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玲
(廣西大學 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2)
新聞采編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
——以《新聞采寫基礎》課程為例
譚淑玲
(廣西大學 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2)
如今我國的新聞專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就業率卻越來越低,這造成了大學生的就業困境,社會的就業壓力。本文試圖從教學模式的角度探討新聞采編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進行的教學改革,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找到新的適合新聞采編專業的教學模式,促進新聞學學生的就業。
新聞采編;實踐教學;新聞采寫
目前在我國的高校內新聞學專業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十分地嚴重,具體的表現就是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學環節各自為陣,并且沒有聯系與繼承性。但是現在的教育學的觀念認為,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系統的連貫性,隔斷學習的整個過程,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認知。《新聞采寫基礎》是新聞采編專業中的重要實踐環節,它的整個教學內容對整個的新聞教學體系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認為對《新聞采寫基礎》的課程改革來說,應該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通過《新聞采寫基礎》課程的改革,創新新聞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對新聞采編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下為本文認為在新聞采編專業的教學當中應該進行改革的方法。
在新聞采編專業的學生進入學校的時候,就應該設立一些專業認知的課程,讓學生認清,新聞采編專業是一個應用型的學科,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因此不能夠脫離社會的實踐與社會生活。如果學生在這四年中只注重學習理論,那么這個學科在日后的生活中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因此應該注重在教學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性,這一點也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新聞采寫基礎》是新聞采編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新聞業務課,一般這個課程的開設時間段在大一的下半學期,學習的時間為一年,《新聞采寫基礎》主要是向學生講授一些新聞采寫的基本方法與技巧,為以后學生在工作中新聞的寫作打好基礎。本文結合了現在的《新聞采寫基礎》的教學現狀,認為在《新聞采寫基礎》課程的學習中,應該開設專業實踐課,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實踐中來。例如,對某熱點事件進行實地采訪并且報道,之后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學生的報道情況,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到記者這個職業,并培養他們的新聞敏感度以及寫作的思維。學校可以成立新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讓他們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教學的開展,并定期進行講座,研討采編行業的發展趨勢;展開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制定方案培養學生;通過社會調查與崗位的職業分析,把新聞采編專業做專、做精。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以及目前他們擁有的知識體系還不成熟,因此在學習上經常是把教材知識作為重點,對于新聞采寫和記者的認識只是局限在對一些節目的認知以及對一些記者的喜愛上。因此,教師在這個階段如果只是灌輸給學生理論知識的話,那么學生也只是模糊地接受這種技巧,但是并沒有提綱學習理念,對于自己的職業目標也感到一片迷茫,這影響他們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培養雙師型的隊伍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的關鍵。學生是否擁有理論水平而且操作能力也很強,這主要在于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新聞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師隊伍都是從新聞院校畢業的,并且他們大多數都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進入學校進行教學,并沒有接受媒體的專業訓練,這對日后的教學工作是不利的,在這些教師講授課程的時候也只是純理論的講授,并沒有切身的體驗。因此,本文認為新聞專業的教師必須接受媒體的鍛煉尤其是教授業務課的老師,必須有實踐的經驗,這不僅是對新聞采編專業的理論要求也是新聞實踐教學的內在要求。另外,學校應該聘用一些有經驗的記者或者編輯進行教學,因為他們有很豐富的教學實踐,對新聞界很熟悉,而且對于媒體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十分了解,這樣有助于新聞采編行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學校培養出現的人才就是社會上所需要的人才,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
就現在的情況來說,大部分的學校新聞采編專業的實驗室都很小,而且功能比較單一,設施方面陳舊落后,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阻礙了他們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樣也會抹殺他們以后的創新能力。因此,學校應該加大對新聞采編專業的實踐教學設施的投入,加大新聞采編實驗室的建設,并且對新聞器材不斷地更新,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
新聞采編專業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領導下進行全真模擬多媒體的運營流程,比如可以讓學生使用記者的身份采制節目,教師的作用則是模擬主編進行批改或者發布。除了進行這些模擬的實驗之外,還可以與媒體進行合作,開展媒體實踐工作,比如說在新聞采寫的課程作業布置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其他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改,教師只要進入系統的內部,就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提交的作業不僅僅是文章,還有報紙的版面與雜志的編輯等,學生通過系統庫來提交作業。
學校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能力與展示他們自己的舞臺,應該建立更多的教學實踐基地。例如,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多去實踐基地進行實習,把在學校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高校也應該與當地的報紙或者是廣播電臺、電視等有著直接的聯系,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與其他地區的媒體建立聯系,這樣有了更多的新聞實踐基地,更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能夠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有利于提高學生在以后工作中的能力。通過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不僅可以讓新聞采編專業的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也可以讓他們在實踐單位得到更多的熏陶與培訓,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夠更加滿足工作單位的要求,可以解決新聞教學與媒體需求脫節的問題,減少社會負擔。
[1] 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1.
[2] 電視傳播的哲學[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2.
[3] 鐘大年.紀錄片創作淪綱[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0.
[4] 紀錄片編輯室欄目組.日擊紀錄片編輯室[M].東方出版中心,2013.
[5] 廣播電視年鑒[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
G642.0
A
1674-8883(2015)21-0155-01
譚淑玲,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