鞏固,幫助學生掃除不熟悉的單詞和后面表演中可能出現的生詞。
Second:Situation Introduction
In the story,All the people believed the King put on a beautiful clothes.But the little boy laughed at the king.What happened then? Will the King get angry? Will all the people feel embarrassed?
Third:Role—Play
老師組織學生就國王、小男孩、做新衣的人和百姓會產生的反應展開討論,教師可以適當引導,提示關鍵詞,小組間先練習表演。如:
國王:foolish,angry,upset,embarrassing;
兩個做衣服的人:afraid,guilty;
男孩:clever,honest。
學生在練習后進行表演,表演過程中切忌打斷他們。記錄在表演過程中的問題,結束后進行點評。
Fourth:Feedback
對于充滿想象的表演應給予高度的贊揚,呵護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適時指出出現的問題,讓學生不斷提高、進步。
4.自由式角色扮演。自由式角色扮演既可以是學生根據課文情境展開想象,又可以跳出文本,即興創作表演。
角色扮演從設計到最后的實施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口語表達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角色扮演的效率呢?首先,每個同學要承擔一個“準角色”,熟悉其語言、揣摩其動作和心理活動;其次,教師上課結束后將扮演布置成家庭作業,以便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小組商討和練習;最后,學生要積極抓住課堂表演的機會,教師的目光不能局限在部分好學生身上,給每名同學以表演機會。是否使用角色扮演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文本的情境、內容,教師應合理設計,讓孩子爭做課堂的小主角。
[1]Richards,J.C.et a1.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Hong Kong Addison Longman China Limited,1998.
[2]Paulston,Christina B&Bruder,Mary N.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Mass:Winthrop Publishers,Ine,1976.
[3]Ur,Penny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76.
[5]潘洪建.大班額共同體建構策略[J].中國教育學報學報,2012(12).
[6]齊迅,何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譯林版小學英語5B[T].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4:6.
[7]齊迅,何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譯林版小學英語4A[T].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3:6,18.
[8]齊迅,何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譯林版小學英語6A[T].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