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紅
(光澤第三中學 福建光澤 354100)
量力性原則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總復習中的運用
蔡小紅
(光澤第三中學 福建光澤 354100)
現行初中義務教育學業考試和升學考試兩考合一的體制,給九年級思想品德課的總復習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過運用昆體良的兩理性原則,處理好《考試大綱》與教材、"講解"與"練習"、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等三個關系,為提高總復習的時效性找到一條新路。
思想品德課 總復習 量力性原則 學生能力培養
古羅馬著名的教育學家昆體良指出:“教師要節制自己的力量,俯就學生的能力”,這就是量力性原則。這個原則要求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身心發展水平和知識水平,同時又鼓勵學生,通過一定努力,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再則,從心理上看初中生有較強的可塑性。于是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總復習中運用這一原則尤為重要,在總復習中貫徹量力性原則必須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省頒《初中學業考試思想品德學科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是初中學業考試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的命題依據。它規定了學業會考和升學考試的命題依據、命題原則、考試范圍、考試形式、試卷難度和試卷結構。即告訴老師考什么?怎樣考?考試所要求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試卷的題型、題量、各部分的分數比例。搞清《考試大綱》中對“成長中的自己、自己與他人和集體、自己與國家和社會”三大內容板塊的目標要求的層次,找準“量力性原則”中的“最近發展區”使總復習備課、講課、練習都要盡可能地接近這個“度”。
但是《考試大綱》僅是“命題的依據”。而教材才是命題的源泉。近幾年各地的思想品德學業考試的絕大部分題目直接來自教材內容或由《考試大綱》里的思考題改造而來、直接選取《時事》雜志中的重大時事背景材料,結合教材知識點進行命題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復習時,教師不僅要“俯就學生的能力”,更要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樣,強調靠近“最近發展區”,也不是一味地去適應學困生的實際水平,而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自己的實際水平出發,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知識的果園中經過努力“跳一跳就能采到果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所以在總復習中,既要依據《考試大綱》中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的目標來提高學生的能力又要結合教材,弄清楚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上要求在總復習中要做到:“依綱據本、扎實復習;立足《考試大綱》、提高能力”。
講解在總復習中的作用在于梳理知識點,弄清不同章節、不同板塊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講解的特點在于有分析、有綜合,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綜合分析的能力。總復習教學中的講解,不等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的講解,它是總復習教學的主要形式。現行教材涉及學科多、信息量大,在總復習中如違背量力性原則,是收不到良好的復習效果的。
1.在總復習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與接受能力,力求做到“略講”、“詳講”、“精講”相結合
首先,“略講”是總復習授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講解前幾分鐘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必要的抽查,根據抽查所了解到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控授課進度。總的說來,“略講”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考綱中能力要求為“知識”部分應略講,如: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本質、簡單的概念等;第二對于非教學重點的內容應略講,如認識情緒的多樣性、理解情緒對人的作用;第三對某些高中教材將要深入闡述的內容略講;第四對于復習中的導入新課的內容略講。
其次,要“詳講”,對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學生易混、易疏漏、難理解的問題要詳講。對于這樣的最好的辦法是結合例題,既復習課本上的知識點,又講解題方法,提高能力。如:講解“了解先進文化,懂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除了講清是什么?為什么?還要講清“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怎么做。再如復習“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時可以結合《時事》雜志上“新聞人物”欄目,讓學生選擇感受較深的一個人物,介紹一下他(她)的動人事跡。說明大力宣傳這些人物的先進事跡有什么意義?這樣可以既鞏固知識,又使學生在解題能力上有所提高。
再次,要“精講”,這主要是由總復習所占有的時間決定的。在精講中主要是要發揮教師在總復習中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尋找知識點內的聯系,構架知識體系,如在復習”培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這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自信—自卑—自負”列成圖表,學生通過自我知識的梳理,就能知道對自信“度”的把握不同,會導致“自卑”和“自負”,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在復習的過程中“精講”也未必由老師包辦,讓學生在自習的基礎上,由學生充當“小老師”,通過知識樹的形式,在黑板上板書,來自我梳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體系。重建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生態,并不斷增加學生的參與率,這正是課改理念在復習課中的體現。
2.在總復習中練習要與培養學生的能力相結合,練習要“精”,選擇題要“閉卷”、非選擇題要“少寫”。總復習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機會。利用練習培養學生能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在記憶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培養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概念涉及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以及民族、宗教等學科,抽象且難以理解。這就要求學生在記憶和練習的基礎上,對概念加以理解,否則一個學生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四道防線”的理解僅停留在“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的概念之上,那么他怎么也解答不了“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與技能”類似這樣的與學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就一定要幫助學生提高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選擇課文中的原理或帶有結論性的段落,指導學生領會教材內容,理清教材思路,發揮《時事》雜志的作用,以雜志中的案例為情景,結合分析說明題、選擇說理題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總結、敘述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對這個層次的能力要求,切不可強求一致。對于能力和適應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要耐心傳授從題目素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審題技巧和解題方法,采取諸如將選擇說明題轉化為簡答的方法,降低難度,使能力不同的學生都學有所得。
九年級總復習應該“多記”,這是要自始至終強調的。如果因為是開卷考試,每一道題都依賴于教科書,能力再強的學生答起題來時間也會不夠,所以對教材中的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及課文中的其他知識點要求學生一定要熟悉并記憶。與此相適應總復習中進行選擇題專項訓練可以采取定時、定量、閉卷的方式進行。這是提高思想品德課初中學業考試和升學考試成績的堅實基礎。
總復習練習要求做到“精”。但是與“精練”相矛盾的是練習多而雜。于是在練習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只做一套與考試層次相適應的練習,而其他練習,教師應有選擇地讓學生做,要求學生列出答案“要點”即可,盡量做到少寫,并且要在答題中養成使用政治術語的學科素養。在總復習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之后,再通過練習、訂正,才能實現由書本知識到解題能力的轉變。
昆體良指出:“善于精心地觀察每個學生的能力和差異,弄清每個學生的天性的特殊傾向,是優秀教師的標志之一”。“對于受教育者的統一要求必須和照顧他們的個別差異相結合”。這要求在復習中,要處理好對全班學生的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關系。
由于初中學業考試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是兩考合一的,與之相應的復習也必須統一。在復習中,要以《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在復習時,對全體學生統一講解,對知識點的掌握作統一的要求,這樣既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又可以保證總復習的進度。
為了實現“義務教育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使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在總復習中,根據量力性原則,加強對學困生的個別指導,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可以有:幫助他們端正學習動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積極開展思維訓練,利用總復習,幫助學困生克服畏難情緒,補齊平時在知識上的疏漏。
除此之外,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與學困生多接觸,使他們感到教師重視他們、關心他們。教師要在課外時間對學困生進行特別的輔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總復習的進度。在關照學困生的同時,對于學習成績中上的學生可以在布置練習時,給他們一定數量的提高題,并利用輔導課進行評講,在評講中,將《考試大綱》中“能力要求”、“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的目標要求結合進去,這樣既可以彌補課堂講解時深度上的不足,又可以避免他們“吃不飽”,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這樣做兼顧了學習成績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提高總復習課的效率尤為重要。
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總復習,只要遵循量力性原則,處理好上述三個關系,真正從一般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掌握好教學中知識的深淺、學生接受能力和總復習進度這三個“度”,因材施教,就能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